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娱乐,举国体制下的经济支柱
如果问看到“小鲜肉”这个词想到什么,普罗大众都会想起几个名字:鹿晗、吴亦凡、黄子韬、张艺兴、潮一点的可能还会想起蔡徐坤……不仅仅是男生,现在最火的国内女IDOL,比如程潇、周洁琼、孟美岐、吴宣仪,(甚至张碧晨、王子文),除了TFBOYS的那几位之外,其他的这些人都曾是韩国的练习生。
另外,韩国还孕育出了“没有作弊”的公告牌冠军 —— 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欧洲拉美的BTS,成功将小语种的歌曲打入到世界TOP10的唱片市场中。
这还仅仅是唱片业的情况。如果算上韩剧、电影和周边产业(汽车、手机、互联网、化妆品、服装、医美),娱乐业绝对是韩国最大的经济支柱。
为什么韩国娱乐业这么牛X?
答案可能是:被逼无奈 + 举国支持。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立国产业一直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型密集产业,因此成为了“亚洲四小龙”,创造了“汉江奇迹”,成为“东亚模式”的典型。1997年韩国GDP达到世界11名,人均GDP世界35名。意味着他们早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数字也意味着 —— 他们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靠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上来了,和更穷的国家比没有啥优势了。但是自己有没啥真本事,和发达国家比那些高工资的产业,又没有任何优势……然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贫富差距拉大后,饼子没法继续做大了,人们有了多余精力,就会开始考虑重新“分饼”。
而国际金融环境也不那么太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韩国损失惨重。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叠加“千年三明治”困局磨炼出来的强烈爱国意识强撑起来,韩国可能爆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面对困局,1998年韩国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案:从日本文化输出和1988年举办汉城奥运会经验中,韩国得到一个重大启示:文化,是兼具政治、经济功能的,长期的性价比非常高;一旦获得了比较优势,能有非常强大的溢价能力;而其由于高附加值和不可复制性,被超越和追赶的壁垒也非常高。这个启示,孔孟在2000年前就说过 —— “远人不服,既修文德以来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你因为喜欢韩国的明星,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上他们的妆容、服饰、手机、汽车、语言、城市…… 然后因为这份简单的喜欢,带动所有相关商品的销售。
既然决定了举国投资文化产业,那么韩国是怎么操作的呢?
政治层面上,国家建立了文化振兴院,来专门规划和思考产业的发展;经济层面,国家每年拨巨款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法律层面上,韩国人激励国民创作,在立法上先后颁布了十几个法律来保障创意人的权益;为了扶持电影,甚至取消了具有东亚特色的“电影审查制度”,让韩国电影有了全世界“最敢说最敢拍”的标签。
国家在政策上扶持,民间就会有人响应号召。
1998年前后,目前韩国娱乐界的"BAT" —— SM、JYP、YG —— 相继成立。三家的老板之前都是全国知名的艺人。他们利用之前的娱乐圈资源,乘着国家政策的风潮,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以及全世界最优秀的领域人才进行唱片生产、艺人管理和宣发上的合作。三家旗下的艺人和作品都相当脍炙人口。
SM首先在中国和日本刮起了韩流,2000年前后有HOT、SES、宝儿;之后有东方神奇,super junior,少女时代,F(X),EXO, RED VELVET……我们熟悉的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周觅、韩庚、宋茜都是这家公司的练习生出道……
JYP算是后起之秀,wonder girls的 NOBODY在欧美也刮起了一阵旋风,近几年的twice, got7成绩也非常好,组合人气成员也包含了台湾的周子瑜、香港的王嘉尔。
YG是最个性的一家公司,旗下艺人都有非常强大的气场和不俗的个人品味,比如big bang的权志龙,鸟叔,blackpink都能在切入细分的小众市场是其变得大众化。
韩国的“文化立国”不仅仅是要在国内盘活资源,他们的目标非常远大: 一开始就是要打入世界市场。从艺人的选取上,他们就刻意选择多重国际的成员,在起团名的时候,尽量避免韩文名字 —— 不是使用汉字起名,就是使用英文起名,目的就是为了撬动中日市场,并走向世界。在歌曲制作和宣发上,也不仅仅像日本那样,只依靠本国的团队,而是在全世界征稿;而且通过多语言版本,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宣传推广。在资金来源上,韩国也不排除海外投资。比如咱马爸爸,就是SM公司的股东之一。
从最最微观的民众教育层次,韩国也非常敢做。
作为“爱学习”、“极重教育”的东亚民族,让民族的未来 —— 孩子们放弃读书,把时间用在唱歌跳舞演技游戏上 —— 是很多父母无法接受的。这就需要社会做非常多的“工作”,其难度不亚于赵匡胤当年的“重文抑武”转变的完成。
韩国的很多孩子们,第一志愿就是进入大公司当练习生,然后出道成为明星。父母甚至自费给孩子们学习唱歌、跳舞、甚至打针、整容、做增高手术,然后参加各大公司的甄选活动,为了几万分之一的出道率,砸锅卖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比如少女时代的队长金泰妍,15岁的时候从9000多名孩子的唱歌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才获得了进入“少女时代”的机会;而少女时代的9名成员,是从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基数上选拔出来的,脸蛋、身材、唱功、舞蹈、演技、魅力都顶级的“精英中的精英”,现场唱跳能力公认女团里第一,饭圈甚至称少女时代为“女帝”。
爱奇艺的综艺《偶像练习生》和腾讯的综艺《创造 101》让中国大众见识到了韩国偶像组合生成的路径 —— 面试、认领表演任务、汇报演出、分班、练习、淘汰、再演出、再淘汰…… 最终从几千几万个人,选出4-13人左右,以三年左右的窗口期出道。
每年韩国都有数以百计的组合出道,但就算出道了,也可能因为组合不红而解散。
作为中国人,我们见过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无论是否拿到了金牌,可能大概率人生要在辉煌过后的灰暗中度过 —— 他们是运动的机器,除了运动,其他什么技能也不会。对于练习生来说也是一样的 —— 他(她)们从小就是做明星的机器,如同秦淮河青楼一般,无休止的训练:唱歌、跳舞、演技、作曲、韩文(如果是外国练习生)、中文、日文、英文、应对、化妆、形象管理、压力管理……能出道成为大明星的就那么几个,最红的时候,和公司的分成比例可能也只有10%。那么当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做艺人了,又没怎么读过书,能干什么呢?
这也是中国籍的韩国艺人为什么纷纷回国的原因 —— 国内的娱乐圈环境还相对“原始”,对于从韩国回来的苦孩子来说,又轻松又赚钱,还无可取代。而在韩国学到的手艺和打开的眼界,足够回国玩五六年,非常划算。
韩国娱乐圈虽然大部分玩法抄袭日本,但是不像日本一样“相对闭塞”,而是带着全世界玩,所以就能玩到国际舞台上。
目前看来,韩国的文娱产业在全球还是有非常大的比较优势。而中国要做到这样的情况,即使下定决心全民all-in,可能还需要5-10年吧!(看看咱们曾经举国之力也没扶起来的足球吧)
所以,目前大佬们都将竞争巡台转化成了合作心态,互惠共赢,无论是乐华和starship合作“宇宙少女”, 阿里巴巴投资SM,还是王思聪在韩国的香蕉娱乐,都是这个思路。
可以慢慢观察,未来中国的娱乐产业,韩国的成功经验会越来越多:摒弃“民族自信”的因素,我们真的需要承认:细节上人家真的做的好,心态上人家真的开放,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