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利维坦按:在1229年的《魔鬼圣经》(Codex Gigas)巨型书中,用整页篇幅绘制有一幅独特而著名的魔鬼撒旦画像。而在包括此页在内的附近数页上,文字和纸张都比全书的其他部分更加严重地黑化了。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魔鬼圣经》中的撒旦形象

专家认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幅魔鬼画像经常被翻看,而使此页更加经常性的暴露在阳光下,使羊皮纸张吸收了更多紫外线而黑化了。当然,神秘主义者并不会这么看。传说此书的抄写人是一个僧侣,因为触犯了修道院的律条将要受酷刑处死。为了逃避严酷的刑罚,他宣誓在一夜之间制作一部包含所有人类知识的书籍以永久彰示修道院的荣光。午夜将近时,他明白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于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在魔鬼的帮助下他抄写完成了全书,并将魔鬼的画像加入了书中以显示撒旦的力量。魔鬼在书中的能量侵蚀着书的拥有者和书本身,使得书的主人遭遇厄运,也使得魔鬼画像附近的书页如同被火烤般黑化了。

追溯人类宗教的历史,早期的魔鬼形象远非如《魔鬼圣经》中那般凶恶,而本文将试图还原那一段往事。


魔鬼最有名的形象可能来自于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67年写成的杰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这部史诗讲述了两个故事:一是人类的堕落,二是一名天使的堕落。路西法(Lucifer)一度是众天使中最美丽的,他背叛了上帝,化身成为魔鬼,人类的大敌,他:

“倒栽葱,全身火焰,从净火天上

摔下去,这个敢于向全能权利者

挑战的神魔迅速坠下,一直落到

无底的地狱深渊,被禁锢在

金刚不坏的镣铐和永不熄灭的刑火中”

——《失乐园》,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受弥尔顿《失乐园》的启发,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1808年创作了以撒旦撺掇堕天使反抗上帝为主题的版画。图源:V&A博物馆,伦敦

塑造角色的时候,弥尔顿借用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逐步成型的魔鬼概念:上帝和人类的敌人,女巫的主宰,罪孽的诱发者。在基督教国家的集体意识中,魔鬼的形象就是如此,基本没有改变,但它的本源却相当复杂,可以追溯到许多源头,不止《圣经》。

基督教的《圣经》中只有几段关于魔鬼的描述,并没有讲清魔鬼的长相。在《创世纪》中,那条引诱夏娃的毒蛇和撒旦有紧密的联系,但神学家们认为,《创世纪》一章的写作时间要早于魔鬼这一概念的出现。《以赛亚书》和《以西结书》中有段落隐约提到过路西法的堕落。《旧约》中的撒旦并非上帝的敌人,正如他在《约伯记》中的所作所为显示的那样,他更像是个具体的反面角色。

蓝色的魔鬼?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BRIDGEMAN/ACI

这幅马赛克镶嵌画位于意大利拉文纳省的新圣亚坡理纳圣殿(Basilica of Sant’Apollinare Nuovo)内,它可能体现了基督教最早关于魔鬼的想象。这幅6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展示了身着泰尔紫的耶稣基督,在最后的审判中端坐着。他在把获得救赎者的灵魂(由绵羊象征)和受诅咒者的灵魂(由山羊象征)分拣开来。

在绵羊身后站着一位红色的天使,而在受诅咒者的身后,是一位蓝色的天使。两位天使脑后的光环原本是权力的象征,并不意味着圣洁。蓝色的天使可能就是路西法,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撒旦的堕天使。和后来的形象不同,这里的路西法美丽、光芒四射,而非长着角和蹄子的红色怪物。在6世纪时,红色还是天国的象征,而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它只能让人联想到地域的烈焰和魔鬼。

在《新约》中,撒旦变成了邪恶的力量。他劝诱耶稣放弃自己的任务:“你如果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給你”(《马太福音》4:9)。他还被描述为灵魂的猎手:《彼得前书》告诫道:“你们要谨慎,要警醒。你们的仇敌魔鬼就像咆哮的狮子走来走去,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到了《启示录》中,撒旦已经成为了灭世的猛兽,意志坚决地要颠覆上帝和天堂。

在《武加大译本》中,《新约》与《旧约》中的两个魔鬼第一次被联系了起来。这部4世纪的拉丁文译本由希伯来语《圣经》翻译而来。《以赛亚》14中提到了一位名为路西法的古代国王,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披光者”,他是从天堂掉落人间的。与《以赛亚》中内容相呼应的是,耶稣在《路加福音》10:8中说:“我看见撒旦像闪电一样从天上坠落。”在5世纪,中世纪的早期,著书人们开始使用《武加大译本》中《以赛亚》中路西法的名字来称呼《启示录》中堕天使的领导者。他和同党们被抛进了深渊。

