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画的国画价值高达两亿,徐悲鸿却曾为他卖画募款。
中国绘画界一直以来人才辈出,风格各异。但近现代以来,价值过亿的国画在拍卖场上也是屈指可数。
前年一幅名为《琵琶行》的画作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起拍价70万港元,几秒钟之内竟已经突破亿元带大关,最后以2.04亿港元的高价成交。2.04亿成交价虽然不是国画最高记录,但也并不常见。
此画完成后一直由孔祥熙家族收藏六十余载,从未出现在拍卖场上。如今一经面世,不但拍出高价,更是再次证明了其作者的国画地位。
傅抱石作品《琵琶行》局部
作者何许人也?
傅抱石,二十世纪的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新金陵画派”的领袖,整个文化界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徐悲鸿曾为他卖画募款留学;郭沫若帮他主持过个展;齐白石与他齐名,世人称为南北二石;著名文学家老舍说他的画每一笔都像是用刀刻的。
这幅《琵琶行》可以说是傅抱石巅峰时期的作品,画中更钤「抱石得心之作」。作品构图缜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他开创了中国近现代人物古雅的崭新面貌。
傅抱石
中国的绘画史在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艺术取向。一种是固守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作画特点;另一种是跳出传统,以新颖的艺术表达手法追求新的艺术境界。
画家往往因为文化环境、社会需求、审美情趣等因素融入其中一股潮流。如果说有人能固守传统,发扬自身特点,又能跳出传统,将新颖的手法展现在画作上,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傅抱石。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他牢牢占据着画坛巨匠的位置,能达至如此高度,除了精湛的技艺,也少不了一生中的贵人扶持。
傅抱石
1904年,傅抱石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幼年时居住在南昌的一条穷街陋巷中,一家人以补伞为生。后来父亲因患肺痨早亡,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他们家隔壁有一家篆刻店和装裱店,傅抱石小时候经常跑到店里观摩老师傅们的手艺。耳濡目染下对书画和篆刻有了初步的认识。
篆刻老师傅偶尔也会拿一些不用的石料让傅抱石刻着玩。久而久之,他对篆刻竟也颇有心得,特别钟爱临摹清朝篆刻名家赵之谦的作品。
篆刻印章
十四岁的时候,在邻里乡亲的帮助下,傅抱石得以进入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旁听。1921年,成绩优异的他又以全校第一的名次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艺术绘画。
课余闲暇时候,傅抱石常常会练习篆刻的功夫。过人的天赋加上多年的勤奋练习,让傅抱石的篆刻技巧慢慢达至炉火纯青。当时他的临摹作品已与赵之谦的真迹并无二致。
校长是个爱才之人,偶然的机会见识到傅抱石的篆刻作品后,感到十分惊讶。在他的鼓励下,傅抱石以“抱石斋主人”的名义在学校里勤工俭学,为人刻章赚钱。自此,抱石斋主人的名号渐渐为世人熟知。
抱石斋珍藏印
从江西师范学校毕业后,傅抱石留校任教,讲授国画、篆刻、绘画理论。任教期间他对古人的国画作品产生了极大兴趣,特别是石涛、顾恺之等名家,深入研究其著作并临摹作品。
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完成第一本美术史专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如此年轻就写出美术著作,这在当时来说能做到的人也寥寥无几。所谓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就在他身上完美体现。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时作为政府艺术视察大员的徐悲鸿大师来到南昌视察,前往拜访的艺术家络绎不绝。傅抱石揣着自己写的《摹印学》在徐悲鸿下榻的酒店等了许久,或许是忙于应酬,徐悲鸿迟迟未出现。于是他闯入房间,将《摹印学》放在房间床头便走了。
傅抱石当晚一宿未眠,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个鲁莽的行为会改变他的一生。徐悲鸿回酒店看到《摹印学》后,惊叹于傅抱石对篆刻的见解,竟马上决定亲身到他家拜访。
傅抱石《摹印学》手稿
爱才的徐悲鸿见到傅抱石后,对他的著作表示钦佩不已,再看到他平时的一些画作,更是赞不绝口。当场建议他到日本留学深造。
徐悲鸿对傅抱石说:“法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你学的是东方文化,若要到法国学习,就要重头来过。但日本是把中国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的,所以我建议你到日本留学。
徐悲鸿
问题来了,出国留学可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就算是对已经脱离贫困生活的傅抱石来讲,也无法马上实现。
徐悲鸿了解傅抱石的困境,二话不说便说交给自己。他利用自己的画,为傅抱石筹集到了出国留学的资金。将他送到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留学,师从著名学者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兼学习工艺、雕刻、绘画。
