恶行:母亲照顾「瘫痪女儿」18年,反被女儿残忍杀害
《都挺好》各位都看了吧?那个原生家庭里自私的老妈赵美兰,都领教过了吧?可跟今天派爷故事里的这位比,她只能算是个入门级玩家!
女儿吉普茜病得很重,几乎只能靠轮椅代步。单身妈妈蒂蒂,含辛茹苦地照顾着她,二十年如一日。渐渐地,女儿长大了。有一天,邻居进到她们家里,发现蒂蒂背后被砍了很多刀,死了好几天了,吉普茜也离奇失踪。
诡异的是,事后,蒂蒂的脸书上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个贱人终于死了。”朋友们看到后吓了个半死,以为诈尸。蒂蒂账号下又多了一条评论。“我宰了那头母猪,强奸了她可爱无辜的女儿,她的尖叫声老大了,哈哈。”
很诡异吧,再添个料,恐怖指数给你瞬间加满 —— 杀人凶手是吉普茜男朋友,这一切都由吉普茜指使。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对母女的新剧。开播3集,烂番茄新鲜度90%,豆瓣8.6。而这部剧却有个让人心里一寒的名字 —— 《恶行》。
看这部剧的名字,怎么也得是暗黑凶杀案,或者什么丧尽天良的故事。但这部剧主人公只有俩:母亲和女儿。
妈妈名叫迪迪,是一位48岁的单身母亲。众人眼里,她是个完美母亲。她没有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女儿,吉普茜。这个女孩仿佛是上帝遗忘的天使,癫痫、癌症、瘫痪、乳糖过敏、双腿残疾。不仅各种恶病缠身,15岁还只有7岁的智商。
妈妈不仅24小时关注女儿的动向,白天喂药,晚上哄睡觉;甚至把女儿15年所有的病情都纪录了下来,熟记了家里每一种药的用法。总的来说,妈妈是守护孩子的天使,孩子离开妈妈基本废了。
女儿很懂事,从小乖乖地接受治疗。她剃成了光头,只能坐在轮椅生活。她也没有什么朋友,却一直都说:“妈妈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两个人,简直就是当代相依为命的模范母女。但镜头却有意无意的散布着诡异的信号。仿佛在说,一切没有那么简单。
女儿接受完采访,偷偷跟妈妈说:“我刚才表现的怎么样?”
妈妈说女儿吃甜食会有过敏反应,但医生却说她根本没病。
搬家之后,有新邻居来拜访,妈妈却总是悄悄监视,很抵触女儿跟新邻居的交流。看着母亲照顾女儿的举动,越发的感觉这两个人的关系很奇怪。不像是母亲对孩子,更像是驯兽员对宠物。
这时,小编想起片头触目惊心的一行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真相让人瞠目结舌。
这电影改编自2015年发生在美国发生的谋杀案,迪迪·布朗夏尔谋杀案。
电视剧故事原型母女
2008年这对母女搬进新别墅,一直是邻居眼中的模范励志母女。7年后的一天,母亲被发现死于屋内。
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场谋杀。杀人者不是别人,是女儿的男朋友。而背后指使杀掉这个“完美”母亲的,正是坐在轮椅上的女儿。
WTF!!!!!别急着开骂,我们继续接下来的剧情。
到了晚上,所有事情都有了解释。凌晨,万籁俱寂,瘫痪的女儿却有了动静。从小瘫痪的她,像个正常人一样走来走去。对糖分过敏的她,肆无忌惮的喝可乐、吃甜食。据说智商只有7岁的她,熟练的开始逛脸书.......这一些列的动作看的我满脸懵逼。女儿根本没病,从小到大都是个健康女孩。
女儿回房间时,妈妈正面无表情的坐在床上,冰冷的命令女儿上床。
女儿乖乖躺下后,妈妈又变得温柔和蔼。母亲给女儿戴上氧气罩,抚摸着她的头,就像对待一只宠物。
一切的真相都在这一晚揭开了,有一种病是你妈觉得你有病。真正生病的不是女儿,而是母亲。蒂蒂这种怪异行为,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解释。这属于代理孟乔森综合症 —— 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以此取得别人的同情或者怜悯。实际上,病患就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恶行》要呈现的也不止是这种怪病,而是更广泛的、病态的亲子关系。
剧中有个道具让人细思极恐,呼吸装置。你明明不需要,在母亲强迫下还必须要戴着。这装置,让派爷联想到朱妈妈给朱雨辰熬的梨汤。
朱妈妈在综艺《我家那小子》里很骄傲地向大家介绍梨汤做法。很费心思,要熬一个半小时才能好,所以她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她这一熬,就坚持了十年。朱雨辰呢,每天都必须得喝这梨汤,一天两瓶,还要拿着空瓶给妈妈检查。喝到吐,喝到直接怀疑人生。朱妈妈的控制欲还不止于此。朱雨辰进剧组,她要跟着,安排儿子起居。儿子发的每一条微博,她都要抄一遍。儿子每段感情她都要干预。而当朱雨辰试图反抗时,朱妈妈就拿自己的爱绑架他。但这也没带来什么好结果。朱妈妈的这种宠爱让他单身多年。一提到母爱,他就会头大。
《都挺好》里的苏明成也是如此,被妈妈宠成了一个巨婴,他无法用成人的思维考虑事情,承担责任。
在中国,控制狂父母太常见了,这几乎是一个文化现象。
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 —— 不断向你提出新要求。喜欢评判你,对你经常指指点点。一旦你的行为令TA不满意,TA就会很情绪化、焦躁不安。所有错误都指向你,你逆反,TA就会自怨自艾。然后继续提出新要求。
具体行为就太多了。关心过度。关心过界。私自整理你的东西,偷看你日记,翻你朋友圈,查你消费记录。逼迫你选择“钱途”好的专业。再后来,婚姻生育的事儿也都跟着参与,比你上心百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的旗号,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一股脑儿地填给孩子,抽干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手段,不输蒂蒂。很多人深受其害,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控制狂对孩子的影响,基本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把孩子的自我也给拿掉。孩子成了傀儡,成了提线木偶,甚至是自己实现愿望的工具。
纪伯伦在1923年写下了诗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孩子要负责的,不是你的期待,而是他们自己的未来。当你觉得孩子怎么做都不能令你满意,当你以为孩子必须要靠你给的拐杖才能走好路时。或许该吃药的,并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