以魔鬼为主题的作品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BPK / RMN-GRAND PALAIS

早期的基督教作者,例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认为魔鬼是一名堕天使。他的恶在于反对上帝,但魔鬼本身依然保留着天使的成分,并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当魔鬼为自己选择身体时,他通常会尽量选择一副和邪恶无关的面貌——例如美丽的女子,或者圣人的形象——以更好地欺骗他的受害者。但是,许多中世纪的画家为了直接明了地表现画的主题,把魔鬼的形象塑造得能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上面这幅《魔鬼向圣奥古斯丁展示“恶之书”》(The Devil Presenting St. Augustine With the Book of Vices)就是如此。这幅板绘由米歇尔·培切(Micheal Pacher)作于15世纪末期。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SCALA,FLORENCE

中世纪艺术品中的魔鬼形象往往异想天开,因罪孽扭曲成恐怖的形状。他的身体像野兽,通常有尾巴、长耳朵、利爪和蹄子。这个形象可能源于古时的潘神(Pan)或者好色的萨提尔(satyr)。恶魔一般也有翅膀。在中世纪早期,他们身披羽毛,和天使一样,但到了12世纪,他们的皮肤变的像兽皮,和蝙蝠一样。在这个罗曼式柱头雕刻中,我们看到两个恶魔在拖拽着吊死者的绳索。死人是犹大(Judas),曾经背叛耶稣的门徒。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AKG

在很久以前,把灵魂卖给魔鬼这桩事就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10世纪,甘德斯海姆的赫罗斯维塔(Hrotsvitha of Gandersheim)创作了主教西奥菲勒斯(Theophilus)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后6世纪,西奥菲勒斯在他的大主教前名誉扫地。在一个犹太魔法师的帮助下,失宠的主教用自己的血签署了契约,同意以自己的灵魂换取权力。但是他很快后悔起来,向圣母玛利亚祈祷求助,最终成功地化解了与魔鬼的契约。祈祷书《马斯特里赫特的时辰书》(Maastricht Hours)中绘制了西奥菲勒斯与魔鬼契约的故事(上图)。这本14世纪的绘本创作于当今比利时的列日,现在于伦敦的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展出。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AKG

13世纪,法国诗人拉特贝夫(Rutebeuf)的戏剧《西奥菲勒斯的奇迹》(Le Miracle de Théophile)让这个故事更加广为流传。与16世纪的真实人物,生活在德国北部的炼金术士浮士德(Faust)相结合后,这个故事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在1592年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台本中,浮士德和魔鬼用自己的血签订了契约,让他可以在以后的24年中使用魔鬼的法力。时间一到,那股力量就抛弃了他,浮士德被拖入了地狱。上图是这部戏剧在1620年版本中的标题页。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SCALA,FLORENCE

腓理徒(Philetus,左一)的身体被魔鬼的法术定住,无法动弹,雅各(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有驱邪作用的衣物将他解救。这个中世纪故事也出现在了法国沙特尔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Chartres)12世纪的彩窗上(上图)。

到了15世纪中期,魔鬼带来的恐怖深入人心,牧师也不例外,有些圣职人员因此受到触动,开始编写驱魔指南。1450年前后出版的《埃吉迪乌斯之书》(Livre d'Egidius)就是其中之一。驱魔人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敌人,以更好地准备与恶魔对抗。如果某人被灵体附身,驱魔人必须先判断出灵体的来路:地狱(受诅咒者的国度)还是炼狱(善良但有瑕疵的灵魂在进入天堂前暂时逗留的过渡空间)。在和恶魔对话之前,指南警告驱魔人要“带着悔罪之心”狂热地祈祷。接着,驱魔人要询问恶魔的名字,开始审问。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DEA

法国勃艮第的圣蒂博尔大教堂(Church of St. Thibault)的14世纪祭坛雕塑中,圣希尔博德(St. Theobald)正在给一个被附体的男人驱魔。驱魔指南《埃吉迪乌斯之书》中的建议是,如果灵体来自炼狱,驱魔人就应该问他们在炼狱中待了多久,为什么要来人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他们还要问灵体,如果他们是好的灵体,依然期盼上帝的仁慈,他们为什么还要做出这种伤人的事?如果灵体来自地狱,问的问题就不一样了。问题包括他们罪行和所受惩罚的细节,以及到底是地狱中的折磨更可怕,还是无法体会到上帝的恩典更糟糕。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图源:ERICH LESSING

