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事件”背后的“邮递员”们
说起邮政行业,我们似乎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是个曾经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行业。陌生,是因为这些年,这个行业似乎与我们有些遥远了。但事实上,邮政这个行业,从古至今,都和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1
1897年的2月20日,对当时的大清帝国来说,也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筹备了近一年的“大清邮政总局”正式开张。
事实上,清朝早在1878年就有了自己的邮政局,不过那是李鸿章委托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依托海关开办的“海关邮局”,一开始只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营口这五处营业。
1878年8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对邮政的需求越来越高,小小的“海关邮局”根本满足不了那么多的服务,所以各种民办的邮局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考虑到邮政系统是国之大计,也要掌握在国家自己手里,经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多名权臣的一再上奏,清廷终于在1896年的3月20日准奏开办官方邮政系统。十一个月后,“大清邮政总局”正式开张。
“大清邮政总局”的成立,也意味着在时代将要进入到20世纪的时候,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官方的近代化邮政系统。
为什么说邮政系统是“国之大计”?
因为回首中国的历史发展之路,其实不少知名事件的背后,都有“邮政”的影子。
2
“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彰显古代信息传递重要性的一个例子。
如果将“邮政”的最初功能定义为“信息传递”的话,周幽王无疑算是一个著名的“形象代言人”。
尽管上古传说中商纣王就已经会使用烽火报信,但还是四百年后的周幽王用点燃烽火博褒姒一笑的浪漫手法,以一个王朝灭亡为代价,让这套信息传递系统闻名于世。
当然,“烽火”作为最初级的通信制度,能传递的信息含义实在有限,比如就不能展示周幽王“我这是在逗你们玩哪”这类亲切的关怀。不过,西周时期其实已经产生了比较可靠的“邮驿”制度:以步行传递称“徒”,以车传递为“传”,高级快车急行称“驲”,在边境上负责传输的机构称“邮”。
这套邮政系统经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始正式定型,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机构称呼都统称为“邮”——这个通信体系的称呼如今仍被使用。
不仅如此,秦朝还巩固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的“骑马接力传递”制度,并且以法律规定了传递的等级和次序:秦《行书律》规定,文书分“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两大类。皇帝诏书这类属于“急行文书”,必须随到随传;而“普通文书”必须当日送出,延后则要受重罚。
当邮政体系层层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必须要设置管理人员了。
3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名中,有一个官不算大,知名度却不小,那就是“督邮”。
汉朝时期,对邮政系统进一步细化,设立了州、郡、县的三级邮政管体系,而在郡守管辖的官员里,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官职,那就是“督邮”。
“督邮”这个官其实权力不小,在郡这一级体系中除了分管邮驿系统外,还可以监察官员,审查案件,权力涉及邮政、纪检、公安等各方面。可以想象,想巴结他们的人肯定不少,这也导致“督邮”这个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多以反面出现。
第一个为人所熟知的“督邮”是因为被人痛打而载入史册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回目就叫“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说的是刘备自认剿灭黄巾军有功,却被分到安喜县做了个小小县尉(县公安局局长),正闷闷不乐,碰上个来巡查的督邮。督邮索贿,刘备不给,督邮就说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恐怕是自己编辑“百度百科”弄出来的,百般刁难。酒醉后的张飞“冲冠一怒为蓝颜“,将这个督邮暴揍一顿,兄弟三人挂印而去,在夕阳余晖中留下潇洒的背影。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督邮形象。在史料中,这位督邮名字都没留下一个
虽然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明确指出打人的其实是刘备本人,且原因不是督邮索贿,而是让刘备下岗。但不管谁打,为什么而打,督邮终归逃不脱被毒打一顿的悲惨命运。
