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流浪地球》电影改编自刘慈欣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同名小说,但影片并没有对原著进行精准还原,事实上,影片大概有八成内容是编剧的全新创作。
从商业市场角度而言,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说和影视毕竟是两回事。
刘电工的文风向来是比较深沉甚至冷冽的,而《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春节档的商业片,需要拍成一部合家欢式的电影才能站稳脚跟。否则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就赔本,以后也没人敢投资了。
不过,在影片没拍出来的原著情节中,其实有着不少爆点。如果影片能把原著的以下几点拍出来,评分很可能再涨一波。
电影中,地表世界是一片冰原,吐口唾沫就是冰疙瘩。但人们只要居住在地下城,基本就解决了低温问题。
小说中人类的苦难,可能比电影中更深重。
在小说中,地球气温频繁变化,除了严寒外,人类还要面临高温的致命威胁。
在牵引时代,地球发动机的运行让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我”的爷爷,有次看到外面下雨,激动地跑出去冲凉,但他忘了雨水已经被发动机的光柱烤热,结果身上烫脱了一层皮。
后来,爷爷就是死于烫伤感染。
“我”的妈妈,不是死于疾病,而是一次更“大尺度”的灾难中。
原著中,岩浆渗入地下城,居民急需向地表转移。但升降梯的运载量很小,短时间内无法转移全部居民。根据“危急法”,年龄越小越有逃生的优先权。
△影片中,姥爷带着小男孩“刘启”进入地下城。
当“我”踏进升降梯时,“在妈妈和生存之间,还隔着两万多名大学生呢!而我已闻到了浓烈的硫磺味……”
太多人没有生存的权利。
电影中改编这一段时,用了“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设计。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没有进入地下城的那些人,都去哪里了?
要么饿死,要么冻死,总之,地球死了30亿人。影片仅仅交待了一个庞大但空洞的数字,可这些人的尸体呢?
电影中,王磊率领救援队赶赴杭州的路上,看到了上海东方明珠塔和奥运大厦,甚至还有冰冻中的“兰州拉面”招牌。
这些都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原著中的惨烈程度。灾难应该瞄准人本身,才足够震撼。
商业院线片讲究共情性,要最大程度让观众有代入感。所以《流浪地球》电影虽然是未来故事,但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与现在的我们没有区别。
但原著小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呈现未来技术,更合理推演出人类在新科技下新的社会属性。
比如对待死亡和婚姻的价值观。
电影中,男主角刘启的姥爷韩子昂、父亲刘培强先后死去。刘培强决定以生命为代价引爆空间站的时候,刘启激动地大声喝止。韩子昂死后,韩朵朵悲痛万分,看得人泪目。
但在大刘笔下,这些都不存在。
在原著中,“我”去太空舰队找父亲,得知他在微型飞船中被小行星碎片击中而死。对此,起码在作者笔下,“我”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表现。
对亲人如此,对爱人的情感就更加淡化了。
在叛乱中,“我”的妻子加代子阵亡,“我”也没有哀悼或悲痛的表现。“整天喝的烂醉”也只是与同事们一样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自己对爱人的悲伤。
如果说这种冷漠只是假象,是作者没有将悲情写出来,那么不妨看看加代子抛下“我”的这一段:
加代子默默地走上前去,从分发武器的人手中接过了一支冲锋枪,加入到那些拿到武器的市民的队列中,她没有回头,同那支庞大的队列一起消失在地下城的迷雾里。
在街上看见“革命”队伍就加入,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扔下老公走了,够不够奇葩?
不止如此,在“我”小时候,爸爸爱上了“我”的小学老师,光出轨不算,还和“我”妈妈商量离开这个家,妈妈竟欣然同意。两个月后爸爸玩腻了回家,“妈妈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
处处都透着荒诞吧?
