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逆转 太平天下何时有太平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天国之秋》第五部分:风向逆转,太平天下何时有太平。
咸丰帝以31岁盛年薨逝,继位的同治只有5岁。同治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慈禧清理了肃顺一党,却决定重用曾国藩。
此时清廷对付太平天国的战事,都由曾国藩掌控全局。他本人任两江总督,忠心门生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同乡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江西、安徽以及更上游的部分内陆地区,都由他的门生统辖。如此一来,这些省份的税收都可以由他挪去支应部队的薪饷与物资,放开手脚征战。于是,他开始构想拿下南京,歼灭太平军。
曾国藩计划将兵分三路,一路由安庆向东顺长江而下挺进南京;另一路由浙江南部转北,攻打杭州;第三路从江苏,由东往回打,攻向苏州与南京。为了实现这个构想,他需要另一支可靠部队,可老家湖南已无兵可招。所以曾国藩便派安徽人李鸿章回皖中招兵,然后按曾氏当年的招兵训兵办法:在家乡亲自招人,组成来自同一家乡的部队,士兵们为他们本就认识并敬重的军官效命。
剿灭太平军的另一支力量“淮军”由此诞生。淮军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武器装备方面配置较高,在保卫上海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湘军与淮军稳步作战,不断收复失地,巩固大清政权;这边厢,天京势力却又遇到了挑战。一方面因为天王洪秀全越来越多疑,喜怒无常,得罪了洋人代表;另一方面,作为纽带的干王洪仁玕又与美国传教士——太平军的洋人宣传员罗孝全决裂了。
罗孝全与洪仁玕交好时,对西方媒体大说太平军的好处,把他们描述为一股“救中国于水火”的新生的力量,“引领中国进入十九世纪全球潮流”的新政权;而一旦决裂,他便开始否认这一切,把老朋友描述成“疯子”“怪物”,把以往的一切都描述成为骗局和假象。
作者在书里写道:在如此混沌时期,这些消息使任何可能替叛军讲话的人就此噤声。
很多传教士之前对太平军寄于厚望,而今却由爱生恨,开始痛恨他们,称“太平叛乱是史上最虚妄的政治运动或群众运动,是历来最庞大、最亵渎上帝的强加教义或道德规范。”这事发生在李秀成准备进攻上海之时,时机相当糟糕。
其实李秀成大军兵临上海,,并不准备真打,他依旧顾忌着洋人。只想施行包围策略,切断其对外交通,并大张旗鼓恐吓守城官兵,想迫使他们出城投降。于是流言四起,有说太平军有八万之多,又说有数十万大军。城内、外力量悬殊,似乎守城无望。
然而,上天介入了。
当时正值上海冬天,大雪不期而至,整整下了三天三夜。有记录称:当时上海极冷,积雪厚达60厘米。城里洋人炉子里火烧得极旺却仍然感觉寒冷刺骨,李秀成部队散布于广阔田野,宿于薄薄的军帐,惨状可想而知。此时,城中的美国人华尔带领的洋枪队开始大范围补充新华人新兵。这支由华人富商资助的队伍配备有最先进的武器,开始担起保卫上海的责任。
曾国藩开始盯上了上海这个“人民千万,财货万万,东南数省,不足比其富庶”的地方。1862年一开春,九千名官兵及支持者由英国汽船从安庆运到上海,也加入到保卫上海行列中。洋人部队加上曾氏精兵,上海成了李秀成啃不下的硬骨头,8次进攻均以失败收场,李秀成不得不撤兵。
到这时,无论外国势力对外宣称如何,舆论又如何倒向,他们也已经在事实上站在曾国藩、清政府一方。从境内洋人传到世界各地的消息,也越来越不利于太平军。1862年的夏天,马克思公开认为太平天国最终成不了气候,他发表在维也纳报纸《新闻报》上的文章称:妄言太平天国“拯救中国”之事,是个错觉,经过十年闹哄哄而煞有其事的活动之后,他们摧毁一切,并毫无建树。
并称,他们对人民的危害更甚于旧统治者带来的危害......他们只是在阻止中国以稳健方式解体,只是在以骇人的方式毁灭它,又末埋下复兴的种子。
伦敦《泰晤士报》的主编们甚至希望国家军队参与进来、动用武力干预。这些曾把洪秀全称为英国该与之建立通商的“实质君主”的人,此时开始批判太平天国是伙“恶棍”“屠夫”“抢匪”,认为该开始发动攻击了。
几周后,这些编辑们又撰文称:如果美国市场必将失去,不再是可以从中获得的顾客,那么中国和印度则可能崛起,作为替补协助英国人渡过难关。
这些人普遍认为:就算不老百姓的疾苦,光是基本的经济因素,英镑、先令、便士,也应该将横亘其间的力量扼杀。
洋人的风向改变,使得曾国藩迎来了战争最为顺利的一段时间。他的用兵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弟弟曾国荃的部队已经兵围南京。而更让曾国藩得意的是,他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建立了舰队。这支舰队由英国建造,由八艘船组成,包括七艘炮艇和一艘军需船,搭载四十门现代火炮与400名兵员。
至1863年夏天,舰队已经基础准备妥当,准备驶向中国。旗舰“江苏号”长72.3米,是有记录以来航速最快、甚至是当时世上最快的军舰。这支舰队的唯一目的明显就是用于消灭太平天国,英国开始明着改弦更张愿意为清廷打仗。
太平天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场战争,将进入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