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今年奥斯卡最佳已经定了
虽然片名叫“罗马”,但这里的“罗马”实际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名。
阿方索·卡隆,这位在好莱坞闯荡多年的“墨西哥三杰”之一,用摄影机为自己绵延的童年记忆作了一次深情的复写。
©阿方索·卡隆
在刚公布不久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罗马》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在内的10项提名领跑榜单。
虽然在采访里,卡隆承认《罗马》里90%的内容都来自他幼时的记忆,但《罗马》也并不是回忆录那么简单。
©《罗马》片尾,献给莉波
卡隆他自己编剧、自己摄影、自己导演,在片尾,他将这部电影献给莉波——
莉波,他幼时的“保姆妈妈”,也是《罗马》的主角和视角,透过这位年轻女佣(克里奥)的眼睛,我们跟随卡隆的记忆回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墨西哥。
有些直接、有些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1960—1970是墨西哥漫长变迁的起始点。
虽然《罗马》是私人化的,并不曾直接讲述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的氛围却无处不在。
它们渗透在叙事中,时而微妙、时而富有戏剧性地参与到主角个体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
《罗马》(Roma),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México '68 ”,即墨西哥68。
1968年的墨西哥,这一年,墨西哥举办了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两年后的1970年,第9届世界杯也同样在墨西哥举办。
《罗马》的时间线大概是横跨68年到71年这段时间,电影里孩子们的房间海报里也出现了世界杯的痕迹。
©《罗马》,男孩房间门上的海报,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
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PRI)从30年代开始对墨西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改革,到六、七十年代时,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三、四十年,被称为“墨西哥奇迹”。
“墨西哥奇迹”让墨西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中等工业国。
无论是68年的奥运会,还是70年世界杯的举办,无疑是墨西哥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经济成果的信号。
但是,其实这种面上的“经济奇迹”背后,却隐藏着国内多年的压制和剥削。
“经济奇迹”建立在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上(即大力发展工业化),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不可避免。
墨西哥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仍然是十分凄惨的。
对农村多年来的暴力甚至一直是PRI政权的支柱,它们留下的遗产之一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农村叛乱分子发动的所谓“肮脏战争”(Dirty War)。
根据2006年的一份解密文件,在“肮脏战争”期间,PRI犯下了一系列的暴行,包括暴力、强奸、屠杀,甚至是摧毁整个村庄。
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在这里,发展是大多数人遇难的航行。
在阿方索·卡隆《罗马》的时代,这种暴力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所以你能看到电影里在街头到处巡逻的军警队伍,能听到小男孩随意地讲述着他看到另一个小孩被军警开枪杀害的场景。
©《罗马》男孩所见
电影里一家人回到乡下度假过节,听到的故事是村民们因为争夺土地互相杀害报复,即使连一只狗都不放过。
女佣克里奥家里的土地,也被政府和利益集团强征取走。
©《罗马》土地被拿走
所以她对着度假的那片土地感慨道:这里和我的村庄很像,这里更干燥些但感觉很像。
你知道,这样看似一句简单的怀念话语的背后,是更多难以言说的苦涩。
©《罗马》克里奥的怀念
当然,这些苦难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罗马》的精英阶层立场和电影中的这个中产家庭。
因为,对于幼年的卡隆来说,能让他体会这些贫民苦难的窗口只有自家的女佣。
卡隆60年代出生、成长在墨西哥城的中产社区,父亲是核物理学家,母亲也是知识分子,两个兄弟一个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生物学家,另一个和卡隆一样是电影制片人。
他是个中产阶级白人小孩,他从小的梦想是成为宇航员或者导演,所以他说自己之所以拍《罗马》可能也是缘于“某种因为阶级、种族的内疚”。
个人命运浮沉在时代洪流里。
©《罗马》里的女佣克里奥
他从女佣克里奥的视角来拍,让这个有着一双美丽眼睛的女孩,成为了墨西哥那个时代变迁的一个无声见证者。
1971年6月,来自墨西哥城两所大学的学生和罢工的工人一起组织了一次游行,以支持另一所大学。
结果,抗议学生们遭到了被称为“猎鹰”的武装力量的攻击——
这群年轻的、训练有素的准军事人员首先用棍棒攻击,然后用步枪抓捕和杀死了上百个抗议者。
这可能是《罗马》最直接展现这个时代的一个场景,怀孕的女佣克里奥在外出挑选婴儿床时在一家商店二楼亲眼目睹了镇压者们拿着棍棒清场的场景。
©《罗马》目睹镇压场景
而这些清场者之中,有她肚子里孩子的父亲,一个把练习武术当做生活全部的底层混混费尔明。
这一刻,她明白了他们日常有组织地训练棍棒的目的,他是“猎鹰”的一员。
©《罗马》中的秘密训练,是为镇压做准备
这样的镇压运动,68年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在墨西哥很著名,史称特拉特洛尔科事件(Tlatelolco Massacre)。
1968年10月,就在墨西哥奥运会举办前10天,数千名墨西哥大学生走上街头,手举标语,高呼口号,反对政府干预大学自治。
早在7月末,学生和警察间就已经爆发了混乱的冲突,在全国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迅速激化为史诗般的学生运动。
就像这一年同一时间发生在巴黎、东京等等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运动。
©上街的学生们
法国“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等等都极大地鼓舞着墨西哥的青年们,让他们手举起切·格瓦拉的头像和抗议横幅,走上街头,要求更多的改革和自由。
但当时的PRI总统古斯塔沃·迪亚斯·奥尔达斯将运动视为一个“共产主义阴谋”,抗议活动变成了一场镇压惨剧。
特拉特洛尔科广场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直升飞机,两颗绿色的照明弹被投入到人群中。
立马,驻扎在屋顶上的政府狙击手、和驻扎在广场边缘的士兵将抗议学生们包围了起来、统一开火......
这就是“墨西哥68”,这也是《罗马》里一次又一次出现飞机飞过镜头的隐含意。
©《罗马》里水中倒映的飞机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两次公开的镇压运动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电影里有一段怀孕的女佣克里奥去找小孩父亲费尔明的情节,费尔明正在参加基地训练,他说,他们的教练有些来自美国。
©《罗马》教练有来自美国
而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美国中央情报局其实一直在支持和帮助PRI镇压左派学生和农民运动。
在特拉特洛尔科事件中,中情局还为PRI的镇压提供了技术与策略指导。
《罗马》里这段情节的暗示,实际显现出了卡隆在这部“回忆录”里的野心,《罗马》并不是那么私人,也并没有那么墨西哥。
只是,奥斯卡的评委们看懂了吗,他们会有勇气把最佳投给《罗马》吗。
反正,《罗马》已经是我私心的今年最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