试想,如果那位督邮当时对刘备敬如上宾,开高薪,给肥差,让他在安喜县安心扎根为人民服务,还会不会有后面的三顾茅庐,三国逐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督邮”的权力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这个群体为制造流传千古的故事而贡献微薄之力。
公元405年秋天,一个叫陶潜的人到彭泽县做县令,没多久就碰到浔阳郡的督邮刘云(好歹有名有姓了)来巡查公务。督邮还是老套路:索贿。陶潜不肯给,甚至连穿官服去见这个龌龊之人都不愿意,丢下一句: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将官印挂好,潇洒离去,又在夕阳余晖中留下潇洒的背影。
这个陶潜,我们更习惯叫他陶渊明,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拜督邮刺激,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
到了隋唐时期,大概也因为“督邮”实在风评不佳,这个官职被正式废除。
不过,“督邮”虽然没了,邮政事业却开始空前发达。
在隋唐时期,“驿”取代和合并了以前的各种“邮”,并且不仅仅承担传递公文和军情的作用,还兼有快递站(送小件物品和贡品)、政府招待所(迎送官员)、派出所(抓捕逃犯)、警备区(平息叛乱)、民政局(慰抚灾民)等各种作用。
唐朝时的“驿站”遍布全国,每30里设一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600多个,其中“陆驿”1297个,“水驿”260个,水陆两栖驿站86个,全国从事驿站事务的人员共有2万多人。
日语中表示“车站“的“駅”即当时日本由隋唐时期学过去的“驿”制度演化而来
唐朝发达的邮政系统让很多人受益,其中也包括唐玄宗和杨贵妃。
杜牧那首《过华清宫》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写给唐朝邮政快递系统的一首赞歌: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如果没有这样“使命必达”的快捷驿传系统,贵妃娘娘千盼万盼等到的荔枝,恐怕会散发着阵阵芬芳的榴莲味。
当然,不能因为贵妃娘娘爱吃荔枝就把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锅甩给她,公元755年,起兵造反的安禄山打的其实是唐玄宗自己的脸。
安禄山起兵的地方是在范阳,大致是现在河北保定一带。当时唐玄宗在临潼的华清宫逍遥快活,大致位置是在西安,两地相距要1000公里以上。
放到现在,社交媒体在1分钟后就铺天盖地刷屏了:
《刚刚!范阳节度使宣布起兵造反!》
《定了!安禄山拍板要清君侧!》
《围观!唐玄宗三大昏招终酿大祸!或因一点还存翻盘希望!》
《收藏!兵荒马乱年代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
但在那时,要把叛乱消息传给唐玄宗,只能靠邮政系统的快马加鞭,人肉传递消息。有史料记载唐玄宗是六天内得到消息的,那么驿站传递情报的人员每天可能要骑马奔驰200公里(唐朝时15公里一驿,一天可能要换12匹马以上),也算得上是拼死通报了。
当然,得到拼死通报消息后的唐玄宗还不信安禄山会造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5
然后时间就到了宋朝。
由于和北方少数民族连年交战,宋朝的邮政系统有强烈的军事色彩,主管邮政的换成了兵部,而邮政从业人员也从普通百姓换成了职业士兵。
按当时的规定,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一共分三个等级:“步递”,“马递”和“急脚递”。“步递”就是用人肉步行送一般的文书,“马递”用于紧急文书的传递,而“急脚递”属于最高等级的“特快专递”,达到这一级别的文书指令需要一天骑马奔行250公里的路程——在要道上每5公里就有一个“急递铺”,所谓“铺铺换马,数铺换人”。当时传递“急脚递”的信使如果在路上骑马撞死来不及避让的行人,是可以不负责任的。
那么,这种“急脚递”适用于什么情况呢?至少有一个历史上的应用场景,我们都很熟悉。
公元1140年7月,岳飞麾下的岳家军驻扎朱仙镇,准备一口气直捣黄龙,却在一天之内收到十二道让他迅速退兵的“金牌”,最终只能感叹一声“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后含恨退兵,回朝后被绞死在风波亭。
朱仙镇在开封,当时的南宋首都在杭州,从杭州到开封大概900公里的路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研究,宋高宗当时像发扑克一样发出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致是7月10日左右。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当时宋朝严格的“急脚递”制度,岳飞很可能不会那么快收到那么多金牌,如果不收到那么多金牌,他就可能率军与金军决一死战,往后的历史可能也会改写。
6
邮政系统最有名的故事,大概发生在明朝,一头一尾。
其实在元朝时期,邮政系统因为蒙古人的疆域辽阔,已经把驿站开到了西域,邮路横贯欧亚。也正是因为邮驿系统越来越庞大,里面各种贪污腐败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到了朱元璋上台,痛恨腐败的他在登基后的第22天就宣布恢复全国的邮驿系统,并且规定驿站的车马只能用于公务,绝不能“公车私用”。但怎么解决由来已久的腐败问题?
