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天高云淡,清寂世间
纵观唐代的诗坛,几乎所有人都是成群结队的,有一起出游的,有携手遭贬的,有依依惜别的,也有融融相聚的,唯独韦应物与他人的交集寥寥,他似乎被排除在大唐诗友群之外,偶尔上线只为送别,多数时间都沉浸在自己那方宁静的世界里。
韦应物(约737年-791年)(一说出生在733-735年间),字义博,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他出身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是真正的官宦世家,曾祖韦待价在武周时曾官拜宰相,父亲韦銮官至宣州司法参军,妻子元苹是北魏宗室后裔。这等出身的韦应物,不靠门荫入仕都有点对不起他的家世,于是乎十几岁的他就被安排到了右千牛备身,后来又争取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出入宫闱跟进自己家门一样简单,时常还能陪皇帝公费旅游,虽然职位不高权柄不大,但前途显然是无量的。
不过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大家也都顺其自然的想到这个败家子导致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亦成为韦应物人生的转折点。他虽为近侍,但却没有近到让玄宗出逃巴蜀的时候带上他,于是他短暂的失业了。失业在家的他过着此生未有过的贫寒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他觉得靠家门还是不够稳妥,自己有真本事才是硬道理,于是发奋读书,甚至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这段挫折也奠定了他之后的人生走向和诗词风格。
安史之乱平定后,韦应物一直都在京师附近做一些小官,这一阶段的他以写送别诗为主,基本各种沟通都不能好好说话了,全是作诗,例如《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使云阳寄府曹》、《赠冯著》、《答畅校书当》等。韦应物的任职不能算怀才不遇,因为他从未参加过科举,做文官自然也当不了什么大官,不过在后来的外任中,他也频繁出任各地最高长官刺史。
韦应物最为大家所知的诗,应该是他在滁州任上所做的那首绝句《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小诗最能体现他写景的特点,独、幽、深、急、野几个字非常形象的展示出西涧边有些荒凉又野趣十足的画面,这种景象也形成了韦应物特有的孤寂。正因他这种独特的写作特点,让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汇编成王孟韦柳组合,这个组合也基本包揽了唐代所有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除了擅长五言和七言外,韦应物还非常擅长词和歌的创作,宋词的原型基本就形成于其所在的中唐时期。他的不拘泥于格律,可能是由于早年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受过系统的科举训练,也可能是因为他内心依旧有着少年时代狂放不羁的襟怀,只是经过了岁月和安史之乱的磨砺,这种狂放渐渐变成置身事外的客观冷眼,道出的是清冷世间,抒写的是他那永远热忱却被迫冷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