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份铜锣烧等待签收《澄沙之味》
提及日本家庭电影,小津安二郎是绕不过去的先辈。现今博得戛纳多次青睐的是枝裕和,也曾被誉为最接近“小津味道”的导演之一。而另一位同样获此殊誉的则是日本女性导演河濑直美。今天带来她的经典之作《澄沙之味》。
故事发生在樱花盛开的仲春时节,一间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像往常一样开业,却迎来了不寻常的新客:德江太太。她小心翼翼的向店长千太郎询问着招聘事宜,请求成为这里的店员。门可罗雀的小店并不需要帮手,德江太太佝偻着身躯和不便的手指,更使店长坚定地拒绝了德江的请求。直到德江拿出了自己制作的红豆馅,品尝过后,店长被馅料的美味打动,同意德江成为了店里的一员。在德江太太的帮助下,店长彻底抛弃了以往使用的店铺专供红豆沙,一同用心自制红豆。
改良版的铜锣烧立即获得了小镇居民的喜爱,往常冷静的店铺前排起了等候的长队。某日,德江太太受伤不便的手指引起了女孩若菜的注意,在得知德江太太患有麻风病后下意识告知母亲。这一无心之举使得小镇所有的顾客都得知了此事,曾经热闹的小店再次回归沉寂。
不久,德江太太辞职离去,店长终日饮酒烂醉。若菜带着金丝雀的突然来访使得三人再次重聚,也揭开了各自曾经的灰暗回忆。
除去舒缓的镜头和树木希林精湛的演技,影片中的隐喻也十分出彩:占据影片前部大量篇幅的红豆沙,好似慢慢人生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聆听生命的声音。正如德江所说:“我在煮红豆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第三幕出现的金丝雀,又象征着德江太太,店长以及若菜,所有的梦想、自由求而不得的“生活囚徒”。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态度去生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间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的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被社会麻风病的舆论所困,只得活与黑暗与潮湿之中,和相似的孤独者蜗居于世界小小的一隅。死亡,是她的一种解脱,正如被她放生的金丝雀一样,重获了自由和拥抱阳光的权利。
是枝裕和与河濑直美,两人都偏执于都将镜头对准社会的边缘人,或常见又灰暗的失败人生。而是枝裕和镜头从不带有说教性,他只是静静地记录下一切再交予观众评判。影片常常且由生归于平静,虽不具有极强的故事性或巨大张力,但看完后总会孕育出要好好生活的勇气。
反观河濑直美此片,是死向生风格。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坦然接纳了过往的自己,并以一个新的开端为全片画上句号。如凭借一人之力重新营业铜锣烧的店长,穿上高中校服的若菜,拥抱死亡的德江太太。而河濑直美一大直观特色是喜好在电影中穿插说教:例如影片接近尾声时,德江太太留给店长二人录音带中的独白。“我们的出生,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我们啊,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哦。”
说教固然拓深了影片的含义,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的浸入感。同时由于涉及匠人精神,“麻风病人”,社会舆论包容性,生死观等多个深度十足的话题,影片的重心摇摆不定节奏也渐乱。且于树木希林同等地位的男主,角色塑造过缺乏血肉感。是一部优秀但瑕疵不少的河濑直美转型之作。
成稿前听闻“树木希林过世”的消息,私心多谈谈这位酷了一生的女士。对于是枝裕和,她是缪斯。谈及树木希林时是枝裕和曾这样说到:“我特别喜欢树木希林自然的表演。如果和她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萌发‘想要变成更加出色的导演’这样的心愿,所以要努力在树木希林面前做个能拿得出手的导演。”对于每一位来得及与她相遇或还在路上的影迷而言,她是电影世界里多变又不乏可爱的奶奶。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不仅是德江太太的生死观,也属于镜头外的树木希林。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生死时,树木希林的回答与她的人生一般酷:“死亡不是什么时候到来的,是随时都可能到来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在被迫宣告结束前,步履不停,去听听风想告诉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