揣着这来之不易的学费,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异常的勤奋用工。三年间就翻译了日本名家梅泽和轩的《王摩诘》和老师金原省吾的《唐宋之绘画》,编写了《中国绘画理论》。
1933年的时候,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因政治原因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两人惺惺相惜,亦师亦友。傅抱石在作画后往往都会去找郭沫若请教指点,郭沫若也经常为他的画题词,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郭沫若后来评论傅抱石:“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1962年末,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等在杭州观看傅抱石作画
1935年,傅抱石在东京举办了首个书画篆刻个展,展出作品170余件。早在二十七岁时,他就已经能在方寸之间,雕刻一部377句、2473个字的《离骚》。
郭沫若在这场个展中给予了很大帮助。为傅抱石的作品展题写展名、写序文、题诗题词不在话下,还亲自主持个展、接待日本名流。以至个展在日本引起轰动,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
篆刻展
同年,傅抱石学成回国。应徐悲鸿的邀请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教授中国美术史和国画概论。此时傅抱石的画作受画家石涛、顾恺之影响较多,还未建立独特风格,流传于世的作品也不多。
教学两年后,由于日寇入侵,抗战爆发。傅抱石一家被迫数次辗转迁徙。直到1939年8月,才重返已经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暂住重庆金刚坡,再次投入学术研究和绘画创作。
重庆金刚坡
1939年至1949年间避居重庆金刚坡的这段时期,是傅抱石创作最巅峰的时期。
金刚坡带给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他曾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所没有的”。
傅抱石从金刚坡的暴雨中得到灵感,1944年的作品《万杆烟雨》
长期对山水风景的体察令傅抱石的山水画已臻化境,他善用浓墨、渲染等方法把水、墨、彩融为一体,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加入日本画的技法。
受金刚坡常年雾气萦绕,微雨蒙蒙的气象启发,再结合中国山水的皴法,傅抱石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抱石皴”画法。
1944年作品《赤壁泛舟》
即以皮纸破笔绘山水,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这是打破以往先钩后皴、皴后擦、擦后染的传统步骤,散锋用笔、墨线交替、连皴带擦一步到位的新颖技法。
抱石皴灵活多变,随心所欲。它能够用于风格不同的的任何山川,而且不会重复,远看气势磅礴,近看耐人寻味。
拍卖出2亿元高价的《琵琶行》是1945年傅抱石在金刚坡所作画作,这个时期也是傅抱石作画的最成熟期,作品风格较之前的更为大胆、成熟。
《琵琶行》重点围绕在诗人、琵琶女、客人三人间,构图缜密仍饱含中国绘画传统;人物描写精致,神态各异;左上右下及人物的不同大小形成紧迫的空间感。精妙的笔法和色彩的运用将画中人物的思绪情感都烘托而出。
1954年《琵琶行》
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历时两个月的画作被世人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左傅抱石、右关山月
画上同时出现四季的景致,高山平原的不同地貌。远看是云海茫茫,旭日初升;近看却是高山苍松,长城大河。右上角的太阳散出光芒照耀着云层,层层缭绕。傅抱石的雄浑奔放与关山月的细致柔和融为一体,使这幅画成千古一绝。
“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第一次为绘画作品题的词,也是唯一一次。
《江山如此多娇》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陆续创造出佳作。1957年他率领中国美术代表团赴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访问,这是我国第一次派出的美术考察队,出版了2本相关画集,加强了于东欧两国的友好关系。
后来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傅抱石委任第一任院长。国画院的工作担子固然艰辛,但是他仍不忘自己追求变革创新的艺术想法,甚至组织了“江苏国画工作团”总共十三人进行旅行写生,行程23000公里,为的就是让中国艺术家们提升眼界,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创作。
傅抱石(左五)与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合影
他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理念,提倡追求新的表现。不止是那些在慢慢消逝的传统手工艺,笔墨也需随时代前进才能更有力地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