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王冠》第四季 童话的终结
随着《王冠》进入第四季——这部围绕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剧集,也步入了英国近代史最有趣的一段时期。
正如同这季的海报,并不再是女王孤身一人承载着皇冠的侧影,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共同出现在这季的海报之上。
更不同于以往三季海报偏昏暗的色调,这次的三位女性——女王,撒切尔夫人,戴安娜王妃,都则是被闪光灯营造出的光晕包围着。
然而,在这样三个充满着话题的角色,以及遍布着冲突与矛盾的这一段历史之下,编剧却用最为克制冷静的手法,来讲述这一段故事。
而这一季的重点也不再单纯重述一遍历史上的大事记,剧情核心则是关注在王冠之下,皇宫深处,那些暗流涌动的瞬间。
如果说要用一个关键词,去涵盖这一季的重点,那必然是“对照”。
这种对照可以是大的,就像女王和撒切尔夫人,两位同龄,却有着完全不同人生轨迹的女性。当她们各自身居高位之时,面对着国家大事与社会变迁,各自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
这种对照也可以是小的,当我们抛开“女王”,“首相”,“王妃”,这些身份之后,她们各自又是母亲,是妻子。她们在家中的形象,以不同身份流露出的情感,也与她们在高台之上的形象截然不同。
编剧在这一季的创作上是大胆的,他/她们丝毫不畏惧表诉自身的观点,不以旁观者冷漠亦或是客观的态度来撰写。
在关键的话题上,他/她们毫不遮掩的体现出对威尔斯亲王查尔斯在婚姻处理上的厌恶;再对撒切尔夫人正面举措的体现之外,也表达对其经济政策给英国社会带来动荡的不满。
在王冠之上,编剧们也隐约批判固步自封的英国王室以及上流社会,强调其需要改革来应对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可以说,编剧们对那些同时期的大事记,都做到点到为止,故事的重心依然围绕着这顶王冠所展开。
1、打破传统
在第四季前期宣传的时候,Netflix就使用了一句精彩的文案:改变会挑战传统。
的确,当我们仔细思索这三位女性的故事,便会发现她们或多或少都挑战了传统,打破禁忌。
撒切尔夫人作为保守党党魁,却认为这个国家需要一次由上到下全方面的改革。她从炒掉那些顽固的年长内阁成员开始,提携政坛新人,并开始施行全方位的新政策。关于她执政的褒奖与批判,直到今天都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身为英国第一个女首相和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首相的光芒。
戴安娜王妃,从小也是生长在一个保守的英国贵族家庭。或许是因为她的天性,又或许是因为她的年幼,她勇于做出一系列看似“出格”的举措。这些行为并不受到皇室的青睐,却在大众的眼中成为亲切的象征。她能在人群中与路人细心交谈,能在看望艾滋病儿童时给予他们拥抱,更能在充满观众的剧院舞台上为查尔斯献上一段舞蹈。这些都是她挑战传统的表现。
关于女王自身,她一直徘徊在坚守英国王室传统,和随着时代做出改变与让步之间徘徊。伊丽莎白二世的确是王位最好的选择,她也懂得“王冠永远要赢”的这个道理。她将女王这一身份置于其他多重身份之前,万事皆需要以国家和国民为重。
可是时代的变化也是她必须接受的事实,特别是在她上位之后。不断改写的世界秩序和大英帝国的衰落,让女王也逐渐踏出保守这一安稳的舒适圈。其实从第一季以来,就能看到王室也在追求自身的转变,让王冠的存在更能贴合当下的英国社会。在这一季中,女王就国际问题的立场所透露出的观点,导致了一场巨大的宪政危机。这场危机,侧面上也展现了女王她对传统规则的一直挑战。
2、对比
这一季中,编剧惯用对比的手法,再加上交叉剪辑的方式,来塑造出强烈对照,勾勒出关键的剧情。这并非什么新颖或是高级的表现方式,但是却无比贴合这一季的故事。不仅在单集中,这种对照对叙事有着促进的作用。在这一整季的故事中,不同桥段之间也承上启下,在后续形成互文。
在第二集的《巴尔莫勒尔测试》之中,同样来到苏格兰与王室度假的撒切尔夫人和戴安娜王妃形成对比,一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另一边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胜利”。这场巨大的失败,也成为撒切尔夫人敢于打破传统,进行变革的导火索。而那场胜利,则让戴安娜成为王室家族们眼中理想的王妃形象,成为她嫁入王室的契机。
