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宣布将辞去CEO 为谷歌自动驾驶业务做出巨大贡献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近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内退休。
Waymo首席执行官John Krafcik上周表示,他将辞去CEO一职,该职位将由两位高管取代。作为一个老牌汽车人,John在高等级自动驾驶车的商业化之路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的离职,是否代表这种尝试的失败?Waymo又将有怎样的转变?
一个真正的汽车达人
Joh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88年又获得MIT管理学硕士学位。他在福特担任总工程师,之后在现代汽车爬到了北美CEO的职位,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新产品,让这家小众的韩国企业在美国市场销量大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汽车公司濒临破产时,现代汽车却实现了收入增长。
作为一名美国人,John在现代的升迁之路已经到了天花板,他从现代离职,加入一个帮助用户选车购车的网站,并帮助该公司完成IPO。参与硅谷互联网公司运作后,John也摸透了汽车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2015 年时,谷歌的无人车业务已经做了6年,完成了孵化阶段,开始面临商业化运作,CEO Page想找个汽车业务的掌舵人,John正式加入了谷歌,成为Waymo事业部的CEO。
John加入后想直接把自动驾驶业务变现,他找来老东家福特的CEO,希望福特直接能购买谷歌的技术。但由于自动驾驶的安全担忧,让福特在提出的合作条款中撇清了自己的风险,导致合作破裂。
成立了5年的Waymo团队中本身就有很多矛盾和派系,作为一名空降高管,John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纷争,团队内的多名核心元老纷纷离职,甚至盗走了公司重要商业机密。
一连串的离职让整个团队非常沮丧,关键负责人的缺失,让原本在进行的商业计划频频搁置。
为了确立John的绝对领导地位和未来的商业路径,2016年底,Waymo正式从Google中分拆出来,John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并开始xun'z 合作伙伴,而这种做法和谷歌传统的战略分道扬镳。
在John的主导下,Waymo和克莱斯勒、捷豹路虎、本田、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租车公司Avis、汽车出行公司Lyft达成合作。
在这些合作中,有的公司给Waymo提供量产车,有的则提供三电技术改造,有的帮助Waymo做车队管理。
John希望借助成熟的汽车资源,帮助Waymo实现最快速度的商业化落地。在他带领Waymo的五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不完美的成功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Waymo的车队已经开始提供商业化的接送服务,而在驾驶座上,空转的方向盘没有任何人接管或监控。这让Waymo成为世界第一家将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付诸实践的公司。
Waymo的无人车就如同滴滴一样,乘客在手机上选择出发点和目的地,无人车完成中间的所有过程,在体验中,主持人表示没有任何不适感,车子的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的完成都和真人司机几乎没有区别。
目前,Waymo已经有了Waymo One和Waymo Via两大商业化项目。前者是面向公众开放的Robotaxi出行服务,后者是服务于各种形式的货物交付的自动驾驶卡车业务。
但与此同时,Waymo的商业化前景依然不明朗。
Waymo的车身上安装了大量的设备,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多个摄像头等等。
由于没有汽车那么大的销量,传感器商也始终找不到成本摊销的机会,生产规模和成本远远落后于一些成熟的普通汽车传感器供应商。
比如曾为Waymo提供激光雷达的Velodyne,它的技术虽然在业内被广泛采用,但技术上还是过于复杂,一个传感器就需要复杂的安装和调教工作,导致公司产能严重受限。
精密仪器的另外一个隐患,就是它的可靠性问题,它需要在车上不间断地运作,需要能够抵挡任何天气下的任何温度。还要应对烂路、颠簸等等道路环境。
目前在每天发车前,都需要对整车进行严苛的检查,负责Waymo车厂运营的Ellice Perez表示,“对无人车的检查程序和消耗时间,并不亚于对飞机起飞前的检查。”
Waymo无人车的硬件部分,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都是内部构建的,从凌晨5点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
目前Waymo的服务的范围还有限,甚至不能完美覆盖凤凰城,如果进一步扩大运营范围,那么会造成巨大的运营成本压力。
说到成本,也是阻挠Waymo前进之路的最大阻碍。The Verge透露Waymo每辆车的成本至少要40万美元,这个价格在美国已经可以买到一辆跑车。
在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报中,Waymo的估值已经从700亿美元飙升到1750亿美元,俨然一个独角兽的规模。
但商业落地和产生商业收益是两个概念,目前Waymo完全不能解决规模和成本的问题,按照目前滴滴的商业模式,Waymo的烧钱之路可能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停止。
这也是为什么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辅助驾驶,在短期内更被看好的原因,那些并不那么昂贵的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大规模的量产车上,虽然无法完全接管方向盘,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去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提升行驶安全性。
John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对我们来说,特斯拉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我们生产的是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而特斯拉是一家汽车制造商,他们开发的是一套很好的驾驶辅助系统。”
特斯拉通过几十万辆车收集真实世界的车辆数据,不断优化算法,而Waymo则使用了强大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并从那些少量的真实车辆中去学习实践。
两种不同的路径最后肯定殊途同归,但对于Waymo来说,高成本、高精度地图、法律条款、车规的落实难度等等问题让它商业化的难度重重。
“我想Waymo目前准备的不错,”Forrester先进技术研究所的副总裁Carlton如是说,“但大规模商用化的成功,和技术以及测试的关系不大,而资本运作的重要程度会更多。”
在John的主导下,Waymo从原来的纯技术研发逐渐转化为了可以落地的商业项目,但和特斯拉相比,Waymo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技术乌托邦。辞职后,John说自己将"去寻找新的冒险",他效力的Waymo,还将在技术和商业中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