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一个人的名字,就和长相一样,会让人从第一眼看到之后,就在心中形成一个初始印象。一个城市的名字亦是如此,它往往是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但是地名又和人名不太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生命如沧海一粟,实在太过于渺小和短暂。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浮沉,历史中的光辉与黯淡,都积淀在这里,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和足迹,都镌刻在这里。地名的产生,往往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随着时代的更迭,许多地方都曾数次更名。我们偶尔在古诗文或者古装剧中见到的那些极具韵味的地名,或许就是你家乡的前身。为大众所熟知的古代都城,如长安、金陵、汴京、燕京等,每每念起这些名字,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仿佛能看到那一幕幕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能听到文人墨客们的长吟短叹……但若是改了名字,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便发生了变化,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西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开封”等等。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当然,以上这些地名改得并不算过分,尚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还有一批地名,却改得令人发指。

牧野改为新乡。牧野之名,闻之便有苍茫壮阔之感,改为新乡,便忽然具有了浓厚的乡村气息。司马迁于《史记》中写道;“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若改成新乡之战,风格也直接从灭亡殷商的大战变成两个村庄的乡民闹事了。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牧野之战

其实牧野并不孤单,因为同样改的极具乡村气息的还有兰陵,兰陵改成了枣庄。试想,一面是遍植幽兰的高地,微风过处,“兰陵美酒郁金香”,更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一面是种满枣树的村庄,黄土扑面而来,仿佛加上了灰蒙蒙的滤镜。这个时候,兰陵王高长恭不干了,因为它变成了“枣庄王”,俨然一副地痞流氓黑社会的模样。当然,《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也不干了,因为他改成“枣庄笑笑生”后《金瓶梅》滞销了。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兰陵王》剧照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地名早已成了改名重灾区。比如观众最熟悉的赵子龙,是河北常山郡人,而常山今天叫做石家庄,试想赵云勒马站住,银枪一摆,大喊道;“曹贼莫逃,吾乃石家庄赵子龙!”是不是气势顿时全无?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三国演义》剧照

三国时期的大军阀袁绍,出身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汝南袁氏”,而汝南如今也改成了驻马店。只听得袁绍道:“吾乃驻马店四世三公袁家公子袁本初是也!”这句话听起来实在是太具有杀马特风格,严重影响了袁绍的贵族气质。

同样处于尴尬局面的还有九原郡吕布,自我介绍时说:“吾乃包头吕奉先!”

张飞立于当阳桥前,大声喝道;“呔!保定张翼德在此!”

看到这些改了名字的地方,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古代的名字那么好听,为什么还要改名呢?

其实在古代历史上,改地名往往是由于王朝的更替、避皇帝的名讳、行政区域的调整以及疆域的扩张等等。

避皇帝名讳这种事情,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带“义”字的地名全遭了殃。比如江苏义兴改成宜兴,湖南义章改成了宜章,四川义宾改成了宜宾等。据记载,历史上曾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就高达八百多回。

说到疆域的扩张,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败匈奴,就在甘肃设了武威郡,取“武功军威”之意,同时还有甘肃张掖,也是因为打了大胜仗,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西汉疆域图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规模更改地名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

在建国初期,更改了一大批被认为带有华夏文化优越感的地名。基本上,只要这些地名里面包含凡含有安、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和华夏文明影响力的字眼,都大大小小受到了整改。例如新疆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绥远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还有广西西部的“镇边”改为“那坡”,宁夏中部的“镇戎”改为“同心”,云南的“平彝”改为“富源”,四川的“靖化”改为“金川”等等。不过也留下来了宁夏,甘肃的平凉和定西,湖南的怀化,陕西的镇安,黑龙江的绥化,广西的平南,贵州的镇远等等。

第二种:地名汉字太生僻。

较为典型者,如黑龙江瑷珲被更名为爱辉,虽然只改掉了两个偏旁,但却割断了该地名与1858年《瑷珲条约》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所幸在2015年,爱辉重新改回了瑷珲。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瑷珲古城

同样改名的还有湖北沔阳,沔阳本取自“沔水之阳”的含义,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湖北沔阳改成了仙桃,这个沿用千年的沔阳古称便彻底消失了。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沔阳古城

此外,还有杜甫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中的陕西鄜州改成了富县;陕西葭县如今改成了佳县。陕西人调侃“富县不富,佳县不佳”,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第三种:旅游业兴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虽然这场改名潮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经济层面的成功者简直少之又少,大多数地名在更改之后,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反而引起很多无谓的争议。

失败的典型代表就是安徽徽州市。安徽之名本源于所辖的安庆和徽州二府,其中的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地,也是“文房四宝”之一徽墨的出产地。汤显祖对徽州有很高的赞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而当徽州更名为黄山市,便意味着它丢掉了那个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符号,意味着那个别具一格的古城最终成为了旅游的牺牲品。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徽派建筑

和徽州同样遭遇厄运的还有福建崇安,海南通什等。福建崇安诞生了一代词宗柳永这样的旷世才子,如今为了旅游立市改成了武夷山市;而海南通什作为黎族的聚居地,在黎族语言里是粮食富饶的意思,但为了发展旅游却改成五指山市,这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极不尊重。

说到底,想要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扩大城市知名度本来不是坏事,但是若用破坏历史文化的代价来换取,就好像为了发展经济去破坏环境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些动辄成百上千年的地名,早已不只是地名那么简单,其内部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密码,早已构成了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文化血脉。

其实说起来,“邯郸”二字其实也算是生僻字,但是邯郸人是幸运的,因为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历经了三千年风雨却从未改过名字的城市。当我们今天说到邯郸,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们会想到三千年前那个伟大的赵国都城,会想到春秋战国的乱世群雄,会想到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会想到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当我们重新踏上这片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土地,一定会生出面对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观史: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

邯郸“胡服骑射”像

这些每一个传承至今的地名,都是历史风雨的见证者,每一个改掉名字的城,都在渐渐失去气质。中国人起名都是很有讲究的,不仅包含了美感,更包含了意蕴,人为地将其抹去,只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和历史的断层。

地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尊重历史文化而滥改地名,就是在变相地抛弃中华文化。把兰陵改成枣庄、汝南改成驻马店、琅琊改成临沂、庐州改成合肥、陈仓改成宝鸡……新旧名字的好坏,相信广大读者们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