第四集,《宠儿》之中,两个母亲的形象形成对比。撒切尔夫人作为强硬的“铁娘子”形象,在国家遇到重大的领土问题之时,同时遇到自己儿子遭遇意外,她体现出其充满着母亲和柔情的一面。女王作为一国之母的形象以外,也同时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在这场国际社会关注的冲突之中,两个母亲肩负着国家的职责,也肩负着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编剧也借此引出两个家庭之间,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王室家庭,让观众能在除查尔斯和安妮之外,也了解到更多关于安德鲁和爱德华的性格特点。
第五集,《法甘》中,编剧用一个近乎是肯·洛奇式的故事,描述了撒切尔夫人经济政策下,英国经济萧条对普通人的影响。女王在活动之中,与所谓的普通群众会面,但是所有人都打扮得光鲜亮丽,如同贵族。与此同时,成群结队失业的人群,在领取补助金的服务机构前排队,等待他们的是迷茫的未来。在无法传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之后,这位普通的失业工人,两次闯入白金汉宫,最终拥有直面和女王对话的机会。
这样的对比,还贯穿在全剧的各个片段之中。
第六集中,查尔斯和卡米拉两人亲密无间的互动,和他和戴安娜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第七集之中,生活奢华的王室成员,和因精神问题被抛弃在医院的王室成员,也有着极大的对比。第八集中,同样为21岁,一边是作为王室成员向全世界发布广播的伊丽莎白二世,另一边是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甚至是第十集中,在大洋彼岸美国受到民众追捧和欢呼的戴安娜王妃,和她在王室中日渐被排斥的状况。
正是这些对比,构成了这一季的骨骼,完成这一季故事的躯干。
3、童话的终结
“这是童话故事的情节,王子和公主的大婚之日,。但是童话通常在此终结,用一句话轻轻带过,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只要夫妇二人信守誓言,彼此相爱相惜,分享人生的辉煌和苦难,成功和挫败,两人也会在过程中蜕变。我们的信仰不把大婚之日,视为终点,而是冒险旅程真正的起点。”
主创团队深知《王冠》剧中所出现的人物,大多都在英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她们在公众,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早已是被固定的。编剧们在这一季所放大的,是这些角色们的脆弱。无论她们以何种强大的方式面对着世人,承载着巨大压力的她们总会有崩溃的时刻。
直到看完整一季时,我才理解编剧真正的用意,包括他/她们为何大量使用对比的手法。
这一切其实都是向我们所描述,一段童话的终结——这段童话是关于王冠的,是关于公主和王子,也是关于这个国家的。
戴安娜的优秀,她的美,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太多遍。在她去世后,在宫外铺满街道的鲜花,在20年后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那关于她的悲伤,她的不甘的,她在王室内的点点滴滴,则成为第四季所要刻画的内容。在人群中,戴安娜王妃接受着人们的赞美和追捧。回到宫中,她却独自承受着这段失败婚姻所带来的折磨。在嫁入王室之前,查尔斯说她还只是一位小女孩。没错,年仅20岁的她,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穿着那6米长的婚纱步入教堂,却不知道那将成为她人生最后悔的一天。
戴安娜的选角是成功的,并不仅仅是她的样貌与戴安娜神似,更是因为她在举手投足之间,演绎出一个从懵懂少女到被王室束缚王妃的转变。从与查尔斯初遇开始,她的微笑中藏不住对他的崇拜和爱慕。这种爱而不得,最终导致她的抑郁和暴食,也使得这段感情必然走向悲剧。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来说,王室的存在,就像是一段童话。在千万人的注视下,从马车上走下,在大主教面前交换誓言,这就是童话故事最美好的结局。
不过生活不是童话,故事也不会在婚礼后终结。编剧近乎残忍的抹掉了这段世纪婚礼在片中的场景,只留下寥寥几个片段。
在晨光和被人群包围的白金汉宫醒来,戴安娜激动又忐忑的打量着她的婚纱。直到她穿上这套圣洁的衣服时,她的表情是犹豫的,与其对应的,也是查尔斯那僵硬的神态。留给这段婚礼的镜头,不是两只戴着戒指互相握紧的手,而是彼此之间的不安。
END
对于这样一部已经有着严格框架,并拍摄到第四季的剧集,《王冠》实则没有太多可突破的地方。
故事和历史的局限性,让这部剧的发挥只能保留在一定的层面,并不能展开天马行空式的创作。不过,到如今仍在尝试着不同叙事手法,用不同角度来讲述故事的主创团队,是值得观众敬佩的。
当观众们奔着一场可能充斥着怒火的大抓马而来时,最终他们所见的,是结尾戴安娜那意味深长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