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滚出中国吧!不懂筷子就不要唧唧歪歪
近日,D&G因为一个视频掀起了轩然大波,它拍摄一个用中国筷子吃披萨的广告,一个女模特夹杂着中式发音,语气傲慢,发出辱华言论。
正是无知者无畏,可他们难道不清楚无知者无耻啊?
筷子,这种独特的进食工具,在中国存在了几乎3000年。1934年,殷墟出土了商代的青铜筷子,这说明至少在商代时,我国就有了筷子。
后来,又出现了竹筷、铜筷。隋唐五代之时更是夸张,各种材质的筷子纷纷出现。
筷子筷子最初名称是“箸”,为了避讳而改为“筷子”。古代的长途交通工具主要是船,路途遥远,遇上风浪更是糟糕,所以船家为了尽快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而“箸”“住”同音,故将“箸”成为“快”。
▲清代铜香箸
筷子除了饮食功能之外,对于中国人而言,还赋予更多的意义。
筷子七寸六分长,代表“七情六欲”;
筷子的形状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
手持筷子食指压上、小指拖下、中指夹中,代表“天地人”;
筷子成双,代表阴阳调和,合二为一.......
不仅在中国,筷子在日本也是意义重大。
筷子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直接用手抓饭吃。后来,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被看做神器,基本用于祭祀活动之中,如公元5世纪的出云大社、伊势神宫基本就是使用筷子祭祀,称之为“折箸”。
日本的筷子与中国的筷子在外形上有所不同,日本的筷子头非常尖锐,类似于我们常见的镊子,据说是日本人为了方便吃鱼而做出的改变。
▲日本筷子
说完日本,再说说朝鲜半岛。西汉时期,大批学者和工匠到朝鲜半岛北部定居,将筷子引入,朝鲜的筷子发音是“jeo”,与中国的“箸”相近。
与日本一样,朝鲜半岛的筷子也在外形上做了些许改变,筷子头是扁平的,也是为了撕泡菜而设计。
朝鲜半岛的筷子基本都是以金属材质为主、看来和朝鲜半岛的烤肉和料理的密切相关的,毕竟这样的饮食习惯是要和耐高温的材质才能匹配的。
众所周知,欧洲人使用刀叉进食为主,我们称之为“西餐”,优雅的男士和漂亮的女士在进行烛光晚餐,听着浪漫的音乐,尽情地享受着时光,这是多么惬意啊!
最早向西方介绍筷子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回忆录《中国札记》中谈到中国人的宴会时写道:
“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不容易弄脏,接触食物的一头通常用金或银包头。”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中国迷,他在凡尔赛宫里陈列了诸多中国用品,如瓷器、漆器、家具等日用品,随时耍玩和欣赏,平时出入都爱穿中国的丝绸。唯独不理解中国人是如何使用筷子进食,蹩脚的使用方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1681年,沈福宗前往欧洲,应邀访问法国,他也是法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个中国人。巴黎《风流信使》杂志1684年9月号报道说:
“迈克尔·沈的拉丁语讲得非常好,受到国王陛下的召见。然后,他们在塞纳河上游览,次日又蒙赐宴。”
在这次宴会上,法国国王想了解筷子如何进餐。于是,沈福宗便拿起随身携带的象牙筷子,在宴席上边说边作示范。
从此,这个叫“小棍棍”的东西风靡法国,宫廷和上流社会更是把筷子进餐当做一种时尚。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纷纷效法。到了17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几乎都开始接触筷子。
无论是中国的筷子还是西方的刀叉,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们仅仅是饮食方式的差异,这本身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的争议。
▲中国筷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前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将会碰撞中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中国作为D&G最大的合作市场,应本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和中国沟通与对话,可此举却激起了广大中国人的愤慨,这实在不应该。无论如何,相互之间给予起码的尊重是国与国之间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