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京东文学盛典之夜 读屏时代也要回归书籍

1、"中国人不爱读书!"
几年前,一段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论断,在网上疯传: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我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据说这段话,出自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

很多人当时被气得,上豆瓣狂给它打差评。然而,书单君最近翻看了这本书后却发现:作者压根儿没讲过这段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讹传了10年的谣言。为什么一段来路不明的话,会引爆网络,流行至今呢?根据我做书单5年多以来的感受,这是因为:读书在这个时代,好像真的成了一件少见且落伍的事。作为一个推荐书的公号,我们标题经常要放个明星压阵,才能勉强保证阅读。书店更惨淡。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超99%的书店没有盈利,很多书店甚至纷纷停业,其中就包括从1999年就开始营业的诚品敦南店。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坐地铁的人,应该也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低头看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短视频。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读书呢?

在一个读屏时代,读书真的还有必要吗?当我们厌倦了碎片化的阅读,要怎么做才能回归书籍?在一场文学专题的直播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2、那些还在看书的"呆子",看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很少看直播的人,前段时间,我破天荒蹲了好几场直播。因为嘉宾阵容,实在难得一见:莫言、格非、阿来、苏童、麦家、徐则臣、马伯庸、紫金陈、史航、鞠萍、周涛、韩松……几乎是国内顶级的规格。

当越来越多人迷上那块不足十英寸的手机屏幕时,这些人的存在,就像在告诉我们:总有些人,依然痴迷于读书。写出过《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等书的作家麦家,就是其中的“怪人”之一。今年56岁的他,关掉了微博、微信,删除了新闻APP,为的是与外界一切碎片化的信息隔绝:我必须要深阅读。因为浅阅读只能用来打发时间,内心不会有任何成长,只有深阅读才能"养心"。
就像梭罗远离城市隐居于瓦尔登湖畔,麦家也在用他的方式,与这个读屏时代保持着一种疏离。这在国外,被称为“信息节食”。

麦家坚信,在人畜兴旺的和平时代里,深阅读的意义可能的确没那么大。但一旦遇到了人生重大考验,或者世界发生大变化,深阅读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因为有深阅读,有大量的思考,心理就有一定的见识,有一定的毅力和坚持,这种东西在变化当中,甚至在灾难当中会体现出价值。
我想起年初疫情爆发,灾害面前,有两种人:一种人还没被感染,就已经惊恐万分,他们纷纷上街,疯抢双黄连;而还有一种人呢?被感染后,躺在方舱医院里,手里依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专注且从容。
麦家所谓“深阅读”的力量,大概就是如此了。

这种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国际上有一个调查:你认为人在几岁前,可以形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大家公认的看法是:13-20岁左右。莫言不同意。他在直播上说了一句话,对我冲击很大。他说,“读书要趁早。20来岁,基本上就是出了窑的砖,定型了。”莫言认为,小孩子最好七八岁,甚至五六岁就开始读书:每天早上背一段古文,再背一段英文,最好再记住新华字典。多记住一些东西,多获得一些古文的语感,接下来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父亲,马伯庸就是为了儿子,来参加的这场活动。他儿子今年7岁了,正是开始阅读的年龄。通过这次机会,他想多接触一些以前不了解的儿童文学。马伯庸说,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都不一样,孩子喜欢什么就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不会多看一眼。出生在读屏时代,现在很多小孩比起书,更喜欢捧着iPad,经常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怎么让他们多看书呢?马伯庸的观点是:孩子愿不愿意阅读,关键在于家长。

家长要是在家里老捧着个手机,孩子肯定也不喜欢读书,因为凭什么呀?他会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机,自己却要看一些都是文字的东西?但是,如果家长回家后捧起书看,孩子一定有样学样,学习家长开始看书。

在浮躁的社会里,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马伯庸觉得这很考验家长。

他还推荐了几本比较适合孩子读的书,比如寓言故事《绿野红纱》;以合欢街街道作为背景,讲述少年成长经历的《合欢街》;还有融合了北京风土人情的童话《花猫三丫上房了》等。

史航是"文学IP"场的推荐嘉宾。什么叫文学IP呢?就是很多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近年来,像《隐秘的角落》、《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等,都改编得很成功,甚至刷爆全网。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疑惑,我看过了这些影视作品,还有必要再看文学原著吗?史航的回答是:任何一个作品都是一条河,流到你脚边的时候可能是中游,可能是下游,但你无法想象没有上游。他把被改编的作品,比做河流。"上游",指的就是文学原著。他说要不要看原著,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看:有的人只要在下游用水洗洗脸就够了,也有人会好奇河流是怎么流到这儿的。

