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千年
论封建官僚体制中最危险的职业,一曰太医,一曰史官,前者贵人们的病一个看不好,就有可能被干掉,而后者一不小心说点实话,下场也会十分凄凉。自秦大一统以后,皇帝们就总觉得自己很牛,很少能吸取忠臣们诤言的,更何况是被史官指出错误,而Rio耿直的司马迁,就用自身的经历,为后世史官提供了悲催的殷鉴。
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7年后),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有山西省河津市之说),祖父司马喜,父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家学渊源,他的父亲便从事太史令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虽然他幼时在家乡过得贫苦,但到他少时需要求学了,父亲便下了大工夫,为他延请名师指点,从孔国安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司马老爹的面子也很大),待学成之后,司马迁又通过正规渠道接了父亲的班,成了汉武帝时代的尚书令。
司马迁一生只一著作《史记》,此书开历史之先河,影响后世数千载,至今仍是中国史学家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史记》记载了自上古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之间的三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不仅记述了这几千年中的帝王将相及其身边所发生之大事,还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及趣事,以及各种典章制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以至于我国民国时期第一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曾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要说司马迁当年著史所历艰辛,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他青年时曾对将死的父亲发过誓,一定会完成其遗愿,修著一部冠绝天下的史书,因此他曾四处游学积累历史知识,当了太史令后继续博览群书,从不曾有一天放弃,直到他因仗义执言而面临生死大关。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请旨步兵五千涉单于庭,想打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汉武帝欣然接受了。谁知一开始很顺利,后来却出了岔子,前方消息出错导致李陵低估了敌情,匈奴兵越聚越多,李陵带着这五千人杀敌一万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匈奴敌军只能不敌投降。满朝文武皆落井下石抨击李陵,只有司马迁说李将军以少杀多很不易,投降是无奈之举,他应该只是想保存自己,他日继续为汉室效力。
汉武帝暂且被说服,便派公孙敖去接李陵,结果公孙敖无功而返,却上报说李将军在为匈奴练兵意欲攻汉。其实公孙敖所说不算错,可帮助匈奴练兵的李将军却另有其人,是边关守将李绪,结果被公孙敖这么一误导,李陵一家背了黑锅被武帝夷三族,而为他奔走呼号的司马迁也惨遭牵连,被定了诬罔重罪,在汉代这是死罪。想着自己曾在亡父面前许下的誓言,再想想那些在牢狱之中或困厄之际著出千古名篇的先哲,他决定申请以腐刑代替死罪(什么是腐刑呢?参见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在残疾之后继续撰写《史记》。
李陵的故事还有后续,汉武帝后来总算活明白了,悔悟到李陵之所以力竭投降是因为其他前线将军没去援助,便想让他归汉,但你都杀他全家了,人家怎么可能回来?尤其李陵还续弦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成了货真价实的贵族。而司马迁故事的后续则显现出传承的重要性,他的著作得以流传有赖他的女儿司马英,她感怀父亲的遭遇,又觉得《史记》实在是好书,便教自己的小儿子杨恽阅读,杨恽很爱这部书,但也不敢贸然行事,直至李陵事件被平反多年后,他自己也功成名就封了平通侯,才将外祖父的遗作献给汉宣帝,也才有了今天我们阅读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