但其实这才是真实。荒诞与否,要看时代环境。在“流浪地球”时代——
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
真正的人文关怀,可不只是倡导“Love&Peace”那么简单。眼光毒辣的创作者,会深入挖掘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表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流浪地球》电影如果把这些拍出来,无疑会成为国产科幻片甚至整个科幻电影领域中的先锋之作。
影片中,计算机Moss最后说“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这改编自原著“叛乱”一章中联合政府最高指挥官的话——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影片为了这句话改编出对抗Moss的新剧情,但却扔掉了原著第三章“叛乱”整章的情节。
大银幕上,不同国家的人齐心协力参与点燃木星计划,实力上演“人类命运共同体”。小说里人类可没有这么一条心。
△韩朵朵号召各地人类加入救援行动。
原著中,人类离开木星后,有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发现“同四个世纪前相比,太阳没有任何变化”,科学家所预言的“太阳氦闪”,没有半毛钱的征兆出现。
于是就有人说,所谓的“太阳氦闪”,所谓的“流浪地球”计划,都是联合政府为了建立独裁帝国而撒的弥天大谎。太阳根本没有问题,人类四百年来为地球迁徙所做的努力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公民们!地球被出卖了!人类被出卖了!文明被出卖了!我们都是一个超级骗局的牺牲品!”
群众的愤怒指向了联合政府:
“我们要推翻联合政府,控制地球发动机,把我们的星球从这寒冷的外太空开回原来的轨道!开回到我们的太阳温暖的怀抱中!”
△原著中,“我”的父亲是一名近地轨道宇航员,而“我”是一名效忠于联合政府的军队少校。
这样的言论病毒一般传播开来,仅仅三天后,叛乱就在各个大陆同时爆发。叛军势如破竹,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相继沦陷。
战乱的终局在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上演。联合政府的主要成员和支持者以及星际移民委员会,一共五千多人,在叛军的押送下走向海岸,最后被丢在大海的冰面上活活冻死。
△影片中的这些是普通工作人员,而非联合政府官员或未进入地下城的平民。
一路上,人们向这些地球精英吐唾沫、扔石头,施暴的人中甚至还有孩子。
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大块冰用尽全身力气狠命地向一个老者砸去,她那双眼睛透过面罩射出疯狂的怒火。
然而,仅仅在对联合政府执行死刑一小时之后,太阳氦闪爆发了!
△电影没有拍到氦闪爆发,而是聚焦于与木星相会时期的灾难。
这是一次恒星级别的打脸。大众只用望远镜观测到太阳无恙,就狠狠推翻了人类顶尖科学家的推演成果。结果人类失去了五千多名社会精英。
这就是普罗大众。
谣言的确止于智者,但智者的呼喊,会被群众的嘶吼轻易淹没。
刘慈欣在小说中针砭大众的愚昧,可不止《流浪地球》这一次。
在人气更高的《三体》中,罗辑作为执剑人压制三体世界长达60年,堪称地球救世主。然而当他放下执剑人身份的那一刻,联邦特工却对他说:
“罗辑先生,我以国际法庭检察官的名义通知你,你已被指控犯有世界灭绝罪,现被国际法庭拘押,将接受调查!”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政治被民众情绪左右,罗辑之于公民,就好比联合政府科学家之于群众。
△赵立新在《一本好书》舞台上演绎《三体》中的罗辑。
五分钟后,三体人即向地球发起入侵,好比太阳氦闪的迅速打脸。
对乌合之众的类似刻画,同样出现在《乡村教师》等其他大刘作品中。大刘对人类文明是乐观的,但他对乌合之众一贯是批评的。
而这种态度,在《流浪地球》电影中并没有呈现出来。否则影片的思想深度和丰富性都会再蹿一波。听说《流浪地球》有可能出续集,若果真如此,希望下一部中能把“叛乱”的故事拍出来。
空姐之前已经花式夸过《流浪地球》,也知道改编剧本是高难度操作,这次说这么多,是对郭导以及国产科幻电影寄予更高的期待。希望国产科幻片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