朱元璋的手段简单有效:杀人。
朱元璋有个驸马爷叫欧阳伦,是女儿安庆公主的老公。身为皇亲国戚,欧阳伦并不严于律己,经常用驿站的马车走私自己的茶叶,态度还非常嚣张。可能这个欧阳伦平时也不太关心类似“大明联播”这样的重要新闻播报,其实另一个叫郭镇的驸马因为让驿站的车夫运送了自己的三捆榛子,已经被朱元璋在山海关沿线各驿站通报批评,并勒令公开检讨。
欧阳伦依旧我行我素,尤其是在朱元璋惩罚郭镇后仍“不收敛,不收手”,在滥用驿站的道路上变本加厉,顶风违纪,终于被震怒的朱元璋下令杀鸡儆猴,直接处死(当然,走私茶叶本身就是重罪)。
朱元璋这一杀立刻震住了全国上下官员滥用驿站的歪风邪气,这股威慑力甚至一直保持到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不准自己的儿子参加考试动用驿车,也不允许驿站派车接自己给父亲祝寿。
距离北京150公里的“鸡鸣驿”,是北京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驿站,它始建于明代初期,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驿站。鸡鸣驿也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
但是,当大明王朝走到最后风雨飘摇的时候,遍布全国的驿站又开始腐败丛生,成了各级官员免费吃喝旅游的招待所。
这件事最终在倒霉的崇祯皇帝手上做了一个了断——大规模裁撤驿站。当时给崇祯帝出这个主意的兵科给事中刘懋算过一笔账:如果裁掉这些驿站,一年大概能省下60多万两白银。
钱倒是不算少,但刘懋和崇祯都只算了经济账,没算政治账:随着驿站的裁撤,大批正值壮年、需要养家糊口的驿卒成了无业游民,他们食不果腹,怨气冲天,最终只能揭竿而起。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一个驿卒叫李自成。
7
其实传统的邮驿体系发展到清朝后期,已经力不从心了。
一方面,贪腐现象屡禁不绝,邮驿系统的效率大大下降不说,开销还直线上升,全国维持邮驿体系的费用每年要超过300万两白银。
另一方面,大量灵活的、服务周到的民间“民信局”自明朝开始萌芽,到清朝已经普遍成了气候。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民间服务,不少甚至已经有了近代乃至现代的影子:
由于在大城市里通常有好几家私人的“民信局”,为了竞争,城市的居民不需要把信件或邮包送到邮局,会有专门的“邮差”上门收件;
所有信件都会被登记挂号,注明邮品内容,可以购买保险;
邮寄的顾客可以选择预付,也可以选择由收货方付款的“到付”;
如果需要一封信件或一个邮品特别迅速投递或被特别小心保护,可以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清邮政总局”的诞生的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和遍布中华大地的数千家民营的“民信局”竞争。为此,大清邮政总局不惜行政和市场两手抓:比如一方面规定铁路运送的邮件只能是大清邮政总局的邮件,另一方面大大降低官方寄邮的邮资,降价幅度甚至一度超过80%。
即便如此,直到大清亡了都没有完全杜绝“民信局”的存在(但基本在1909年前后取得压倒性优势),直到1934年的中华民国时期,整个国家的邮政系统才达到真正的统一,民间邮政系统彻底消失。
我们熟悉的现代化邮政体系,开始慢慢成形。
之所以说现在觉得“邮政”离我们有些遥远,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这代人已经几乎忘了当初写信、寄信,望眼欲穿等邮递员叔叔发信,读大学去传达室信箱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来信时那种感受了,更别说我们的下一代人,可能在路边看到个绿色的邮筒,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了。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快递包裹业务方面,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四通一达一顺”,至于邮政的EMS这些服务,往往是吐槽的时候才会想到。
不过,实际情况可能和我们想得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中国邮政的主管部门,在2008年前后已经彻底完成了“政企分开”: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是“中国邮政局”(副部级),归“工业和信息业部”管,像“四通一达一顺”这样的快递行业准入规则,其实就是他们制定的。而所有的经营性业务,都归入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为800亿元的国有独资企业。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帖主说自己之前也经常吐槽中国邮政的EMS快递服务,比顺丰这些民营快递公司的使用感受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但后来帖主当了兵,驻守在边防,每天只有邮局来送报纸和送快递,哪怕只有一封信也必须送,民营的公司根本不会开到那里。而在他们的镇上,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邮政储蓄依托邮政网点,哪里都有,感觉非常方便。
最后,帖主自己说了一句:希望大家在用着WIFI,享受3G、4G和包邮服务的地方,别忘了还有我们这样的地方存在。
事实可能也正是这样。民营企业确实在服务和主动意识方面远胜国营的邮政,但也有自己的短板:在没有利润乃至亏本的地区,他们是不会涉足的。而鉴于中国如此辽阔的疆域和仍有差距的贫富地区区分,能做到一封信也要送到,一个包裹也要寄到,亏本也要将邮路辐射到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只能是国营企业。
曾看过一篇介绍美国邮政的文章,题目就是《把国家捆绑在一起》,说的就是要“不计盈亏,服务第一”。其实这个宗旨不仅仅是美国才有,应该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邮政系统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邮政的一些服务尤其是快递服务足以让人满意,事实上,在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几次服务过程中,也是槽点满满。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必须深知一个大国的邮政系统建立和运转确实不容易,而那些邮政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邮政人——更是不容易。
所以,一路走来很辛苦,上升空间还很大。
中国邮政,任重道远,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