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当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将其左脚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讲出这句话。

全世界此刻有超过5.3亿人正在通过直播关注着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仅仅半个世纪前,魔术师乔治·梅里爱还在他的《月球旅行记》里描画着人们登上月球,遇到月球人的奇思妙想。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月球旅行记》里对月球的奇思妙想

此刻,虽然没有遇到月球人,但梅里爱那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显然已经变为现实。

《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拍《登月第一人》,也没忘了他那爆裂的灵动与浪漫感。

尼尔·阿姆斯特朗不是神话,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他就是一个把与女儿的羁绊带上月球的父亲。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登月第一人》港版海报

导演讲他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同事,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很私人的角度讲述登月。

虽然刻意模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但60年代美苏的疯狂太空竞赛,永远是人类登月绕不开的背景。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1961年4月的第二个周一,从莫斯科来的谣言就已经开始散播到国际社会:

苏联的火箭研究者们已经将载人航空器送入太空并安全返航。

直到第二天晚上,美国中央情报局才传来报道,苏联这一飞行计划将在当晚进行。

当华盛顿还在睡梦中,另一边的莫斯科已经将一个名叫尤里·加加林的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他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个人是个苏联人。

美国人气坏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更是经历了一个糟糕的下午,所有媒体都向他抛来一个最尖锐的问题:

为什么美国在航天领域总是屈居苏联之后?

他也明白,如果想要洗刷这一耻辱,就必须要在更激进的领域领先,比如,登月。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肯尼迪那个著名的《我们选择登月》演讲,他说:

我们选择在这个时代登月,还要做其他事,并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很难。

肯尼迪为整个美国和NASA制定下了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我们选择登月》演讲

追溯源头,早在二战后美苏两国瓜分战后德国时,就已经开始了这场太空竞赛好戏。

当时,纳粹德国有一艘作为世界最尖端武器的V-2火箭,它也是人类首次创造出的有能力进入太空的装置。

美国比苏联更快一步,将其抢先拿到,并且还收获了它的缔造者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及其背后的整个核心团队和核心设备,全都被一起运往了美国。

这也成了美国航天技术的起点。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冯·布劳恩

而另一边在抢夺战中失利的苏联,则不得已请出了自己的“大神”,在苏联大清洗时入狱的科罗廖夫

两边的较劲就此开始了。

五十年代后半期,两边先是争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接着又开始将生物比如小狗、猩猩等送入太空。

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59年,苏联拍到了首张月球背面的照片;61年,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左为纪念邮票;右为当时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

尤其是加加林的上天,深深打击了美国领先众人的骄傲。

美国民众此刻正在看着苏联对自己耀武扬威。

他们需要反击了,而肯尼迪做了这件事,无论最后结果是荣耀还是损失,都源于他的这一决定:

美国将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

当时,美国的载人飞船才刚刚完成一次弹道飞行,赫鲁晓夫讥讽它是“跳蚤的一跃”。

苏联当时绝对不信,美国会真的举全国之力投入到名为“阿波罗”的登月计划中。

但事实上,即使花费超过数百亿美元,美国就是下定决心要去做了。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69年登月成功后,阿姆斯特朗登上《时代》封面

因为,太空竞赛发展到了这里,已经不仅仅再关乎技术优势。

或者说,它和国家安全和科研关系都不大,而仅关乎脸面,有人甚至称之为“天体政治学”。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60年代,苏联拥有更大的火箭,可这恰好证明他们在技术上处于劣势。

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来设计氢弹头,让它的体积和重量都可以达到比之前更精小的地步。

苏联科学家需要大量的火箭助推器,可美国无需如此就能完成火箭发射。

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人对此都很清楚,但普通民众并不清楚。

你要向他们解释,轨道上更多的卫星是美国的、比起苏联发射的笨重卫星,美国早已有了整套用于气象、用于通信等的卫星设备。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过是白费口舌。

因为,苏联的确更引人注目,他们抢占了一系列的“第一个”、“首次”。

美国早早就向公众宣布将在1961年5月上旬将第一个美国人送上太空。

卡好了美国宣布的时间,克里姆林宫的赫鲁晓夫和苏联载人航天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就打算“截胡”。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加加林与科罗廖夫

