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她说》结束热度骤减 2021女性话题故事还会继续吗
有人说,2020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元年。是的,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以女性为主题的新闻形象。
从年初的女性医护们、到后来让女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张桂梅校长;从关注30+女性群体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到揭示女性困境的《听见她说》...
张桂梅校长
被裹挟着的女性形象一次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好像真的是走在了人们关注度的前列。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就在这样多以女性为主体的新闻当中,几乎每一次都会有一些让人失望的声音出现。
你说不清它是怎么让你觉得不对劲,但女性确实是出现又消失,一次又一次。
2021年,这些故事还会继续吗?
不知道这些事你还记得吗
“她说”的容貌焦虑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很多东西总是出现又消失,不足为奇。
2020年11月首播的《听见她说》,当时一度因为女性话题引起热议。但就在今天,在刚刚结束最后一集不到一周的时候,整部剧的热度骤减。
观察了一周,桃子发现这部剧的落幕也并没有占据人们更多的视线。相较于当初的第一时间诸多话题齐发,她说什么,好像再没什么人关心了。
《听见她说》,2020
在《听见她说》的第一集里,由齐溪出演的主角面向镜头诉说着社会带给她的容貌焦虑,讲述了一个被社会的评价而左右的女性的心理。
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漂亮小孩,通过化妆,她享受到了美女的待遇。但事情却慢慢开始失控了——她变得焦虑,无比在意自己的容貌在他人心中产生的反应。
就在桃子被主角的独白带入其中的时候,弹幕又瞬间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说形象皮肤差、那个说化妆太丑看不下去,ta们甚至还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在不断加剧着主角的这份焦虑,活灵活现地展现着容貌焦虑的来源。
《听见她说》的弹幕很多在评价容貌
她说,这世界单一的外貌评价体系不对,屏幕外就有人说她太丑了...
她说,镜子没有什么错,女孩们可以爱美也可以不爱,屏幕外的人却因为化妆品广告的赞助而狂打一分...
这部只有八集的女性独白剧,让很多女孩说,看这部剧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处境。
每集二十几分钟,清晰地讲述着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最普遍的故事;每一集影片最后对女性扮演者的幕后采访,都能更让人理解一点“她们”的人生。
讨论大龄单身女性的处境
这部买下BBC版权《她说:女性人生瞬间》的片子,就是想要打破女性的困境,在中国本土的环境下,通过女性演员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的声音。
在这部剧里,女性议题是主角,也是社会的配角。她们面对家庭暴力、全职主妇的困境、女性择业遭遇歧视...
她说了很多这个评价体系对女性的恶意,做过本土化处理的剧情也让很多女孩看懂了“她们”的故事,只可惜故事之外的人并不能理解。
女孩们的容貌焦虑其实就很普遍
有很多人并不理解,还对她发出的声音嗤之以鼻,甚至满是挑剔。
有人因为这部剧的化妆品广告赞助,就说这也是一种容貌焦虑,从而否定整部片子的社会意义;有人不能接受这种女性独白的形式,就说这部片子没有互动、难看。
《听见她说》的豆瓣评论
只是因为这部剧的经济价值去否认其中影响力更大的社会价值,更像是加害者单纯地想要拒绝受害者的发声,本末倒置。
在社会困境面前,只有没有受到伤害的人们会去掩住受害者的口鼻,对他们说“你太敏感了”,还要遮掩他人的伤口,装作无事发生。
当然,这也不是女性议题第一次有这样的困境了。
“她说”的社会困境
不只是《听见她说》这部剧,从年初的女性医护们、到后来让女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张桂梅校长;
从关注30+女性群体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到揭示女性困境的《听见她说》;李宇春写了首歌《给女孩》、谭维维的《小娟(化名)》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人们对女性污名化的事实...
人们讨论生理期、卫生巾、孩子的姓氏归属、代孕争议...
