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绮打人被点赞,这是什么思维?
这周的新闻似乎特别多,继刘强东在美性侵案、吴秀波被爆出轨之后,又出现了张雨绮“家暴”事件。
9月26日,网曝一则派出所案件处理截图,上面写到,张雨绮与丈夫袁巴元24日晚因家庭琐事产生争执,并引发肢体冲突,过程中张用水果刀划伤男方背部(有2处1厘米的切割伤),但她否认持刀行为,现场也未发现刀具,最终警方按家庭纠纷调解处理。
这看上去就是一条很普通的社会新闻,但正是由于当事人是明星,所以让这件事情备受关注。而且在舆论上,张雨绮却获得了很多人的追捧,像是“社会你绮姐,人狠话不多”、“绮姐真的刚”、“从你拿刀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了你的粉丝”等。
好像张雨绮是个女侠客,做了一件替天行道的好事,至于张雨绮砍人的举动,那似乎根本不值一提,“1cm的伤差不多送到医院就治愈了”。
一方面,人们是觉得这种举动很符合张雨绮的“御姐人设”,这更证明了她敢爱敢恨、不伪装,是真性情。另一方面,这件事在舆论上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其中为之叫好的大部分是女性,她们认为张雨绮此举是女性独立自主,敢于反抗的表现。
咪蒙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立马发文称“看到张雨绮,看她张牙舞爪的样子,我们会觉得那么带劲儿!”网友甚至戏谑道:转发这个张雨绮,没有男人打得过你。而就在昨天,张雨绮的经纪人代表张雨绮袁巴元发布声明,称两人已协议离婚。
这无疑又让人们多了一个欣赏张雨绮的理由,称之“懂得取悦自己”、“不将就”,网上出现了一些《有一种牛逼轰轰叫做:张雨绮》、《钱我自己挣,打架我也自己上》之类的文章,张雨绮则在一夜之间变成独立自强新女性的代表人物。
这件事情的确是相当具有戏剧性,它至少让人们看了一部快意恩仇的好戏。只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人们却在当中夹带了很多与之并不相关的情绪。如果将这件事分为两部分:”家暴“和“离婚”,那么离婚是完全个人的选择,无所谓好或者坏。
而更具公共讨论价值地也许是“家暴”的那一部分,但在此事上,某些舆论实际是有些诡异的,人们为何会一股脑的为打人者叫好?虽然从警方的公布信息中得知伤势很轻,但放在现实中,似乎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被人持刀相对吧。
这当中可能有强烈的性别因素,因为在这次的事件中,被打的是男性,打人的是女性,但在大多数家暴的事件中,女性则更多的是受害者。而这种反差也许正是造成了舆论一边倒的原因,有人会认为正是由于女性长期以来遭受到的压迫,所以张雨绮式的彪悍举动上让她们感到了痛快和鼓舞。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否认当前有很多女性遭受到了家庭暴力,而现代女性也越来越追求独立自主,她们不想再逆来顺受。于是,她们便在张雨绮的身上投射了过多的自我情绪,因而人们将此看作是张雨绮在打那些“家暴男”。
这件事情也就变成了所谓的“女性的狂欢”。而实际家暴是不局限于性别的,只有被打者和打人者,但在这件事情中,性别因素却成为了唯一要素,当男性成为被打者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嘲讽。
与此同时,认为张雨绮是给女性争了口的人也应该意识到,张雨绮的举动只代表她个人,根本就无法代表全体女性。不会仅仅因为张雨绮,就真有无数逆来顺受的女性在一夜之间觉醒,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也就是说,这种义愤填膺也只是满足了心头的痛快,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却并不大。这更像是一部现实版的爽剧,张雨绮就是所谓的“大女主”,人们看着她挥刀打怪,一路前行,在当中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或许也是让人有些不解的地方,当人们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被一种主观的正确所局限。共情是一项很好的品质,但如果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只有共情而无理性的时候就会演变成某种狭隘。
这样也许看上去很痛快,也很有正义感,但是却是在以偏概全。就像在这件事情中,女性独立自主和不能容忍家暴当然是正确的,但女性却并不一定都是受害者,那么这个时候是否就应该无视具体的现实,将暴力行为看作是勇敢的表现?
更不能因为你是女性,就无条件地认为女性所做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理的。毋庸置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些特定的属性,像是性别、地域、国家等,如果每个人仅仅以找共性的方式来评判事情,那事情将会无比混乱,也不会有法律和社会共识了。
像张雨绮事件还是小事,如果放到公共事件中,那么弊端则会更大。
在电影《十二公民》就对之做出了讨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十二个不同职业不同阶级的家长围在一起,讨论一个二十出头的富二代,是否犯了弑生父之罪,在讨论中就展现了因为自身所带的偏见是如何影响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判断。
其中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因为他儿子和他闹矛盾几个月不理他,于是将这种报复性的情绪带入到案件中,情绪化地认定了只要父子间产生冲突的都是儿子的错,所以坚持案件中的富二代杀了生父是有罪的。
而这种想法从表面看起来也很有正义感,因为在人们心中富二代就是骄奢淫逸的代名词,再加上有杀父的嫌疑,那么痛斥富二代就显得十分名正言顺,但实际经过多次的推理最后证实了这个富二代是无罪的。
其实这种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人们会由于自身的限制,很容易被表面的涌动所迷惑,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太多未经推敲的理所应当,并为之戴上口号式的高帽,使得人们深陷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中。
就如纪伯伦说过:“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其实在很多时候,现实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有些理念是对的,但在现实中却不存在于一套完美的模版和人设。又或者说,自我感动和发泄是容易的,因为它需要的是下结论而无需思考,难的是不拘泥于事情的表象和所谓的“光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