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惊悚片《德黑兰》 史上最另类的特工剧让你服气

英美两国主导的特工题材影视剧,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便是《007》中詹姆斯·邦德在和香艳女郎调情之余,顺便拯救世界;

或者是《碟中谍》中的伊森·亨特“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的超级英雄本领。

所以当剧迷们看过以色列剧集《德黑兰》时,总忍不住怀疑自己看的是一部假·特工剧。

但从该剧在豆瓣拿到的8.1分来看,特工剧或许并不一定要炫酷动作或国际化场面。

逼近真实特工生活的设定,以及背后复杂的历史关系,同样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01想要搞懂《德黑兰》的故事,得先了解以色列和伊朗两国之间紧张的历史关系。在1979年伊朗“大变天”之前,以色列和伊朗两国关系非常要好,前者因为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交恶,时刻面临战争威胁;后者虽然属于伊斯兰教国家,但却由什叶派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伊斯兰教国家则以逊尼派为主流。

简而言之,对于中东的穆斯林国家来说,以色列是“公敌”,伊朗是“家敌”,两者在中东的日子都不好过,同病相怜的境况之外,加上都有美国撑腰,所以尚能和平共处。可1979年伊朗政变后,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以霍梅尼为代表的新政权和美国势不两立,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代理人”的以色列,自然成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所以,在《德黑兰》一开始,两名以色列乘客被告知将要在德黑兰换机后惊慌失措,宁死不愿下飞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这两人并非本剧主角,而是引起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其中一名女乘客在被审讯前,认出了一位服兵役时见到的以色列女军官,并叫嚷起来,从而引起了伊朗情报人员的注意。

而这个女军官就是本片的主角塔玛,她是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派遣,前往德黑兰执行任务的特工。塔玛需要在德黑兰机场的厕所中,与一名在伊朗国家电力公司上班的女职员吉拉互换身份。
原计划是她先黑入电力公司的网络,导致电力瘫痪,随后由摩萨德派出轰炸机,摧毁伊朗的原子能设施。

但塔玛在机场厕所被人认出,露出马脚后,又在黑入电力网络时被公司主管性骚扰,将其误杀,致使整个任务失败。所以,在第二集开始不久,我们便会发现特工任务已经结束,剩下的便是塔玛如何逃离德黑兰,回到祖国以色列的故事。

这其中,有摩萨德指挥总部,有以色列在德黑兰部署的特工网点,有伊朗的情报人员,不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宗教、政治因素影响下的人性判断,以上种种令塔玛的这段潜逃归途注定不会轻松。
02而《德黑兰》不同于以往英美特工片的地方之一,便是借塔玛的潜逃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伊朗社会的人生百态,以及截然对立的民间思潮。在第一集塔玛乘坐出租车的过程中,我们便感受到伊朗社会的“民怨”和“民惧”。出租车师傅仅仅一句话,就将塔玛的任务、伊朗政府的决策和伊朗平民的处境三者联系起来:货币一天内贬值四分之一,谁需要核炸弹?虽然我每个月挣的钱多了,但还没上个月的值钱。

核弹虽然给伊朗的国家层面带来安全保障,却让国民生活质量大受影响。这是“民怨”。之后,通过车窗,塔玛看到吊车上吊着一个人,一个因为盗用石油基金被处以公开绞刑的银行经理。

公开绞刑处死平民,这种原始的刑罚方式背后,暗藏着“杀鸡儆猴”的意味。这是“民惧”。在这一小段“蜻蜓点水”般的社会速写之后,紧接着,便揭开了和塔玛互换身份的吉拉,为何急吼吼地想要离开伊朗,再也不归国的原因。当塔玛在电力公司黑入网络,被上司性侵时,我们才知道吉拉曾长期遭受这一痛苦。然而从她丈夫的言行来看,他对此毫无抵抗之力,他最大的愿望,反倒是希望妻子离开自己,从此摆脱梦魇。

当平民遭遇位居高位的权势者,即使是妻子遭受性侵,也只能龟速起来戴上绿帽,可见这股自上而下的高压有多么沉重。中年人或许只能忍耐当权者的肆无忌惮,但年轻的大学生,不会心甘情愿地被宗教高压统治。
在塔玛跟随黑客大学生来到大街上游行时,她看到一大批学生反对校园内的宗教禁锢,以及女性着装上的限制。

