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占八斗,郁郁半生
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是文学家&政治家,哥哥也是文学家&政治家,他将如何突破重围、独树一帜?答曰:只钻研其中一门,这个只专注文才、于政治失利的人物便是曹植,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就曾点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虽说这是因为他生得比较早,不认识李白和苏轼,不过前无古人这件事,曹植是做到了。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健,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是曹操和武宣皇后卞夫人第三子,自幼聪颖,博学多识,十多岁时便能熟读《诗经》、《论语》、《楚辞》和两汉辞赋,于汉赋创作之道几达巅峰,为后世所景仰。他所创作的《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名篇,既有汉赋的抒情小意,又有楚辞的浪漫风韵,是以被明代文学家王世祯评价为与李白、苏轼并列的诗中仙才。
曹植的人生可谓高开低走,因为在辞赋方面有长材,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年轻领袖,也备受其父曹操器重,还与父亲及兄长曹丕并称为建安三曹,可谓一时风光无两。不过文学方面造诣太高的人,其实多半都不太适合搞政治,曹操曾经慎重的考虑过要传位给这个文采出众的儿子,但经过多番考察后,发现他志趣高洁(甚至有点任性),虽得到了杨修等很多士林人的支持,但他常做出违背曹操法令的事情,以致于曹操对他越来越失望,最后放弃了让他当继承人的念头。
曹植文学成就的飞速发展,与他和哥哥曹丕夺嫡失败后的遭遇密不可分。都说磨难是文学质变的基石,虽然有卞夫人这位老母亲护着,曹丕也略微念及兄弟之情,不会真的将他赶尽杀绝,但他也的确在曹操亡故后深陷于颠沛的后半生。曹丕、曹睿多次将他徙封,先后受封于鄄城、雍丘、陈郡、东阿等地。虽然在兄长曹丕崩逝后,曹植也想回到中枢报国,曾多次上疏给侄子曹睿,但都被其夸奖并忽视,拳拳报国之心得不到重视的曹植,便更将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
千古名篇《洛神赋》便是曹植在徙封途中所创作的,赞美的便是宓羲氏之女洛神的美好,因曹植赞美宓妃的句子生动美好,抒发的思慕之情真诚而炽热,因此后世猜测他是通过对宓妃的赞美,表达他对一位在现实中求而不得的女性的眷恋,而这位女性往往被认为是曹丕的正妻甄氏。所以在很多文学和戏剧的创作中,常称曹植与甄氏之间有被政治阻挠的爱情,而这也是激化曹丕和曹植矛盾的导火索,甄氏也因此遭到善妒的曹丕迫害。虽然身为王子又品性高洁的曹植不太可能思慕自己的嫂子,但这样冲破禁忌的纯爱猜测却为《洛神赋》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曹植一生中虽然于政治郁郁不得志,但他以更高的才学获得了比父兄更高的文学成就,又因高洁的品质和作诗的仙才备受后世文学家们的推崇,成为汉赋界最后也最高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