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如果没有自由,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他人苦难的不忍,而放弃本身优渥的生活,向着强权和暴力,发出自己的怒吼。
在《勇敢的心》中,华莱士为了自由义无反顾的向着英格兰压迫者发动了进攻。
▲电影《勇敢的心》
他的一生奋战,让我们明白什么叫自由。而我们也会因为他的博爱,他的勇敢,而感到无比的心潮澎湃,即使他是遥远的异国人。
而在我们自己的历史中,这样的英雄也不在少数。如夜里挑灯入梦的辛弃疾,背纹精忠报国的岳武穆,死守扬州不回头的史可法。这些无不代表了我们民族精神之所在。
但历史长河如此浩瀚,以至于我们常常遗忘某些同样也是作为民族自由之代表的英雄。
如那个身处险地,却凭借自身武略,打败吐蕃,使得河西十四州复归唐王朝的张议潮。他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记住。
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他的家族世代为沙州豪门首富。自小,张议潮就过着优渥的富庶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他愿意,便可以保一世的荣华。
可是,这种富足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显赫的家族地位,是向着吐蕃人卑躬屈膝换来的。
在野蛮的吐蕃人看来,张家这样的世族也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奴隶而已,没有半分地位可言。
吐蕃政权对于河西走廊,根本没有考虑去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他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好一点的狩猎场,同被占领的西域一样,有需要,就跑去抢钱抢粮抢女人,根本不给当地汉人豪强大户以脸面。
所以,张议潮虽然是大族贵公子,享尽荣华富贵,可也除此之外,没有多少幸福感在里面。
面对着吐蕃的欺诈和蹂躏,自幼耳濡目染的张议潮不禁想起了远在东方千里之外的大唐王朝,盛唐的光辉犹在眼前,照耀着正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张议潮。
出于这样的心情,张议潮立下大志,决心要驱逐吐蕃,带着河西十四州的百姓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中。
可立志虽好,但现实难行。自安史之乱后,盛唐已经成为过去,曾经的天可汗,如今已经是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变成了一具强壮的镂空干尸。
内部是此起彼伏的藩镇之乱,不断消耗着唐王朝的内力,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余波,造就了桀骜不驯的藩镇,它们动辄废立首领,互相攻伐,而且还时常同中央发生矛盾,兵戈相向,使得唐王朝只得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向东方。
但对于唐王朝而言,藩镇之乱只是肘掖之患,最为要命的是中央的宦官专权。大权在握的宦官们,掌控着帝国的大权,皇帝们更多是它们的傀儡。
因此中央不齐,地方不靖,唐王朝自身难保。对于远在河西的唐朝余孤们,即使有心,却也无力。
这样的情况使得张议潮原本的打算落空,无法得到唐王朝的帮助,意味着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力量,从吐蕃的魔爪中挣脱出来。
换做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也就放弃了,或者成了盲目的冲动主义者,匆匆发动几次起义,然后无奈的走向失败。
可张议潮没有放弃,他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家产招募义军,收纳反抗吐蕃起义后被镇压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而历史证明张议潮是正确的,他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
在吐蕃强盛了一个多世纪后,内部的矛盾愈加的突出,不断地内耗,削弱了吐蕃的力量。而发生的天灾,则成为压死吐蕃的最后一根稻草。
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吐蕃遭遇严重灾荒。史书记载:“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而正好,吐蕃内部尚婢婢和论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
大中(公元847年—859年)初年,唐王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为了缓解粮食不足,吐蕃将军论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引起了河西百姓对于吐蕃人的极大愤慨。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领义兵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了瓜州、沙州等地。
同时派遣使者高进达,进表长安,表示愿意归复,但唐王朝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在之后数年,趁着吐蕃内乱,张议潮陆续收复了其余十二州,使得河西走廊尽归一处。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兄张议谭携带河西复地的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遂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由此,河西十四州在失陷近百年之后,重新回到了唐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也成为晚唐颓废的景象下少有的一丝亮色。
时人曾这样评价张议潮:“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而张议潮本人也在公元867年前往长安,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了这座承载了大唐荣耀的圣城,这年张议潮已经68岁,年近古稀,而张议潮也再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
他将河西军务交给了自己的侄子张淮深,自身不再管理。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可惜张议潮的传奇并没有改变大唐帝国正在走向毁灭深渊的事实。张议潮死后不到三年,王仙芝、黄巢掀起晚唐农民起义的大高潮,葬送了唐王朝最后一丝元气。
907年,张议潮死后35年,朱温篡唐,大唐这部肥皂剧,迎来了最终的大结局。
而河西十四州在张议潮死后的不到五十年,分崩离析,最终为党项西夏所征服。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对于张议潮功绩的崇敬,因为,正如流星落下之时,我们只需要注意到它在那一瞬间绽放的美,至于它的灰烬如何,完全没有必要去关注。
张议潮身处于河西孤悬苦恶之地,以一己之力,卧薪藏胆,最终带领人民回归旧国。
这一点,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属于绝笔,即使是在世界古代史中,也实属罕见。
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之精神,民族解放之意义,以及人类对于自由与文明的追求向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
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那诸天繁星,璀璨夺目,又或当我们求索内心,看那高岸幽谷,遍地幽兰之时,总会想起某些史中奇人。
他们是星空繁星,也是胸中沟壑,为世人所仰慕,敬重。
而张议潮不正恰恰是这样的人吗?我们追思慕远,学习先贤之时,也不能忘了,我们民族还有张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