可令人惊讶的是,同样是大学生,亦不乏奉行宗教要求,带着黑色头巾裹住脸庞的保守派。于是,象征着伊朗社会矛盾激化的一幕出现了:激进派女孩扯掉头巾,抛到空中,而保守派男生看到这一幕后,冲上去拳脚相加,两派混战。

《德黑兰》中反映的这些尖锐现象,或许有以色列人想象的成分,但现实中的伊朗社会绝不会比剧中这些更加温和。相反,血腥和残酷的真实事件一直都在发生。比如就在去年,伊朗一名女孩只因为去足球场看了一场球赛,便被警察逮捕,事后被判处六个月监禁。而女孩在释放之后,便在法院外往身上浇满汽油,自焚而死,以此反抗。
再比如在伊朗,同性恋会被处以死刑。所以,一旦某人公开出柜,等待他/她的不是接受变性手术避免死刑,就是像剧中塔玛看到的那一幕,被公开绞刑。

这些血淋淋的事件,虽然没有在《德黑兰》一剧中出现,但借由塔玛这个以色列外来者的眼睛,足以为我们窥视到呐喊与愤怒,无言与辛酸。她让我们知道,这里不止有民怨和民惧,更有民苦和民愤。03不过,《德黑兰》如果只是一味地展示伊朗社会的负面,那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政治攻伐而已。正如之前所说的,它企图用一种写实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特工的真实处境。比如女主角塔玛,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刀枪不入的特工,摩萨德之所以选择让她前往德黑兰,不在于她的优秀,而是她“符合要求”而已。

所谓的“要求”,其实是吉拉的外貌,加上执行任务时需要的黑客技术,所以塔玛充其量是个技术型特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网友会吐槽塔玛的人设,认为她很业余。

除了塔玛的人设,执行任务时的突发情况,也在第一、二集中不断出现。被同在一个部队的女生认出,误杀上司,以及警察的突袭,这一切都让整个任务显得异常艰难。但恰是这份艰难,才令以往那些无敌的特工幻影变得清晰,变得“笨拙”。另一方面,本剧同样在人性上找寻真实的维度,尤其体现在妮芙·苏丹饰演的塔玛,和肖恩·托布饰演的伊朗情报主管法拉兹身上。

当塔玛寻求姨妈庇护时,她虽然知道自己可能会带来灾祸,但是面对警察和情报部门的双重追踪,她只能隐瞒自己的特工身份,藏匿于姨妈家中。妮芙·苏丹用一种茫然失措,且无路可走的急切,表现出特工这一角色中极为罕见的神态。因为特工大多是拯救别人,甚至是世界,而塔玛在本剧中则是一个需要被他人拯救的特工。

而在第四集最后,当塔玛处在安全脱身和涉险继续时,她又因为电台中政客那番充满威胁性的演讲,调转车头。特工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危难间做出抉择的勇气,被妮芙·苏丹那若有所思的眼神无言传达。与其相对应的,是肖恩·托布饰演的法拉兹,一个有着极强情报嗅觉能力的鹰犬式硬汉,为了国家利益,甚至没有陪妻子前往欧洲动手术。

肖恩·托布这位老戏骨,用清癯面庞和锐利眼神,不断加强这个角色的狠硬。但面对妻子时的愧疚和温柔,又让我们忍不住猜测他背后的故事。
尤其在第四集最后,法拉兹的妻子被摩萨德特工接走后,法拉兹将面临更加撕裂的困境:是选择挚爱的妻子,还是忠于无上的国家?毫无疑问,不管是令特工变得“笨拙”,还是赋予其人性困境,终究是在为特工祛魅。

《德黑兰》让我们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中,看尽以色列和伊朗两国间的宿怨,而特工便是这一宿怨最直接的诅咒对象,他们担负着破坏对方的重任。无论是塔玛,还是法拉兹,任凭一方胜利,终有一方哭泣。这种大国交战背后的巨殇,正是这部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