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高清复刻下的模糊人物
《波西米亚狂想曲》,以Queen乐队最为知名最为奇诡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歌曲为名,用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吸引注意力,引出主要人物和内容——Freddie Mercury,他的私人和乐队生活。
影片以那场最有名的LiveAid开场,镜头跟随Freddie的脚步运动,毫不掩饰对“还原秀”这个影片一大主要内容的展现。当然,如众多影片惯常做法,光芒四射的主人公只留下背影,观众们的欢呼声被削弱,镜头随后切至Queen乐队前生活普通的Freddie。
那个时候Freddie的生活可谓平庸至极,和父母的争论几乎是每个平庸的人都有过的经历,这一段,简单交代一下家庭条件,然后直接引出了为其职业生涯做铺垫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酒吧。在酒吧,听到未成形的Queen,见到自己一眼迷上的女性,然后在失去主唱乐队成员前一展歌喉,又获得了自己喜欢的女性的青睐。
人物在加入乐队前的形象塑造,导演花了仅仅10分钟的时间。且不讨论10分钟的长短是否合适,但似乎人物动机和观者可以就此获得的人物特点,只有一种大概的、模糊的呈现,而这一切本应该成为整部电影对FreddieMercury这个人物生命历程叙述的根本。
之后的一个小时,影片的视线开始放到了整个Queen乐队上:聚会、讨论、和经纪人碰面、创作,当然也包括了大量复刻的演唱会画面。虽然有不少Freddie和女友的单独画面,但在描绘Queen乐队的过程中,既没有把所有人拧成一股劲,也并未对Freddie的个人进行透彻的展示。整个过程中,所有人似乎都是个体,乐队只是个体的集合,然后导演又极力地想把Freddie描绘成整个乐队的领导核心,这种角度的选择,把整个乐队成员的塑造都打得很散,又在Freddie的个性与才能塑造上缺乏说服力。
当一切开始分崩离析,镜头再次回到了Freddie的个人生活,当然这里的个人生活主要就是其情感经历的描绘。同性伴侣Paul对Freddie的控制与欺骗、乐队成员的内部矛盾、女友的离开等等等等。然而很可惜的一点是,正如先前所说,导演在描绘人物溃散之前就并没有让Freddie的“独特”与观影者产生很好的共鸣,所有信息就像是直冲冲地怼到观者的眼前,而这种共鸣的丧失,在个人生活的展现中,观者不能很好地与主角共情。人物的痛苦更像是自找的麻烦,人物表现的脆弱好像其必然的结果。
全片剧情的进展如流水线一般地前进,也自然而然地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乐队重聚,准备LiveAid表演。
其实准备LiveAid的表演并不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乐队重聚以后讲述的大部分经历,都似乎是在弥补之前对Freddie一重重要身份的遮掩与模棱两可。
众所周知,Freddie是一位gayicon,但是哪怕影片在之前所有片段的描绘中,拿出了一位同性爱人,拿出了Freddie在打电话过程中的对身份认同的纠结,但对这重身份的正视,只有在Freddie对队友坦白的时候才真正有所体现。之前的所有描绘都是模糊的,只有在排练时的那段自白和医院里的那个对视,才是真正掀开了这重身份的盖板——而我不禁想问,这一切,在一部意在作为FreddieMercury的传记片的电影中,来得是不是太晚了?
整部电影有很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的“达到了Ctrl C + Ctrl V级别”的片段,而最为知名的,便是占据整部电影最后近15分钟的对LiveAid演唱会的重现。
网络上有太多的两者对比视频了,大家的注意力也都放在了所谓“分子级别再现”的噱头上。且不论演员到底展现了Freddie本人多少的魅力,或是电影里直接挪用演唱会原声在“电影”这个维度是否足够负责,在“电影”的维度,我想,我们可以讨论讨论这一段LiveAid的“复刻”(包括之前的各种演唱会“复刻”),到底对其本人的描绘起到了多少的作用。
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复刻”的确工程量不小,现有史料的“清晰度不高”也可以说是历史的一个遗憾,但电影里的这段复刻落在了在“精准复制”和“表演模仿”间的模糊地段。要称“精准复制”,似乎大家的神形并不可与史料的震撼比肩,而要称“表演模仿”,原声的直接挪用把“表演”的意义削弱了不少。
所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15分钟的演唱会最终到底表达了什么?是“Freddie带领的Queen实力真的很强”,还是“Freddie就此走上人生巅峰”?如果是前者,15分钟的重复似乎是种浪费,甚至开场的那个几分钟都不到的片段都足以告诉观众这个事实;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可惜的是,配合前面Freddie并不坚定的坦白,这句话有个很让人不安的后一句“而这就是他最后的巅峰”(而事实上是Freddie随后一直都和AIDS顽强抗争,Queen乐队也不断地创造乐队的高峰)。
因此这么看来,这段看似“完美”的复刻,也只是沦为了一场贴片的狂欢,真正的电影已经在表演前结束,Freddie日后的人生被一场演唱会给抹平,而前面的奋斗与低潮,也在最后这场狂欢的阴影下显得无足轻重。
无可否认,这是一部可以用来狂欢的电影,而似乎也仅此而已。影片给观者带来的感动,或许只剩下了那些经典音乐本身,而Freddie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Freddie到底经历了什么,如一把沙一样,被最后的一场飓风吹得荡然无存。
整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和态度都是摇摆不定的,是对一个人一生模糊的叙事,你无法从这部所谓的FreddieMercury的传记片中认识那个历史上的FreddieMercury,你也无法得到除了“伟大的歌手”以外,不同人可能持有的对Freddie这个人物的别的态度。所以这部电影只是献给“歌迷”的,而这里的“歌迷”,对象就是歌曲的粉丝。单纯的影迷会对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手法无所适从,而那些对Freddie有着深入了解的人,真的可以接受这么一个低估他的表现视角吗?
我可以感谢这部电影试着带我们走近Queen,走近FreddieMercury,可以感谢这部电影带我们重温了Queen那些最经典的曲子,歌迷们的确可以在电影院里体会和主角们一起跺脚一起拍手的感觉,或许在情感上足够满足,但在理智上,在电影艺术的范围里讨论这部电影,依然可以抱有质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