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军马养成记:四号坦克全系历史(1)
古德里安于1930年提出了今后德军装甲部队的组建方案。按照古德里安的设想,一个德国坦克团含有两个坦克营,每个营下设四个坦克连,这四个连中的一个连将作为火力支援连队使用,其他三个连则为中型或轻型坦克连。而作为火力支援连队的主要装备——四号坦克,正是我们这一系列连载的主角。
1934-1935年间,希特勒命令克虏伯以及莱茵金属公司(还有MAN)开发一种营级指挥车辆,代号为BW。规定其全重为18t、速度为35km/h、安装75mm主炮。各公司都制造出自己的样车,并于1935年至1936年间进行了测试。莱茵金属公司的BW-VK2001(Rh)样车使用了NbFz坦克的改进转变速系统,而克虏伯公司的BW-VK2001(K)样车以及MAN公司的BW-VK2002(MAN)样车则都采用了MAN公司新设计的运转变速系统。MAN设计的新悬挂系统被拒绝了。同时克虏伯公司却在发展新的炮塔。所有样车性能很类似,广泛测试后克虏伯公司的VK2001(K)被选中进入批量生产。
NbFz坦克试验车
莱茵金属的试验车
克虏伯的试验车
克虏伯公司先行生产的试作车与三号坦克相当类似,同样具有箱型构造的车体。较不同的是驾驶员及通信员的位置是在车体的上方,并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引擎位于后方,并有两个大型的检修口舱盖。底盘的行动系统采用弹簧片式避震器,左、右两边各有四组,每一组均配置有两个承载轮,而两边也各有四个上部支轮。主动轮及诱导轮是新设计的,而诱导轮突出于车体的后部,最初期的履带宽度为360mm,加油口位于底盘的左侧,车体中央下方则有三个大型油箱,共可容纳453公升的汽油。车内使用一台小型的2kw发电机,主要提供全车的电力、发动引擎和旋转炮塔等。其余车内的配置大致同三号坦克:车体的后方设有大型排气管、空气滤清器以及手动式引擎启动器;车体的后方右侧有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而驾驶座旁则有通风扇。炮塔的形状类似三号坦克的多角构形,但其尺寸较大,且炮塔环的直径长;它搭载了75mmKwK-37L/24型坦克炮,炮弹则存放于车体的两侧,这种火炮也一直应用在了后续的量产型车上;炮塔设有底板,可随炮塔转动,方便乘员进口作业;炮塔用轧制钢板和铸造装甲板铆接而成,炮塔后部有一个桶状指挥塔,两侧有应急出口,炮塔的回转主要由电力传动(辅助为手动),每二十四秒可以回转一圈,炮塔上配置了一挺7.92mmMG34同轴机枪,由炮手以脚踩踏板进行射击。乘员5人,分别是:炮塔内的车长、炮手、装填手,车体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乘员之间采用对讲机保持通信。
这就是四号坦克的最初形态,在往后的战役中逐渐修改成主力坦克的型式,而且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种持续生产的坦克。
四号坦克A型
底盘序号80101~80135
A型于1937年10月开始生产至来年的3月,共计35辆。该型坦克的特征在于车体方面,主要是正面下部的钢板为一面有弧度的曲面装甲,厚度为15mm,也是唯一有这样的设计的一型。在车体上部前面的构造方面,机电员的位置在驾驶座的后方,钢板亦随之改成两片落差式的组合,并在中间斜面的部份设有一个枪眼,不用的时候则用装甲板盖上。机电员设有一个MG34机枪座,驾驶座前方的观察窗采用一片式外盖,关闭时则从外盖上的小缝或上方的二个小孔观察,而驾驶员及机电员出入口的舱盖则为二片式。车身的左侧设有对空机枪架。在炮塔方面,车长指挥塔为圆筒型,上面有八个观察窗供车长使用。炮塔的顶部上位于车长指挥塔的前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信号弹发射口,而中间则有一个大型的矩形舱盖,以做为换气口使用。主炮上有内装式的防盾,而后方的左、右两侧也各有一个枪眼,并有装甲板盖住。炮塔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大型的出入口供装填手及炮手出入,而车长主要是从车长指挥塔的上方进出,舱盖则为二片式。引擎采用迈巴赫HL108TR型水冷式引擎,可提供250马力的动力,并装有强制冷却器。转动装置则是ZF公司的SRG75型,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该型战车服役于包含入侵波兰、挪威及法国的战争初期的西部战线。D型服役后,它退至第二线做为训练使用。
四号坦克B型
底盘序号80201~80245
B型生产于1938年4月,直到该年的9月为止只制造了42辆。可能是因为生产线的部分零件改用来生产C型的缘故,所以原定的45辆的生产量并没有达成。该型坦克主要的改变为:正面装甲增厚至30mm,前方的装甲板则改成整片式的装甲。取消车体的机枪座,改成一个圆形枪眼及增加一个机电员用的前方观察窗,而车体上部的机电员的位置则向前移。驾驶的前方观察窗的保护盖由一枚式改成二枚上下对开式,而以上两者的出入口舱盖也改成整片式的。车体正面下部的曲面装甲板改成二片焊接式钢板以节省制造的工时,而车体左侧的对空机枪架也取消,炮塔的正面装甲亦增厚至30mm。炮手和装填手的前方观察窗的盖板修改为多角形的,左方观察窗也废除。后方枪眼的形状改成圆形,而车长指挥塔则增设装甲,其它的细部也有小幅度的修正。本型号换装迈巴赫HL120TE型引擎,有265马力输出,再配合ZF公司的SSG76型变速箱,使其高速度增加到时速35km,油箱的容量亦增至470公升。另外,B型的后期生产型型加装了附加装甲,增加了其战场上的存活率。
该型战车主要用于指挥,并服役于大战的早期。B型一直服役到1943年晚期,参加了德军在波兰、法国、巴尔干以及苏联的战斗行动,1943年以后陆续除役。
四号坦克C型
底盘序号80301~80440
C型原先计划生产300辆。不过,1938年4月至9月间只完成134辆,另有6辆底盘用来制造架桥战车,其余的则被取消;C型与B型几乎完全相同,主要的修改在于炮塔增设同轴机枪的防护装甲板,主炮的内装式炮盾亦修改得较为紧致。而在车体方面则装上一具防空灯(对空管制灯),并加装了备用履带的挂点。C晚期型(从底盘编号80341开始)采用了新型的迈巴赫HL120TRM水冷12缸汽油机,其功率也为320马力,转动装置为ZF公司的SSG-76型,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种发动机成为以后所有型号4号坦克的标准发动机。C型的同轴机枪上加装了装甲套管,和B型一样它也取消了前机枪。1940年后期的C型的车体和上部结构都加厚了装甲。
波兰战役中德军第1装甲师有14辆C型坦克参战,而第1轻装甲师则有8辆参战。1943年仍可以看到一些C型在服役。
到目前为止生产的四号坦克都还只是相当少量的生产并且没有什么作战历史,在下一期更新中我们会看到D型,E型和F型这三种最初参加战斗的型号以及四号坦克最初的作战经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