就像很多宅男只要在家看看综艺里的女孩就行,他不用出门结识真正的女孩,也能过一辈子。这是宅男的权利。但如果你放弃宅出门,可能会有好事发生。你也许会遇到一个真正的姑娘,甚至你还会传宗接代。

这个回答是不是很妙?在书单君看来,不止是影视作品,读书这回事儿,其实都一样。每个人都有浅阅读的权利——你大可以选择享受于十英寸的手机屏幕——但如果你想,你依然可以拥抱纸质阅读,随时随地。化用一句话: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是一个通过直播来推广阅读的活动。直播和阅读,听起来像是完全相反的两派人会做的事。

参与了科幻文学专场直播的浙江大学教授、科学作家王立铭,就直接坦率地表示,自己非常讨厌直播卖货。但事情的另一面是,他又觉得直播用在推荐书的场合特别合适,甚至还可以更科幻、更有想象力一些,大家戴上头盔,在虚拟世界里面对面交流。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是把剑,关键还是看人怎么用。

看完这几场直播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幸福的是,我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能听到国内最顶尖的一群作者分享他们对阅读、对写作的真知灼见;更幸福的是,我仿佛看到了“文学”这团火在重新燃烧,这些作者们同时也是最爱读书的“书呆子”,他们的分享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把阅读想象成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要下很大的决心、失去很多快乐、要非常自律……我想这是对阅读、对文学最大的误解。

我从这群“书呆子”身上,看到的只有阅读的快乐:作家阿来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但文学让他得到了一种精神抚慰,从彻底的悲观主义变成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不会老想着跳楼,而仍对这个世界褒有善意和希望;

小说家徐则臣的理由更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可以过别人的生活,但无法实现,读书就能突破这个局限。
有句话说,不读书的人只能活1次,读书可以经历1000种人生,这样丰富的体验怎么会不快乐呢?王立铭则是在阅读科幻文学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一种灵魂飞升的体验。
日常生活常常令人感到疲乏,科幻小说正是提供了一个特别难得的窗口,把我们带向完全不同的世界,完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莫言的快乐可能有点“腹黑”,但也十分真实:我们生活的困境或许没办法从文学中获得答案,但是通过读他们、看他们,你会发现这帮人看上去很光鲜、很体面,但原来比我们还痛苦,我们就会很高兴。

我想起泰戈尔说的那句话:“文学用快乐的游戏的方法把人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压迫中解放出来,在快乐的游戏中享受自己的生命。”我想,这也是这场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这群作者和爱书人身上,洋溢着阅读的快乐,这股快乐能通过屏幕传递给无数个观众,让我们也重新爱上阅读、爱上文学。

3、世界上最划算的奢侈品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活动,说到底还是为了卖书吧。就像我们每天推荐书,后台总有读者留言:“你说了半天,不就是为了卖书吗?”我无法理解这样的敌意。试想一下,一本书才多少钱?作家唐诺说过,“书是世上最划算的东西。我不懂别人为什么不买书。几十块钱,就能得到一个思考者一生中最精华的东西。”

所以这次,我要跟大家推荐这场与文学有关的活动,甚至是大张旗鼓地推荐。我看的这几场直播,是由新华网、中国艺术报社、京东图书、北京卫视联合主办的2020京东文学盛典。这场文学盛典的主题我很喜欢:以热爱,领阅不凡世界。

目前已经举办了5场直播活动,包括国内、国际、儿童、科幻、文学IP五个类别,每场都邀请了该领域知名的嘉宾。嘉宾们每个人都推荐了他们喜欢的、对他们影响很大的4-5本书,也就读者和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包括“如果回到20岁你会给自己什么阅读建议?”、“读屏时代如何处理浅阅读与深阅读?”等等。就像一场文学的盛会,让所有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人同聚一堂,互相碰撞智慧、分享快乐。

之前没听说的读者,不要紧,10月31日,他们还会有一场“2020京东文学盛典之夜”的活动,黄金时段21:40在北京卫视和京东直播同时播出。到时候,莫言、格非、梅子涵、史航、紫金陈等人会揭晓京东文学盛典年度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