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遭朝臣诽谤被流放 平淡优雅过一生
这世上有一种尴尬叫“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在北宋初期的文坛,这个优秀的人就是晏殊。他几乎拿到了杰克苏本苏的剧本,自幼聪颖,五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就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同进士出身,因曾做过考题还要求皇帝真宗换考题,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让那些科举到白头的大人物们只有感叹的份。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今江西临川)。晏殊不但聪颖,还十分努力,才换来“神童”的成就。出名总得趁早,晏殊孩提时便才名在外,少年即得高中入仕,所以他一生都没经历什么苦难,这样平顺的一生,也铸就了他写词的风格。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悲情底色,甚至连关心人民疾苦都没有,有的只是岁月静好的生活,和那些看似无用的闲愁。或许有人觉得晏殊之词欠缺格局,但那温婉清丽的词句却也一样动人。
晏殊一生经历最大的苦难,大概就是丧亲之痛吧,他十七岁那年因父丧丁忧,不过真宗此时几乎离不开他,孝期未满就将他召回京师。然不久后,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他请求丁忧期满再继续任职,并没得到领导的认可,他是文官中鲜少没能为父母守完孝就被揪回去当官的人,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皇帝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
晏殊之所以得皇帝重用,除了他的学问好,还因他这人特实诚,并且办事很谨慎。当时宰相寇准和丁谓因政见不和决裂,寇准参了丁谓一本,跟真宗说这等佞臣不堪辅佐新君。真宗也觉得老寇说得特有道理,但还没等真宗给出处理方案,老寇就醉酒把这事给说漏了(喝酒误事,请勿模仿)。丁谓及其党羽得知消息后,对老寇实行了反扑。真宗拿着丁谓的奏折心里那个愁啊,就召晏殊来问怎么办,晏殊其实心里是想帮贤相寇准说话的,但看到丁谓那张奏折上的联名,觉得还是谨慎点好,于是跟皇帝说这事不是我的职责所在。谨慎的晏殊还直接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避免招惹两方势力,直至尘埃落定。
晏殊的谨慎几乎贯彻一生,包括对他的学生宋仁宗。仁宗生母乃李宸妃一事,目测他是知情的,但在为李宸妃撰写墓志时却只字未提,这可能主要顾虑到刘太后。后来刘太后薨逝,仁宗生母之事也浮出了水面,晏殊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职业瓶颈,仁宗心中是理解自己老师的,但碍于总有朝臣拿这事找茬,只能将晏殊外放出京。
其实这不是晏殊第一次外放,之前违逆刘太后时已经体验过生活了。所以这次他也依旧故我,还是选择做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等利国利民的事。要说培养人才,晏殊可谓慧眼识珠界的大佬,不但主持兴办应天书院,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也都出自他门下,其中尤以范仲淹最为出色,文能写《岳阳楼记》、主持庆历新政,武能震慑西夏不敢犯边(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我们以后说)。
晏殊似乎是将中庸这件事做得最好的文人,从未发表过激言论,遇事也从不左右摇摆,面对小伙伴们搞的新政,他也不参与、不支持,一心只想过自己的优雅日子,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淡淡哀愁。这样的晏殊是大宋的幸运儿,生在大宋崛起的时代,长在大宋繁荣的春风里,掌控大宋的富强时刻,死在大宋混乱之前,这位富贵宰相拥有足够的天才、足够的努力和足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