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谷之战》影评 英勇以色列装甲兵成救国英雄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长期与周遭阿拉伯国家关系紧张,双方也多次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而以色列国防军在过程中的骁勇善战,则是以色列得以存续下来的重要关键,今年新推出的影集《眼泪谷之战》(VALLEY OF TEARS)便将以色列军队这项元素发扬光大,让人们有机会在萤幕上欣赏他们作战时的英姿。
故事以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为背景,当时正处于犹太人正要过重要节庆之际,叙利亚与埃及突然挥军进攻以色列,前几日伊斯兰国家阵营一度节节胜利,让以色列陷入危机。不过,剧中以色列装甲部队成功吹响了反攻号角,在以寡击众的不利处境下,以一场大胜成功为国家止血,并为往后的反败为胜打下基础。
以多位配角共同撑起故事
本剧采取了许多影视作品的叙事手法,在灾难降临前,先以一定的篇幅进行铺陈,塑造暴风雨前的宁静。相关情节也让剧中的诸多要角得到逐一亮相的机会,如一位经常紧张兮兮的情报官、一对交往中的男女军官、一位在参与暴力示威后被捕的装甲兵、一位退伍多年的男艺人等,角色面相称得上较为多元,同时故事也不会过度聚焦在单一角色身上,不会透过“主角”来推动剧情,而是让众多要角的经历,以较平均的比例共同撑起整个故事。
有关战事正式打响的内容,影集的安排也能展现“突然性”,不论是一处前线基地被叙利亚军队突袭,还是一支装甲部队被叙利亚空军轰炸,相关情节的发生,都能体现以色列军队并未做好战争准备,从而得仓促应战的处境。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能力,是展现军队素养与训练是否精实的一项重要指标,本剧也没有浪费此一故事面向,透过一定的情节刻划,让以色列军队在这方面的良好水准,得到有力展现。
就赎罪日战争的刻划来说,历史上这场战争为叙利亚与埃及分别由北边与南方同时夹击以色列,不过本剧的故事,则完全聚焦在北部战线的战事。表面上似乎未能体现战争的全局,但北方的戈兰高地一旦被叙利亚攻陷,以色列很可能迅速被长驱直入,南方位于西奈半岛的战事,则无此危险性。因此,影集对于故事面向的取舍,也算能够聚焦在较核心的部分,属于合理的剧情安排。
有别于好莱坞战争片经常有美式英雄主义色彩,《眼泪谷之战》对于军人作战情节的诠释,并未仅止于骁勇善战、战技精良这类较正面的形象。本剧也以相当分量的比例,扎实体现军人终究也是人,面临战场的高压环境或战友死伤,也可能情绪崩溃,有助于提升影集本身的写实感,让人性的多重面向,都能较具体的展现的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是世界上几少数几个实行男女同时征兵的国家,剧中自然也少不了女军人的亮相。不过女军人的戏份,几乎完全由在司令部执勤的女军官妲芬娜身上;剧中其实并未出现,男女军人共同在第一线与敌军作战的场景。这样的安排,也有以色列担忧女军人一旦被俘,下场会较凄惨的考量。固然让影集因此少了与其他战争片有明显不同的元素,不过相对而言,也更能贴近现实面,能让观众认识到,男女皆兵其实并非一般人所想像的形式。
对战争的刻画 包含多重面向
本剧对于战争的刻画,亦颇能体现战争中可能包含的多重面向,从堡垒的攻防战、敌我识别困难可能导致误击友军、抢救跳伞逃生的飞行员、误入地雷区该如何脱身、战俘可能面临严酷拷问等,不同类型的情境都在剧中得到一定比例的诠释,这也保证了剧情不致于过于单纯,情节的适时变化,也更有利于加强作品的娱乐性。
以色列装甲部队能够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赢得胜利,炮术的精准、抢占有利地形都是重要元素,不过要想真正扭转不利局面,还需要战术的得当。本剧对此的刻划展现了不俗水准,成功将一项不起眼的细节发扬光大,进一步延伸出可行的致胜战术。往后叙利亚的坦克一辆一辆被摧毁时,也显得顺理成章,并成功将气氛带到高潮,塑造出观赏性极高的坦克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