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他曾是一方才子,满腹经纶,二十出头就中了第,意气风发。

他曾是一代贤臣,厌恶贪腐,淡泊名利,看不惯官场风气,隐居十载。

但一次转折却改变了他,甚至改变了大明的政局。

接下来的他,变成一位权奸,窃权罔利,结党营私,位列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后来,他又成一名布衣,流落街头,饥寒交迫,最终悲惨死去,只留下身后骂名。

他,就是严嵩。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青年才俊

严嵩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江西人,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努力,且年少聪慧,四书五经,吟诗作对都不在话下。传说,地方的父母官曾经出过一个对子:“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严嵩张口就来:“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这一对,对得工整押韵,还提到了当时的皇帝,可以称得上是“绝对”了。

严嵩确实才学惊人,弘治十一年,十八岁的严嵩就中了举人,相比起五十几岁才中举的范进,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弘治十八年,严嵩再次高进,二十出头的他中了进士,而且这进士还不是一般的进士,是二甲第二名。

二甲第二名是什么概念呢?就等于说是全国第五,这么看来,严嵩已经不能算是学霸了,这是学神级别的人物啊!

学神严嵩被选为了庶吉士,入翰林院。进入翰林院,就等于半只脚已经跨进了内阁,如果经过几十年的官场历练还屹立宦海的话,就有可能成为当朝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对于那个时候的严嵩而言,荣华富贵、钱财美色都是没有吸引力的,这个三好青年,一心只想着做好学问,当好百姓的父母官。

金子的光芒被放在哪里都是掩盖不住的,当时的阁臣李东阳说严嵩“咸伟其才”,严嵩的才干也被许多士大夫所认可。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隐居十载

这时候的严嵩,年纪尚轻,风华正茂,又有伯乐相识,再加上自身成绩优异,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众人眼中即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居然回乡隐居了。

正德二年,严嵩自称身体抱恙,无法胜任朝廷的工作,遂隐居家乡。

实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会儿正值“八虎”当权,这位翰林院编修(严嵩的职务)明摆着是瞧不起“八虎”宦官上位,嫌他们败坏朝纲,也不愿意与官场里的那些“老油条”同流合污啊!

当官,就应该当一个体恤百姓的父母官,怎么可以当一个剥削百姓的酷吏呢?为臣,就要为一个清廉自守的忠臣,怎么可以为一个窃权罔利的权奸呢?

这就是严嵩那时候的觉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严嵩埋头钻研学问,也颇有成果。

诗坛领袖李梦阳曾经拜访过他,还给他赠了诗:“问奇颇类扬雄宅,醒酒真轻李相庄。”

严嵩也和诗曰:“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

严嵩就这样在一个远离俗世纷扰的铃山潜心学习,《明史•严嵩传》中,说他“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出山还朝

正德十一年,随着刘瑾的覆灭,“八虎”在朝中的爪牙也被清理干净。严嵩决定还朝复官,正式出山。

这一年他三十六岁,还不晚,算是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

虽隐居多年,初心未改,严嵩多次批评朝政,敢于匡正皇帝的错误,即使不得升迁,他也无怨无悔。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严嵩虽然不算被世宗看重,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登基自然是要提拔一些官员做自己的心腹,也给自己梦想中的太平盛世选栋梁之才。

故此,严嵩接连升职,先是南京翰林院侍读,再成为京官——国子监祭酒,又升了礼部右侍郎,还被派往地方锻炼。

严嵩的心境也在这连续的升迁中慢慢的变化,这官越当越高,奉承的人也越来越多。

人就是这样,一朝得势,难免就有些飘了,初心也被一片花团锦簇消磨殆尽。

与此同时,一场政治巨变也在嘉靖朝悄然酝酿。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初心不再

正德十六年,“大礼议”爆发,尽管严嵩与积极参与“大礼议”的张璁、桂萼同在南京为官,但他只是静观其变。

“大礼议”结束后,张璁、桂萼和一众坚决支持世宗的官员都得到了升迁,甚至登堂拜相。

严嵩就这样看着,他看到一些投机小人,一朝得势便荣华无数,原来,只要一切合乎皇帝的心意,只要阿谀献媚,就可以登堂拜相,就可以升官发财。

严嵩的初心有些动摇了。

“大礼议”事件的最后,世宗想让父亲入庙称宗,严嵩同一众大臣不允,世宗震怒,斥责群臣。严嵩时任礼部尚书,入庙称宗是礼部的事,严嵩自然首当其冲。

严嵩看着眼前那个震怒的人,他犹豫了一下,不允吧,人头难保;允吧,名声难保。

但是他没有犹豫太久,他似乎想通了,果断地跪了下去,向世宗行礼道:“臣严嵩已督办入庙称宗事宜,条划礼仪甚备。”

世宗看着眼前跪着的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严嵩也笑了。良心?良心值几何?初心?初心又是何?

那个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严嵩随着这一跪逝去,留下的是一个窃权罔利,结党营私的权奸。

就这样,严嵩成为了世宗的亲信,实现了自己登堂拜相的梦想。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恶有恶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说得好。可惜严嵩不懂这句话,他要是懂,就不会有这悲剧的结局了。

这时候的严嵩已经身居首辅几十载,权倾朝野,满朝尽是他的门生爪牙,位极人臣,莫过于此。

他虽然屡遭弹劾,但那些弹劾他的臣子要么身死,要么连累家人朋友,如今朝廷的言官,可没有一人敢触这霉头。

他也曾经被贬谪,儿子也进过监狱,但是皇帝终究是信任他的,每次都是平安过关。他得意地笑了,看这朝中,谁敢动我?

蓝道行敢。

蓝道行是世宗最信任的道士之一,他知道严嵩陷害忠良、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种种罪行,对他恨之入骨。

当世宗来找他占卜国运时,他假以天意说严嵩是误国巨奸,罪大恶极。

严嵩本来想像说服其他道士一样,威逼利诱蓝道行不要与自己为难,但是威逼利诱在君子面前又有何用?

世宗信道,特别信任蓝道行,严嵩这回是没跑了。

从刚正不阿到窃权罔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大明权臣

果然,严嵩被抄家,儿子被砍,勒令还乡。

盛极而衰,乐极生悲,似乎是嘉靖一朝所有权臣的通病。

严嵩又回到了故土,回到了他荣华富贵的起始点,还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但是当年的他意气风发,如今的他不过是落魄罪臣。

嘉靖四十年,严嵩饥寒交迫,悲惨死去,只留下身后骂名。

阿谀奉承、丧尽天良,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利益和权势,但人在做天在看,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旷课,恶人自有恶人报。

故此,人活一世,焉能无良?

严嵩啊严嵩,唯愿你来世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