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儿科圣手,生育率福音

医学发展几千年,大多数时候都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没有先进的仪器,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医者们在黑暗中一步步摸索,所以这个时期人们死亡率是很高的,感冒都能死人的那种,尤其婴幼儿的成活率更是低过地平线。王宫贵胄之家尚且常有王子、公子幼殇,更遑论黎民百姓家的孩子了,而于儿科之道,虽然扁鹊、卫汛等医者也有所总结,但终落于浅显,直到有“儿科之圣”之称的钱乙横空出世,才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有了质的飞越。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东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父钱颢(一说钱颖),生活在宋仁宗至宋徽宗年间。钱乙祖上本为贵胄之家,先祖为吴越王钱镠,是末代吴越王钱俶的族亲,宋代和平统一吴越后,钱氏一族举族迁往郓州,过起了平民百姓的日子,到钱颢一代只能靠行医为生。钱乙三岁时慈母亡故,爱妻至深的钱颢终日神神叨叨的,忽有一日称要出东海寻仙(也可能是寻妻),至此一去不回。钱乙的姑母看稚子可怜,便与丈夫商议将其收养做义子,她的丈夫姓吕,亦从医。他们夫妻没有儿子,对钱乙一直视如己出,不但对年幼病弱的钱乙悉心诊治、照料,还将毕生所学医术全部教授于他,盼他将来能够自立。

后来钱乙的姑母病重,钱乙对其悉心照料,临终前姑母将他的身世告知,钱乙悲痛不已,在姑母病逝后决定出海寻父。姑父吕大夫担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找不到,但钱乙坚持出去寻找了八九次,终于将生父迎回家中照料。钱乙对生父和姑父都非常孝顺,在他们死后也以同样的礼节守孝。后来他出海寻父和侍奉姑母、姑父、父亲终老的事迹不胫而走,得到以孝治天下的宋朝廷赏识,便被招募至太医院。

钱乙自幼随姑父习医,家中藏书熟读于心,于儿科一道更是钻研极深,在王公贵族中很是闻名。元丰年间宋神宗姐姐的爱女罹患重病,延请无数名医,结果越治越糟糕,于是请来了钱乙。钱乙观察了此幼女的病情,发现之前的医生诊断并无差池,而且也是对症下药,但因为这幼女生在公卿之家娇养过甚,因此体质较常人更弱,阳气很难恢复,便在原药方中加减了几味药。

钱乙诊治完贵女后便饮酒归家,爱女心切的驸马爷追到家里问孩子什么时候能好,钱乙悠哉的说起了疹子便好了。驸马爷暴怒,觉得这草方郎中只是浪得虚名。可是第二天,患病的幼女果真起了疹子,并且病情渐渐痊愈。神宗听闻后正式授予钱乙翰林医官的职衔,自此他成了大宋公务员。后来钱乙又治好了神宗九皇子的手足痉挛症,爱子病愈使龙颜大悦,钱乙被提拔为三品太医丞。

除了精通儿科以外,钱乙还擅长发明新药方和改良古代药方,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便是他根据《金匮要略》中的崔氏八味丸改良而成,这味药至今仍被中医界广泛运用,是滋阴补肾的不世良方。而他自创的升麻葛根汤,用于痘疹初起时有很好疗效;导赤散在治疗小儿心热症状时有奇效;泻白散(即泻肺散)则用于专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钱乙于治学著书方面颇有建树,起初他以《颅囟方》成名,后来陆续著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等,对当时的儿科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全部轶失。他的学生阎季忠于他亡故六年后,为他整理了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仍是中医儿科的重要文献,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钱乙崇尚养生之道,并将其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将儿科独立于成人治疗之外,提出“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等至今仍适用的医学理论。

钱乙天资奇佳,经其姑父点拨而成名医,又因孝顺的美德受到皇家的赏识和重用,但他没有留恋宦海浮沉,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善于倾听和观察无法自如表达的孩童的病征,为我国中医小儿科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留下宝贵的经验与著作,大大提高了古代婴幼儿的成活率,“儿科之圣”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