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谓卖国贼,救国舍我还有谁?

他曾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当年的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只有黄龙旗慢慢上升。所谓大清,连国歌都没有一首。洋人嘲笑之时,年过七旬的他步履蹒跚,但神态毅然地走到黄龙旗底下,唱起家乡的小调,为清国挽回尊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世人皆谓卖国贼,救国舍我还有谁?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剧照

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他曾被日本刺客一枪击中,受伤后仍严词抗议,最后减下一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辛丑条约》谈判桌上,他曾与八国代表据理力争,努力将损失减到最少,做到了在清国大败的前提下不割裂土地。最终,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吐血不止,气若游丝,不久便结束了艰难的一生。慈禧太后在他去世后哀痛不已,自以为失去了“再造玄黄之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谈及历史时说他:“舟大而水浅”,只恨生不逢时。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李鸿章都是历史教科书上片面性的认识,认为他是卖国贼大奸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今日闲话晚清名人系列,优观小编我给大家简谈李鸿章其人。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少壮时期)

1823年正月寒冬,安徽合肥的一户农家产下了一名男婴,只见这男婴虎头虎脑,一双黑眼球滚溜直转,显得很是聪慧。一家之主李文安心中很是欣喜。他看着妻子枕边的孩子,想到自己自幼体弱多病,而如今也总算是有后了,心中百感交集,对着孩子心里默默祈祷祝福。此时的他二十二岁,只想着家中负担会更加沉重,自己日后应该更加努力地为科考做准备。完全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孩子,未来将会是主宰清政府几十年命运的人。

李文安三十七岁那年,中了进士,之后做了一名京官,李氏家族多年的仕途心愿终于达成。就在家人志得意满的四年后,李鸿章奉父命入京,准备来年乡试。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满怀壮志,做《入都》诗十首,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尤其是“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冲天之志,溢于言表。

那时的李鸿章,气魄是何等豪迈!只可惜他乡试中举,之后的会试碰了壁。

但会试的初次失利并没有打击到李鸿章,他随后拜入了曾国藩门下。没想到,从此竟开启了他逆天反超,不断升级进化的作弊之路。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以不可抵挡的态势席卷江南,清军一败再败,清军统领僧格林沁兵败身死。满清政府再无御敌之力,只得依靠地方团练武装剿贼。曾国藩此时便乘势组建湘军,曾氏的时代因此来临。李鸿章学习曾国藩的“湘军”组建 “淮军”后,1864年与恩师一同攻灭太平天国。两年后又剿灭捻军。自此,身拥淮军的李鸿章有了底气,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创立海军······以超人的见识领先于时代,最终位极人臣,建立旷世奇功。

可以说,在李鸿章顺势而上的前半生中,遇见曾国藩是他最大的幸运。1872年,曾国藩病逝,李鸿章为其撰了挽联,言辞之间,极尽尊崇:“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世人皆谓卖国贼,救国舍我还有谁?

▲李鸿章生前照片(中)

在曾国藩逝世后的一二十年里,李鸿章逐渐替代了自己的恩师,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撑者。

之后的路却告诉了他,有时人爬得越高,将来就会摔得越惨。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晚年时期)

如果说有什么事件打破了李鸿章在个人威望和权力巅峰中的平衡点,那一定是甲午海战。1894年,堂堂清国败于弹丸小国日本之手,别说举国震惊,连世界都为之惊诧。

世人皆谓卖国贼,救国舍我还有谁?

▲李鸿章赴日本谈判时遇刺受伤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此时京师城内,诺大一座庭院之中,夕阳渐落,只一个老人的身影在昏弱的余晖下若隐若现。李鸿章抚着伤口,倚在藤椅上思索着什么。他知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一传到朝野,举国上下的士民,只怕就要骂自己是卖国贼了。

他有些惘然地摇摇头,叹口气。虽然明知道去议和谈判会招来如此骂名,但他能不去吗?甲午之战已然大败,再拖延下去,只怕日本人的军队不日就将渡过鸭绿江,侵犯京师。使皇上皇太后蒙受屈辱,那才是身为人臣的莫大之辱啊!更何况,日军更是直言谈判人非他不可,他又岂能推辞?

甲午海战之事,仿佛仍在目前。战端初起时,他严令部下避战保船,除了想过保全自己的实力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清海军真的无法与日军相抗衡啊!

他垂下头沉思:旁人只道我大清水师,是亚洲第一的舰队。却哪里知道,这多年来,户部克扣军饷,使军械炮弹之物,严重缺失。除了能在海上行驶外,没有炮弹的战船,简直要成为海上飘荡的死鱼啊!李鸿章越想越是无奈,月光透过雾气,不知不觉已穿入庭院中。一人一月,倒都显得格外清瘦。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弥留之际)

但让李鸿章打死也没有想到的是,六年后,他又一次坐在了“卖国”的谈判桌前,而且这次面对的是八个国家的代表。辛丑条约签订仪式上,庆亲王奕劻作为他的协同助理人员,一并出席。会场上气氛激烈,而此时的李鸿章已病入膏肓,说话都渐成困难。他只好坐在椅子上,瞪大着眼,看着八国代表恶狼一般发言。

诸国代表七嘴八舌得说了一道,翻译将内容说给李鸿章听,说是各国代表一共要求朝廷赔偿白银十亿两,李鸿章摇摇头,断然拒绝。他吐字都已困难,却还是教给下属,要如何去向公使代表们讨价还价,减少赔款。最终,赔偿金额由十亿两减少到四亿五千万两。李鸿章本还想再作努力,各国代表却再也无人认同了。

弱国无外交,更何况是城下之盟,能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他只好点头同意。于是,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就这样被敲定下来。签字时,李鸿章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接过条约文件,却发现,自己身旁坐着的谈判总代表庆亲王奕劻的手,颤抖得比自己还厉害。

世人皆谓卖国贼,救国舍我还有谁?

▲《走向共和》中辛丑条约签订剧照

他心里明白了,剧烈地咳嗽几下。以平缓的语气,说出了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王爷,你的路还长,这条约,让老臣帮你签吧。”说完,他提起笔,最后一次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条约上,为庆亲王奕劻挡下了千古骂名。

条约签订不久,李鸿章便吐血不止,两个月后,病逝于北京。

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李鸿章长期以来只持贬低的态度,这多是其后半生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所致。但弱国本无外交,不平等条约之罪,罪应在腐朽的清政府,而不在李鸿章身上。正是清政府的腐朽不堪,才使国家人民遭受屈辱。

梁启超说得好,“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应当才是对李鸿章最为公正客观的评价。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一人之力岂能挽狂澜?千古骂名我一人背,唯愿国土安在人民安康,留得青山才有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