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李时珍:沉舟侧畔千帆过,暮年弃名羡神仙
有些人常说读书无用,泡了图书馆,看了数不尽的书,仍言语无味,文章枯燥,简直就是浪费。其实,有些积淀你是看不见的,就像你吃过的菜,似乎不重要,但却维系生命,其作用不可小觑。
时光倒转至明代,医生职位低贱,不受重视,时常被人欺侮。表面别人夸你医德高尚,背后就告诉自家孩子:“千万要努力,否则当医生,混饭吃,如同乞丐。”这样的歧视,让世代行医的李父心痛不已,决定让二儿子读书考取功名,一雪前耻。
此子名叫李时珍,肩负重任,博览群书,非常刻苦。他从四岁开始读书,十几岁便考取了秀才。但是说句心里话,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这么有才情,对那些八股文如同嚼蜡,实在不感兴趣。
每逢捧书品读,自动过滤筛选,留存的大都是医书,耳濡目染的熏陶对他的影响重大,在他的心中,早已种下了医学的种子。
之后,李时珍连考三次,次次落榜。父亲见这风水无法扭转,便死心塌地教儿子医术。小李子不负众望,踏实刻苦,在当地小有名气。
酒香不怕巷子深,小李子被层层举荐,最终聘为官医。有一次,楚王的世子病危,医生们面面相觑,无人能救。李时珍出手把脉,精准施救,使之起死回生。楚王大喜,便把李时珍举荐到太医院上班。
曲线救国,就是如此,当不了文官武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当个医官,这也许就是李时珍的理想吧。
伴君如伴虎,给皇帝家人看病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既要小心翼翼,使患者健康,还要摸着主子的意思治病,不可随性。
在是非之地,想不卷入是非都难。医生多了,难免闲言碎语也多。在太医院吃了不到一年的皇粮,李时珍就过够了“官瘾”,跳出编制,回归故里。
李时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悉心研究医药学书籍。他发现当时的药物已增加了500多种,而且原资料中对药材的记录不够详细,容易混淆,还会延误病情。李时珍准备从产地、形色、气味、主治等方面详细区分,出版一本新的医药书籍。
大量阅读医药书籍,让李时珍有了著书救人的想法。他对古籍进行考证,并努力实践,经过考察记录,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听说蛇贩子卖的不是蕲蛇,他便去实地考察。蕲地盛产白花蛇,俗称蕲蛇,可以治疗风痹、惊搐,但是蕲蛇的毒性很大,据说有人被蕲蛇咬伤,就必须截肢,否则会毒发身亡。李时珍为了考证,跟着捕蛇人,仔细寻找,详实记录蕲蛇吃的石南藤花叶,以及蕲蛇的特点和捕杀过程。
“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长一二分,肠如连珠。”
李时珍好读古籍,如啃甘蔗,他不但钻研医术,还把屈原的《离骚》拿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
李时珍跨界研究,分析屈原把“鹜”和“凫”相提并论的理由,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动物。经研究,他得出结论:“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性寒。
这精神,比文字研究者还上心,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细心。
还有一次,李时珍的牛劲又上来了,他听说穿山甲爬上岩石觅食,会把鳞甲张开,诱骗蚂蚁爬进去,然后潜入水中,张开鳞甲,让蚂蚁飘在水面,之后便在水中惬意享用游泳餐。李时珍不信,就买了一只穿山甲,并将它解剖,发现其肠胃中真有大量蚂蚁。他还是不肯相信,就去山上观察,经过蹲点研究,他用实践证明:穿山甲是直接扒开蚁穴,舔舐蚂蚁的。
为了一个想法,能如此执着的人不多,不然的话,估计穿山甲早就灭绝了。
李时珍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修正了古籍中的药理错误,历时29年,编写了《本草纲目》,全书190万字,可以说字字沥血,物物生情。大部分的修订,都是他与徒弟庞宪风餐露宿,实践所得。
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访查药材,走了好几个月,艰苦卓绝无人能知。一次错过旅店,在蛛网重重的破庙中借宿,李时珍说:“跟着我让你受苦了。”庞宪连忙应答:“您已年过五旬,尚不觉苦,我才20多岁,有什么辛苦可言。”他们借着微弱的烛光记录下药材的特征和药效。
他们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医药学巨著,成为后世医生治病用药的典范。同时,李时珍和他的徒弟也成为史册中的英雄,得到世人的仰慕和尊敬。时至今日,李时珍的大名已被无数人传扬,他也成了独门秘方的始祖,不仅可以包治各种疑难杂症,甚至可以解决医学难题。如此招摇撞骗的“医骗子”,真是污了李时珍的名声,难道就不怕百年之后被问责吗?
其实,李时珍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从小就信神仙之道,读书打坐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必修课。一个人要对现实生活有多不满才会寄情于仙道?一个人对人生要有多依恋才会向往长生不老?
而他就是这样一个踏实苦干,又一生相信神仙之术的救世医生。在别人的心目中,他就是神医在世,在他心目中或许也希望自己如此。
至于他有没有炼丹,有没有吃长生不老之药没人知晓,但是他公然偷食皇帝禁采的“长生果”,食用后大胆宣称:“长生果”根本无用。哈哈!一个专注于医草研究的巨人,也会像个孩童,在生死面前如此稚气童真。
李时珍的一生与别的医生大不相同,他与书籍为伴,与药材为侣,实地访查药材,著书纠错,不辞辛劳。这样一位身负多重头衔的医学家,博物学家真是时代造就的英雄。
他终年75岁,临终前已有预感,并让儿子呈上毕生所著的书籍给皇帝,才安心离世。一代神医,好读书,读好书,终将流芳百世。
人世间就是如此,你辛苦种豆,必然得不了瓜。李时珍一生嗜书如命,特别钟情医书,在钻研中有吸收精华,有发现谬误,有亲身实践,有修改纰漏,著书立说,兢兢业业,他写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求实的精神,一种治病救人的追求,是一个延续生命的理想。
上帝待他不薄,让他在名落孙山后也能品尝皇粮,让他厌弃官医后还能重拾理想,这一切,看似是上帝的赏赐,其实是勤奋者的苦劳。一切付出,终究都有回报,只是方式和时间不能确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