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白马非马,诡辩祖师

当一个特别的节目《奇葩说》横空出世,大家眼见着选手们的思想与唾沫星子齐飞,时时感叹有思想又有口才的人真可怕时,可能不知道辩论这门艺术已经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了,而且自诞生之日起便运用在方方面面,而其始祖便是战国末期的诡辩大师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名家“离坚白”派代表人物,曾做过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名家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所见长,故而其门徒又被称为“辩者”,活跃在战国中后期。公孙龙一生著作收录在《公孙龙子》中,共14篇,其中大部分都随时代变迁而轶失,至宋代唯存6篇,其中以《白马论》和《坚白论》最为著名。

人们知道公孙龙,多数是从“白马非马”开始,乍一见这个命题,相信大家心中也都觉得可笑,不过公孙龙却从此间看到了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并将诡辩进行到底。相传当时赵国发生了马瘟,导致战马大量死去,秦国为了保住自家战马,便下令赵国马匹不得入秦境。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想跨越函谷关,然后被尽忠职守的关吏拦下。

关吏说:“你人可以过去,但你这马不行。”公孙龙就问:“白马非马,怎么就不能过关了?”关吏此刻非常坚定的说“白马是马,就是不能过。”公孙龙耍起了无赖“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楞了一下,心中泛起了狐疑,但还是坚定的说“按规定不论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过关!”公孙龙此刻便开始诡辩“白马这个概念,分为‘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例如你要马,给你黄马、黑马、白马都可以,但你若说要白马,别的颜色的马就不行了,所以白马和马是不一样的。”关吏被公孙龙这长篇大论搞得非常茫然,最后终于为他和他的白马放行了。白马非马的故事因此名噪一时,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公孙龙辩名远播,引来了孔子的六世孙孔穿前来挑战,孔穿声称自己慕名已久,唯独不能接受公孙龙白马非马这个论调,如果他能放弃这个说法,便拜公孙龙为师。公孙龙以思辨著称,怎可能中计,便当面戳穿了孔穿说:我就是靠白马非马出名的,这是我学说的根本,你想来拜师却要先教我做人,这非常不合适,更何况你家老祖宗仲尼也是同意我的观点的。公孙龙还举出了孔子与楚王“楚人与人”的人生励志小故事,说明孔子与自己的观点相同。

在公孙龙舌战群雄的一生中,也有惨遭滑铁卢的时刻。一次,归国的邹衍代表齐国出使赵国,惜才的平原君便向他请教“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一身正气的邹衍指出公孙龙“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巧譬以相移”,称他的行为和论点都有害于大道。平原君听后做了深度的自我反省,从此渐渐疏远了公孙龙。

虽然公孙龙的一生于政治上无甚作为,但对于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的贡献却极大,他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还提出了和西方亚里士多德本体理论思想相近的理论,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并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知性认知理论及方式。公孙龙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