原定8次的试射搞了7次就匆匆发射,其中还有两次是以失败收场。

为了赶时间,加加林乘坐的飞船上也是一切从简,就连必备的陀螺仪都没有。

回程之路险象环生,这个故障、那个中断,最后跳伞落地后的加加林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活着回到了地球。

而肯尼迪则被逼到了绝处。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预言“等着吧,肯尼迪会因此在下一次的竞选中失利”。

他自己也相信,在这一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这两个超级大国间的竞争。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冯·布劳恩和肯尼迪总统

西奥多·索伦森是肯尼迪曾经的助理,在后来的肯尼迪同名传记中,他这样写道:

肯尼迪相信美国还未完全抓住太空竞赛对全球政治及心理方面的影响。东西方正在竞争,力图说服举棋不定的新兴国家转向自己的阵营,告诉他们未来的路。

他害怕苏联在航天上“看起来”的高光成就会帮助其建立世界领导地位。

对这一点,他心里是发毛的。

所幸,在三个星期后,美国人民在心理上就稍稍扳回了一城——

第一枚“水星计划”的运载火箭发射,乘客是海军中校艾伦·谢泼德。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艾伦·谢泼德

他在外层空间飞行了15分钟,如果说加加林的飞行轨道复杂程度是10,那谢泼德的就是1或者2。

但可没人在乎这个,美国上下陷入一片欢腾。

纽约以史上最盛大的彩带仪式迎接他的回来,人们纷纷为他寄贺卡导致贺卡脱销,他家乡州的议员们争论着要将州名字改成“太空城”......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阿姆斯特朗几人将美国国旗插上月球

当几年后,阿姆斯特朗将美国国旗插在了月球上,宇航员们接连向国旗敬礼。

这一场关乎面子的、史上最昂贵的科技战争也由此到达高潮。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几年前,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解密文件中美国军方曾经的一个疯狂设想。

文章称,50年代末,美国军方曾花了很多时间来探讨将月球用于战争的可能性。

陆军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而空军走得更远,它想用核武器攻击月球。

不过,与其说是攻击月球,不如说是在月球附近或月球上引爆核武器,以此来震慑苏联人。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引爆月球的设想图

在那个太空竞赛最狂热的年代,现在听起来最疯狂的设想在当时似乎都稀松平常。

毕竟,现实总能比设想更疯狂。

1967年,苏联共产主义革命50周年之际,怎么庆祝呢,他们打算让一名宇航员上天然后与飞船对接,互换船只再回国。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第一艘飞船“联盟一号”就是一堆垃圾,根本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无奈当时的领导人勃烈日涅夫明确表示希望这件事成行。

迫于压力,凡是提出问题的,皆被解雇、降级,一切向前照常推进,所有人也都清楚,这是一次自杀任务。

宇航员科马罗夫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他为了保护他那唯一的替补,他最好的朋友加加林。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科马罗夫死后,家人吊念

可不久后,加加林也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因飞机坠毁而罹难。

同年,另一边美国的三名航天员盖斯·格里森,爱德·怀特和罗杰·查菲死于阿波罗太空舱内的一次大火。

这一段有些冒失的试验在《登月第一人》里也有相对完整的展现。

另一个就是高昂的花费,美国仅在把人送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这一项,就投入了超过560亿美元

而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所以,后面的几届政府都无法采取长远措施与策略来应对60年代更轰轰烈烈的种族骚乱。

这些骚乱加上反越战游行,构成了60年代除了太空之外的另一个主题。

《登月第一人》背后的疯狂太空竞赛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其实据说被拍下的这个著名脚印是另一个宇航员的)

新世纪后,曾有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坦言航天器、空间站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

也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质疑载人航天计划是否真的有足够的科学价值。

但就像当年肯尼迪在《我们选择登月》演讲中所说的:

为什么选择登月?那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峰?为什么要在35年前飞越大西洋?

的确是针锋相对的竞赛且代价高昂,但那个年代也正散发出一种永恒而无限的幻想与执着。

至少,当阿姆斯特朗迈出踏上月球的第一脚,那是一个何其浪漫又美妙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