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大欢喜》突破一般的观影认知 让人回味无穷

导演陈宏一2011年的《消失打看》就已经大致探讨过网络世代的人际关系,如今再度探究类似主题,《揭大欢喜》透过女生扮男生的反串演出,刻意模糊掉性别界线,强调真爱不分性别。

通常我会把我评论的每部电影都列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不是绝对值,但主要的目的是让观众知道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高低,进而作为选择电影的其中一个参考依据,但对于《揭大欢喜》这部电影,我无法给出具体评分,理由是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取决于你是不是适合观看的族群,任何强调风格的电影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色存在,至于这部电影适合什么族群?我会觉得他比较适合影展片的族群,或者文艺青年族群,也就是喜欢在主流片之外探索一片新世界的观影族群。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故事,分别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以及《皆大欢喜》,其中《皆大欢喜》是他在1599年所创作的喜剧,如今的台湾电影《揭大欢喜》就是改编这套剧作,不但改成现代版,而且加入科幻元素,更有趣的是,整部电影全部都是由女性来演出,也就是即使出现男性角色,还是由女性来扮演,这种演出方式有点类似日本著名的宝塚歌剧团(一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歌舞剧团),光是看到郭雪芙、谢沛恩这些女神等级的演员全部反串成男生,就已经充满话题,但由于呈现的方式比较强调设计感、前卫感,所以主流观众入场之前要先做好心理建设。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未来世界的西门町,而且在未来世界似乎通过一条法令,将西门町列为无网络区域,也就是当你进入西门町,你的手机和网络就会全部断掉,而在那里的唯一通讯方式竟然是书信联系,但也因为这样,所以吸引一群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喜欢依赖科技的人进入西门町居住,让这里变成另类乌托邦,透过这样的架空设计,除了反省当代的科技依赖症状之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最单纯的互动关系。

导演陈宏一在2011年的《消失打看》就已经大致探讨过网络世代的人际关系,如今透过《揭大欢喜》再度探究类似主题,相较之下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有距离感,但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台湾文青独有的人文情怀,而延续他在2017年的作品《自画像》当中也有触及到的跨性别议题,这次在《揭大欢喜》里面透过女生扮男生的反串演出,刻意模糊掉性别界线,强调真爱不分性别,虽然这个故事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异性恋的世界,但片中对于中性的拥护与歌颂,或许也能让多元性别或多元性向的族群产生共鸣。

除了陈宏一之外,本片另一位导演魏瑛娟,是著名的剧场导演,所以片中有大量的舞台剧演出风格,但舞台剧的演法跟电影的演法是两套不同的逻辑,最明显的差别是电影可以有比较细腻的内心戏,但对于舞台剧来说,太细微的表情只有第一排的观众可以看到,最后一排的观众根本看不到,因此舞台剧的演出通常会用比较大的肢体动作或声调来表达角色的心境变化,但这样的演法如果放到电影里面,就难免会显得浮夸,而且产生一定程度的违和感,所以习惯电影逻辑的观众必须明白这样的前提,才不至于适应不良。

整体来说,用女生来扮男生以及用舞台剧来演电影的手法,让整部电影从表现形式到意识形态上,都以突破界线为目标,用这样的方式来谈论爱情,也成为一种有趣的表达方向,因为爱情本来就是没有界线、没有逻辑,所以才会这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