《小娟(化名)》歌词中写尽对女性的不公
女孩们的性别话题就像那些年小店里用黑色塑料袋装起来的卫生巾,在此刻突然挣扎着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里,对他们喊着:“我不要被羞辱”。
去年八月的卫生巾话题
这些议题,女孩们可能都会很熟悉,毕竟这是她们设身处地在经历的。但这些话题,总是来了又去,被“泼脏水”继而被人们遗忘。
当女性医护在镜头面前说的“生理期”三个字被堂而皇之地模糊化处理,另一边她们含泪剪短自己头发的举动却被大加赞扬。如果不加思索,你就会下意识认为,这个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
明明是关注容貌焦虑的作品,最后被关注的重点却变成屏幕上女性形象的美丑;充斥着女性困境的歌曲,被搬上台面的竟然是对歌曲和女性发歌的批判。
高晓松支持《小娟》的微博下的网友评论
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就像所有人都告诉你“妈妈都很唠叨”,你就会真的这样觉得。
可是一直是这样,就是对的吗?
女性话题到了最后总是对女性不太友好,要么它要求女性德艺双馨、要么直接变成对女性的恶意评判。
一方面,女性好像只有做到完美才能拥有成为女权的权利,殊不知女权的本意原本就是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女性又始终在被污名化着,为她们套上刻板印象的枷锁,要她们做一个好姑娘。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2018
就像当初《乘风破浪的姐姐》,明明节目本身的立意很不错:关注30+的女性艺人们,“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这是一种来自女性的力量。”
可是在宣传和推广的时候,就总是让人觉得,这是娱乐圈女人们的战场,她们专注撕逼30年。
姐姐们的力量来源是她们自己
女性被污名化,好像是一种共识,集体默认的“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更是让女性甚至没有姐妹情。
节目最开始姐姐们女性力量的展现,磨到了节目的尾声,也失去了它的本意。雷声大雨点小,让桃子的很多朋友也都在中间弃了剧。
“她说”的性别歧视
2020年的魔幻现实是:杨笠调侃男性的脱口秀直接被举报;但攻击女性、攻击女权却往往被戏称为“财富密码”。
张桂梅校长付出一生帮助女性被称为“真正的女权”,但女性只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呼吁关注女性困境就会被称为“挑起性别对立”。
明明这些人连女权的定义都不清楚
作为女性,我们一说女性的社会困境,就总有人说这是在“性别对立”。可是对立的不是我们,而是人性的善恶。
在桃子关于女性力量的文章评论里,也总是出现几种论调。
“中国的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你们可以工作也可以回家,还想要什么啊。”“这性别一换,评论过万;你换个性别试试?”“就业歧视是阶级问题,不是性别原因。”和性别相关的重男轻女、就业歧视总被说成是阶级原因。可别说是阶级了,每个人的身份处境都不一样,受性别影响最严重的话题不能提性别,那我们还能说什么?
你不能阻止她想说的所有事
桃子还记得曾看过一段女性申请救助的视频。这个女人是全职太太,因为家暴,她申诉救助。
救助她的机构虽然告诉她如何收集证据去离婚,却还是劝她说,女人应该找一份自己的工作。他们说因为女人没有工作而没有家庭地位,所以才失去一切。
很多人觉得深以为然,我却觉得荒谬。劝女人们不要做家庭妇女,要用经济独立换取家庭地位,看起来不错,实际上还是专门针对女性的要求。此时,作为家庭另一半的男性又隐形了。
她刚要说,你就捂上了她的嘴巴。总想着要她应该怎么做,却没有想想为什么她要这么做。
性别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一定要分出个强弱,为女性发声并不代表就要指责男性。我们只是希望女性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是被定义成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永远挑剔、挑剔社会中那些杂乱的声音。但我们也应该永远包容,包容困境下的发出的微弱声音。能够共情的人们就更应该发声,在新的一年里为那些消失的声音再度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