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资还不够交个税,一名高校非编行政人员的心路历程

我是广州一所211大学应届毕业的经济学研究生,目前在本学院做非编行政人员。

对于这件事情,身边的人大致有两种看法:

  • 在外行人看来,我不用经历秋招的恐怖过程,直接获得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就是走在“人生赢家”的路上了;

  • 在内行人看来,一个保送本校研究生、学生工作经历丰富、能说会写形象还可以的年轻姑娘不去企业打拼,也不正式考个编制,就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很肯定地说,留在高校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不过不是以目前这样的形式。


2015年本科毕业的时候,读研还不是很热门的选择,很多同学“已经不想要再读书了,想要快点工作赚钱”,我则毫不犹豫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就是因为当时我已经很坚定以后要留在高校,不过保研的时候没有获得心仪高校的推免资格,眼光也比较狭隘,就留在了本校读研。

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所读的专业,可惜导师心思已经不放在学术上,只是接一些项目来做,所以我虽然通过做项目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但是做学术一直没有入门,毕业论文写得比较轻松,但因为没有任何已发表的文章,所以不敢申请博士,决定缓冲一下,先考辅导员留在高校,再读博转回教学岗。

然而,辅导员岗位竞争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基本工资还不够交个税,一名高校非编行政人员的心路历程

图片来源:百度

过去,高校辅导员多是女性,为了平衡性别比例,现在的辅导员岗位向男性倾斜,以我今年考过广州市的本科为例,男性招录比大概是1:10,女性达到了1:100,我在考本校辅导员的时候,4个女辅导员岗位有500人报考。

对于我而言,考辅导员是一条缓冲的路径,所以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复习,而对于那些在考编路上努力了好几年,眼看就要到年龄界限了(一般编制辅导员都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一些学校甚至只会招应届研究生)的女研究生来说,她们都是专心致志拼尽全力的。我最后还是没有考上,暂时留在学院工作。

虽然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实施“同工同酬”,就是在编和非编的工资待遇已经在拉近了,但是我所在学校并没有实施。目前,我的基本工资还不到新修订的个税起征点,没有宿舍,加上讲课课酬还可以勉强度日。虽然外人并不知道我是有编还是没编,但是在学院里面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强烈的差别。

我没有怨天尤人,不是因为我生性积极向上,而是因为我不好意思去怨天尤人,因为今天的局面是我自己的选择。前面讲辅导员没有考上就留在了学院,是轻描淡写的,但是中间经历过非常曲折的心路历程。

区别于那些只被高校光环吸引而不清楚高校实际工作情况的人,我很清楚高校的压力大,收获付出比低,但是我依然想要留在高校。

我也很清楚高校里面存在着“鄙视链”,青椒常常说自己在高校食物链的底端,一般行政人员如辅导员地位就更低了,而非编的行政人员简直就是没有存在感。

我和身边的人说这是缓兵之计,我是要读博士的,一旦我考到编制我就要等几年后才能在职读博了,所以现在没有编制也没有关系。这更像是安慰自己,其实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开始准备考博,眼看着就又要错过这一年了,我也很焦虑。

但最焦虑的时刻是毕业前夕,了解状况的老师们都语重心长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想好了要走这样一条路,去企业或者考其他单位哪一条路不能走?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辜负了很多人的期望,也很怀疑自己一直在坚持的是不是根本就是错误的,为了留在高校,我几乎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连制作简历、面试技巧我都没有练习过,压力最大的时候,只要有人问我在什么单位工作,我就很焦躁。

于是,我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突破口,在一个颇为出色的HR师妹推荐下,我面试了top15的房地产公司的总秘职位,出乎意料,他们并没有在意我简历的粗糙以及实习经历的缺乏,当天下午经过三轮面试就决定录用我,并且给出了很不错的待遇。

当时我觉得抓住了一线生机,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机会,于是和家人商量是不是应该转行。不知应该说我的家人是冷静还是保守,他们都希望我慎重考虑,毕竟房地产总秘的薪酬虽然是现在的两倍,压力、强度应该也会是现在的两倍,最重要这意味着我没有时间继续读博,“以后你会不会后悔?”这句话令我决定放弃总秘的职位,再坚持一下自己的梦想。

回到当前,我已经入职差不多一个月。同期入职的还有一个海归小姐姐,也常常有人问她,留学回来为什么不找更好的工作。她倒是比我要坦然一些,因为刚回国的时候求职不是那么顺利,她觉得我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自嘲自己是客服和写手,她有处理不完的对外接待,我有写不完的论文、申报书。

其实,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有点小聪明小运气于是不够努力,不够主动,也容易受挫,不敢大胆尝试。写下这篇文章算是对过去的一个小结,也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希望可以尽快投稿和大家分享我考博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