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极大的命题,在这个四十年里包罗万象,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变化,也包括整个世界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创作一部电影,是一个难以填补完空白的主观题。《照相师》是写在这份考卷上的一种答案,它选择了“照相”这个命题,来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

照相这个人类行为,所代表的意味就是保存回忆,电影的本质也包含照相术,一帧一帧的画面,就是一张一张的相片。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就恰如一张相片。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两个“照相师”

在故事中,有两个“照相师”,一个是蔡家祖孙三代,他们所代表的是普罗大众的视角。另一个则是来自解放军的刘北方,他代表一个官方的视角,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人物设定,蔡家祖孙三代的摄影镜头,对准的更多是个体经验。不论是爷爷蔡祥仁的证件照、全家福,爸爸蔡安国想做的婚纱摄影、人体摄影,还是引发风波的马拉松踩踏事件,以及孙子蔡正雄开发的手机app,他们所想要记录的都是关乎个体的记忆,带有个体的意识。

而刘北方从出场,跟着帮助建设深圳的解放军一起,记录他们的进城过程。随后是97年金融风暴,拍摄了一名濒临崩溃的女孩。再到最后与这个女孩重逢,互问安好。他是四十年来的一个见证者,并不带有过多私人的情绪,而是对于时代真实的记录。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不在场的妻子、母亲

《照相师》的核心是蔡家三代的故事,三个时代的照相师。在这个家庭里,女性角色以一种不在场的方式存在。蔡祥仁的妻子因为“逃港”而身亡,但是每次拍照,他都会留下一个位置,然后把妻子PS进照片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细节设计,虽然她不曾出现过,但是她的个人经历,成为整个家庭的未来命运的某种预言,过分追赶时代,或是固步自封,都没有办法获得美好的生活。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便是蔡安国的妻子陈文娟。相比蔡安国,她是一个极有主见,敢作敢为的新时代女性。出场便是在从事危险的“投机倒把”工作,得知意外怀孕后,也不愿意做一个等男人嫁的弱者。把家中原本的照相馆改型为婚庆摄影,也少不了她的主意。虽然她的冒进也失败过,但正是因为她勇于把握机会,最终还是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也失去了对家庭的关注。她与蔡安国的婚姻,像是名存实亡一般。

陈文娟妻子、母亲的双重身份,都被压制在了商业女强人之下,但是这个家庭的运转,又离不开她。像是尤金·奥尼尔写在《榆树下的欲望》里,屋顶上两棵大榆树交织的庞大树盖,这两个女性人物也是压在这个家庭之上的树盖。以内在与外化两种方式,影响着家庭中男性人物的抉择和命运走向。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照相师》的叙事核心,很聪明的落在了家庭情节剧上,以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来集中反映大时代变迁产生的影响。家庭情节剧是好莱坞式类型片创作的法宝,大部分类型繁杂的好莱坞类型片,如《星际穿越》这般的科幻大作,归根结底所说的依然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在这个家庭故事的构建中,形成了一个以《照相师》时间线索为主心轴的叙事脉络,并且依托于深圳这个外部城市空间。深圳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一个典型城市,从贫穷的渔村成为经济特区。有利于展现出重要的变化节点中的时代性,但也很容易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流水账。因为所要囊括的叙事体量极大,而一部电影的时长,又没有办法容纳这样庞大的叙事。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照相师》迫切的想要展示所有的节点事件,例如“股疯”、3C产品的兴起、97年金融危机、08年金融危机等等。但是为了迎合节点事件而扭曲了叙事的逻辑,很多事件都是从单一的背景文字介绍,直接跳到了高潮,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起承转合过程。像是赵卫民一角要办工厂,他为什么要办工厂?为什么要办3C产品的工厂?他的这类知识从哪里来的?没有一个细节铺陈的过度,直接从突发奇想的一句话,变成工厂成功的开办。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对于蔡安国的“照相师”身份的设计,也流于串联剧情的硬件功能,没有深层次的指向性。既不像是父亲那般,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有自己对拍摄的坚持,同时也有对妻子的情感怀念。也不像是儿子一般,对于新的科技不断追求,用照相app的创新改造原有的生活观念。他卡在了两者的中间,没有自己的追求,最终也是一事无成,没有做成任何事情,而且从头到尾留着年轻时流行的发型。

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来说,他的“无能”完全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和父亲的矛盾,和妻子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并没有足够推动剧情的功效,推动叙事的只有时代变迁。这个作为所有人物中心的角色,没有一个足够立体的形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片整体质感的涣散。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分子 —— 《照相师》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很小的一个分子。这个大潮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情。《照相师》刻画了典型环境里一个家庭四十年的故事,并且找到了“照相师”这一个有所指向的职业身份。本身照相就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像是改革大潮里的每一人,用自己主观的方式,去融入客观的变化之中。《照相师》能够在一部电影的时长之内,较为完整的讲述四十年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件壮举。只是壮举中有些许莽撞的成分,故事是讲完了,还是留下太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