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高分很简单 —— 你给我钱,我给你分
现在但凡是一款公开发售的游戏,在发售前后都会有不少权威或者不权威的媒体对游戏进行评价。
而这个评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数,而每次各个评分媒体给出的分数,也就成为了玩家们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这其中比较知名的媒体,比如IGN,GameSpot,metacritic,Polygon,Gameinformer,FAMI通等等,这些媒体每次在游戏发售前后给出对某款游戏的评分,总是能够引发无数玩家的热烈讨论。
甚至也会有许多梗都诞生在一次次的评分中。
比如著名的这组“四老外”的照片,已经被用在了无数场合,但其实这就是当年IGN的四个员工在E3发布会现场被拍下的。
而诸如《风暴英雄》的6.5/10更是被无数玩家和媒体拿来当成日常的梗反复复读。
这些都说明了媒体评分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这种每次游戏发售都带有评分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
其实一般来说这些网站的分数都还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的,毕竟大多数网站的测评人员都是资深游戏玩家和编辑,拥有着足够的阅历和对游戏的深入了解。
但大家也发现了其实许多游戏的分数并不能够服众,甚至也出现过无数次多家媒体给分差距巨大的现象。
还是《风暴英雄》
那么这些林林总总的评分应该怎么去看待呢?
先说江湖上流传的一个俗语——低分信媒体,高分信自己。
这句话的来源已经不可靠,但确实是无数玩家血泪教训的产物,据说和日本知名媒体《FAMI通》以及被无数玩家黑的体无完肤的IGN等一些测评媒体有关。
《FAMI通》是日本的一个著名的游戏周刊,其打分栏目是由4位编辑,每位最高10分,最后相加的方式来给各个游戏打分,当年也一度被称为“大作杀手”,曾经以严格和认真被当做游戏圈的最高权威之一。
比如当年任天堂的SFC首发大作《超级玛丽奥世界》在诸如IGN等测评媒体上都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但是在《FAMI通》则只获得了31分的一般评价,原因有许多,其中有一条就是认为该游戏并没有和历代作品一样出现跳跃式的进化。
你可以说这是编辑对任天堂和马里奥系列的高要求,也可以说是他们作为独立测评人的独立品味。
其中著名编辑忍者增田更是自称对游戏的起评分是4分,并且拒绝给任何游戏打10分,因为他认为没有任何游戏是完美的,它一定有可以继续进步和改进的空间。
这样的态度和要求让玩家和游戏制作人也是又爱又恨,他甚至收到过被威胁扔臭鸡蛋的信,写信者则是一个心血之作只被他打了6分的游戏制作人。
从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的里测评了无数游戏的《FAMI通》愣是没有诞生过一款满分神作,直到划时代的《塞尔达传说:时之笛》的诞生,首款被《FIMI通》承认满分的作品终于问世,也正是这么多年的坚持,让《FAMI通》成为了被更多人认可的权威。
可惜,在进入21世纪之后,《FAMI通》的权威性大打折扣,虽然可以说是由于该杂志的受众群体变化,让杂志社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但在评分上的这种妥协,必然会导致信用崩塌。
比如水平一般的《勇者斗恶龙9》居然获得了满分的评价,而可以说划时代的《GTA3》则只是获得了32分的评分,都是让人无力吐槽。
至于到了近些年,无数劣作都能获得高分的《FAMI通》则彻底被人引为笑谈,《真三国无双8》甚至都能获得35分,进入“白金殿堂”,简直让人捧腹。
而另一家国内更加知名的媒体IGN,则是在近几年被爆出了各种丑闻,从收钱给高分到抄袭别家的测评内容,这个以简练和逼格著称的媒体也正在面临着信誉危机。
在前一段时间NS版本的《死亡细胞》发售,IGN给出了自己的测评,但是在没多久之后就被爆出这个视频是抄袭的,这让这个曾经被拿来当做权威证明的IGN开始被更多人质疑。
当然其实这也不是IGN第一次被人指责,大多数任天堂玩家都会记得当年IGN对《精灵宝可梦 欧米茄红宝石/阿尔法蓝宝石》的评语:too much water,并且被打了个7.8的低分。
这样有些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的评价自然会引发非议。
至于在2012年IGN离职员工爆出网站会根据金钱更改评分,为了拿到可以来评测的拷贝,得到发行商的广告投放,会对某些游戏开绿灯。
这些事情都使得IGN的专业性一再受到质疑。
但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可以理解和被预知的,早2001年,前任3DO总裁Trip Hawkins的那句:“别对我说读者是你的客户——你真正的客户是向你付钱的人,是广告商”乃是游戏媒体行业的真实写照。
所以不管是R星那样对游戏评分锱铢必较的,还是EA那样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的各大游戏商,都很容易成为左右游戏评分的幕后黑手。
于是,大家总结出来了这么一句“低分看媒体”,因为没有哪家公司会给钱让媒体打低分,至于“高分看自己”,则是说那些高分游戏也不都是神作,很可能是掺了不少水的。
比如最近的一个知名粪作《黑手党3》,IGN居然给了7.5分简直笑掉大牙,不过相比于IGN,某个国内知名媒体则是舔的更加厉害,让人更为佩服。
那么除了这种纯粹的媒体评测,我们不能玩家自己测评么?
还真有这样的网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matecritic,这家媒体给分则是看似公允很多,网站会将对游戏做出评价的各家媒体的给分做一个统计,然后得出一个平均评价。
同时他还分出了一个玩家评价,也就是说玩过游戏的玩家也可以给出自己的评价,最后这个部分的平均评分也会出现在网站上作为其他玩家的参考。
这样的评分系统优势在于更加客观公平,毕竟他们自己没法作假,同时也有了玩家的评价,更加贴近用户和买家。
这个评分系统的缺点有三个,一个是比较慢,第二个则是没有像IGN那样非常简明的优缺点介绍,第三则是很容易出现玩家评分和媒体评分相去甚远的情况。
因为许多时候相较于媒体,玩家的评分更加业余和主观,并且很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评分——我喜欢就给满分,不喜欢就0分。
这样的评价对于个人来说是OK的,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但是对于游戏来说则是不公允的,至少是非常不专业的。
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知名游戏LOL在MC上的媒体评价是78分,属于中高的分数,但是玩家评分这一栏则是只有区区5.5分。虽然不是非常低的分数,但是和这个游戏世界第一玩家基数的身份实在相去甚远。
而另一款moba游戏DOTA2则是拥有更高的媒体评分——90,属于高分系列,但6.5分的玩家评分只能说是一般般,可见玩家的情绪化评分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网站的评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尤其是相对来说小众或是核心向一些的游戏,比如这几款都属于相当客观的评价,玩家和媒体的评分也差别不算大。
所以目前MC(Metacritic)可以说是最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评测媒体之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目前的游戏圈,这些林林总总的媒体高高低低的分数,对于玩家来说都只是一个参照。
满分游戏未必适合你,低分游戏未必没人玩,从游戏评分诞生的一开始,这个制度就注定了永远没法讨所有人喜欢,甚至于进化到现在,还出现了云评测的情况——
“这个游戏我没玩过,但是我认为……”
说白了,就是从对一个游戏的客观评价,帮助玩家选择游戏,变成了装逼的一种方式:
要么奉为圭臬,要么为了反对而反对。
其实这两种都不好。
比如一度6.5/10的《风暴英雄》,不也有那么多人一直在默默坚持?
而10/10的《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也有无数玩家因为难度或者是游戏类型而选择了拒绝。
分数只是一个他人评价,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并不是全部。
明白自己心中到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神作”,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