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哲林处在风口浪尖上。CBA开赛以来,福建未尝一胜,最近更连遭惨败,而且打出了对北京首钢第四节4分这种名场面的比赛。王哲林作为国内最好的中锋之一,不光是数据下滑,在场上的精神、斗志、投入程度明显不佳,很多时候看上去游离于比赛之外,因而备受指责。就连长期趴在北京,来自宝岛台湾的篮球评论员——北京首钢大前锋朱彦西的表哥朱彦硕,都说出“不想再提王哲林”这种话来了。
等等,朱彦硕是朱彦西的表哥吗?那当然了。既然北控领队杨晨可以是杨毅的表弟,那为什么朱彦硕不可以是朱彦西的表哥?他们的亲戚关系是从国共合作那年确立的。一眨眼,朱老师来北京也十多年了,前些年经常输给我龙虾。后来也有些日子没见了。其实我挺想跟朱老师说说,王哲林这样的情况,他职业生涯的困境,在中国篮球,中国体育领域里并不新鲜。
不是我自夸,作为上赛季八强球队,这一季开局福建和王哲林打得不好,老杨早有预料。原因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福建没后卫。上赛季能挺进八强,12进8力擒广厦,核心后卫劳森对福建太重要了。从个人能力来看,劳森可称上赛季CBA最出色的核心后卫,毕竟曾经是一支NBA季后赛球队的核心主控,巅峰时期场均接近10次助攻。劳森能力实在太强,有了劳森,他和王哲林的挡拆如入无人之境,再加上锋线投手陈林坚呼应,福建的进攻水平相当高。
这就是为什么休赛期一开始,劳森开了高价,福建犹豫再三,还是对他使用了优先权,因为他真的很重要。结果劳森自己犯傻,被CBA驱逐。由于疫情关系,新签的外援又暂时不能到位,福建陷入了空有中锋和投手,没有核心后卫串联的窘境。后卫由年轻的徐铭智担纲,再下来就是人称“汤神”的汤杰和李江淮等。
没有后卫喂球,王哲林孤立无援,打得非常痛苦。坦白说,福建的比赛我看的不多。就我看的他们对广东那场,王哲林不得不多次自己从接近中线的位置运球推进。而且他只要背身接球,一运球对方就夹击。这都是没有核心后卫带动的典型体现。其实不光是王哲林,没有劳森,数据明显下滑的还有陈林坚,得分从19.4落到15.2,三分命中数从上赛季场均3个掉到1.8个。进攻组织不起来,作为球队核心,寸步难行,王哲林的沮丧可以想见。
当然了,你说作为球队的招牌和灵魂,在全队陷入困境的时候,王哲林是不是可以打的更强硬一些,在精神上起到更多领袖作用,这可以探讨。这既有关于个人性格,也有关于球队环境。
前面说的,是球队本赛季的短期环境,王哲林越打越难受。还有长期环境。福建的长期环境是什么?第一,他们历来是CBA防守最差的球队之一。你看福建队的比赛,其实他们的人员不是完全不能防,但就是完全不防,运动员从来没有防守意识和防守习惯。福建过去打得好的时候,也是纯靠进攻取胜。这决定了他们的进攻水平一旦下降,就无力支撑。一支不防守的球队,从长期建设来看,一定是偏软的,相持球能力差,韧性和纪律性不足。这种整体的文化和习惯,很难靠个人来改变。
第二,以福建的打球风格和整体实力、球队定位,在很长的时期内就是打进前八就是球队上限。王哲林拿MVP的赛季,球队也就是打到前八。再想往上走一步,实力差得太远。王哲林从多年前一露头,就是备受关注的新星。多年来也在成长,但总觉得距离人们的期待尚有差距,和整体环境关系不小。有道是,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没有上升空间,人的斗志就容易在坐守中消磨。这个赛季王哲林呈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精神疲惫带来的懈怠。我使劲也没什么用,那就别使劲了。
有人说,王哲林无论如何还是应该更努力一点。的确如此。这件事我这么看:一是个人天性不可强求;二是个人思维还是会受整体环境影响。无论王哲林的天性如何,他的沮丧,那种极致的沮丧,我是可以理解的。当初王哲林一出来,都拿他比大姚,说他是小号姚明。大姚当年那努力程度,那种斗志,没的说吧,努力起来自己都害怕。
但当大姚到了要突破瓶颈,但中国男篮的整体实力在世界舞台上匹配不上的时候,没有后卫给大姚传球,大姚干着急接不着球的时候,他也沮丧的要命。沮丧到了极点,大姚就在雅典奥运会上摔了毛巾,怒吼“我们只是换了张皮,我们的芯没有换”这种话。大姚那种性格,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王的性格,可能是我干脆就沉默。不管是大姚还是大王,都是沮丧所致,起因都是个人在环境中的无力感。
说到这儿,肯定要涉及到另一个话题:王哲林该不该离开福建?这是一道无解的题。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说,如果王哲林能去一支强队,肯定对他有帮助。但中国篮球,整个中国体育,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只从运动员的职业发展考虑。王哲林的父母,是老福建男女篮运动员,和大姚的父母之于上海篮球一样。所以大王从小就进入福建的培养体系,按现在的CBA规定,大王要为福建一线队效力满12个赛季(现在第9个赛季)或者到年满34岁后,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身。
作为外人,我们并不清楚大王的个人意愿,或者他持有浔兴股权的内情。但现有体制也是为了鼓励各队抓好青少年梯队建设,保护球队和体制利益,也有它的合理性。于是,王哲林的欲望,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只好在合理性里浸泡下去。
因此这件事归根到底,仍然是中国体育的特征。当初计划经济体制和体工队时代,运动员都是省市体工队从小培养出来的尖子,他们从小就属于体制,因此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控。在现在的NBA,人们都慨叹想看一人一城。在早期的CBA,每个队的核心都一定是一人一城,哪儿也别想去。
CBA从1995年开始搞所谓的职业化,历经25年。中国包括足球篮球在内的市场化项目,和社会一样,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军队体制球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企球队、隶属体委和体院的球队数量减少,私有化球队数量在增加。但中国体育远不像美国和欧洲体育,可以把青少年体育交给学校,中国的学校体育仍然近似荒漠,而且和职业体育严重脱轨。这逼迫职业俱乐部必须自己培养新血。
既然是俱乐部做了投入,就势必要求回报,天经地义。成年队运动员就无法像真正的职业联赛一样,个人走向完全合同化。这两年CBA各队之间,交易明显增多,这是好的趋势,但涉及到核心运动员的还几乎没有。就是这个原因,当个人发展要求和整体环境不匹配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性格,最大的感触都是无力。北有赵继伟,南有王哲林。
这里面很难说有对错。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大家都有理由。大家都不容易。大家都很合理。唯有无奈而已。过往30年,有一次著名的从体制里的“逃脱”,是15岁的王治郅——他的父母,也是老北京男女篮的运动员;他们的家,就住在老北京体味和各支运动队所在的先农坛大院内。在一个蒙蒙亮的清晨,少年王治郅背着行囊,悄悄来到先农坛大门口,那儿有一辆汽车悄悄等待他,把他拉往红山口。从那时起,他成为了八一队的一员。但当八一队把他培养和塑造成全中国,甚至亚洲最好的中锋,他想要西进NBA追寻下一段梦想时,他同样遇到了羁绊。
当19岁的王治郅第一次入选国家队,他在那里遇到了相貌英俊,球风潇洒,一人在山东包打天下的巩晓彬。巩晓彬人称逍遥王,在4号位上无人能敌,曾几次率领山东打进联赛四强。他曾想转会上海,但终其职业生涯,坐守山东。大郅问天赋盖世,每天晃晃荡荡,不怎么使劲也是国家队主力的大彬:彬哥,你咋不(好好)练呢?大彬撇了一眼国家队的新兵蛋子,笑道:练了你能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