这幅12世纪末由凡尔登的尼古拉(Nicholas of Verdun)绘制的祭坛画,藏于比利时的图尔奈圣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ournai)。画中表现了罪人坠入地狱的场景。中世纪对地狱的描绘扎根于基督教的核心思想:耶稣基督将再临人世,人类将接受最终的审判。当时许多绘画都描绘了审判日的场景:善人受福进入天堂,罪人受惩罚坠入地狱。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插图来自《上帝之城》15世纪的手抄本,描绘了异教徒作家阿普列尤斯(Apuleius)观看恶魔的情景。图源:PRISMA

在今日,圣奥古斯丁(公元 354-430)被认为是继圣保罗之后最重要的基督教作家之一。他对待恶魔的态度相当认真,不仅针对恶魔写过一部短小的著作,在他的专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一书中,也有许多有关恶魔的篇目。

在他关于恶魔的专著《恶魔的占卜》(De divinatione deamonum)中,奥古斯丁称,恶魔能够看到未来。他们有翼的身体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飞快的移动能力”,使得他们能早在许多事发生之前预知到它们的后果。但是,由于凡人洞见能力的迟钝,人类只能望而却步。不仅如此,由于恶魔极长的寿命,它们也比人类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恶魔不仅能预知未来,还能行奇迹之事。因为这些本领都在人类的能力之外,有些人就认为供奉恶魔、崇拜恶魔是合理的。

旧神与新神

魔鬼的形象在中世纪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意大利拉文纳新圣亚坡理纳圣殿内的一副以审判日为主题的6世纪马赛克镶嵌画中,撒旦的形象还是位蓝色的天使。他的这幅面貌最终还是被一副凶恶形象取代。

魔鬼身上的许多动物特征都能追溯到基督教之前的宗教。最早的源头之一是种名叫莉莉图(Lilitu)的恶魔,出现在古巴比伦的文字记载中。这种长着翅膀的雌性恶魔在夜晚的天空飞行,勾引男人,袭击孕妇和婴儿。在犹太人的文化中,这种女恶魔演变成为莉莉斯(Lilith),亚当的第一任妻子。莉莉斯象征着情欲、叛逆与不虔诚,这些特点后来都与基督教中的魔鬼联系了起来。另外一个与撒旦相关的古代神明是别西卜(Beelzebub),名字大意为“蝇之王”。别西卜原本是迦南的神明,《旧约》中则成为《圣经》告诫希伯来人要回避的假神。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魔鬼向基督提议,如果只信仰他,他就给予基督统治全世界的权力,但基督回绝了魔鬼。14世纪祭坛画《至尊》(Majesty,Maesta),杜乔·迪·博尼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作。纽约弗里克收藏(The Frick Collection)。

在基督教魔鬼的形象也受到了传统的影响。基督教发源于罗马世界,早期的信徒抵制异教神,把他们当作邪灵。半羊半人的潘神是象征自然的欲望之神,他对肉欲的庞大胃口让人轻易地把他和禁忌联系了起来。他的山羊角和羊蹄成了罪孽的同义词,之后便出现在了艺术家笔下的魔鬼身上。

图画再造了魔鬼,从最有名的艺术家,到小村落里的手工匠都参与了这个过程。魔鬼标志性的形象正式变成了蜥蜴一般、长着翅膀的地狱的象征。画家们,例如乔托(Giotto)和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常常在以最终审判为题材的画中画出魔鬼。在这些画里,贪婪的撒旦居坐在地狱的正中央,愉快地咀嚼着罪人们的灵魂。

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但丁(Dante)的《地狱》(Inferno)更加深入地表现了魔鬼的形象。作为《神曲》(Divine Comedy)的一部分,这些篇章发表于14世纪早期。但丁描述了地狱的最深处,那里是撒旦盘踞的地方。恶魔有三张面孔,而且“每只嘴里他用牙齿咀嚼一个罪人……他就这样使三个罪人受到酷刑”。撒旦的每张脸下面“身处两张巨大的翅膀……翅膀上没有羽毛;但形式和质地和蝙蝠相仿”。(《神曲:地狱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弗拉·安杰利科在约1431年创作了《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生动地展现了地狱的细节。图源:ERICH LESSING

恶魔们用枪和矛催赶着人群,其中不分主教和平民,男人和女人,把他们赶入地狱。大部分的艺术家都会画出等待着他们的刑罚:罪人们被剥光,灵魂遭到折磨,他们被毒蛇缠绕,被火烧,吞下融化的金子,或者互相撕成碎片。这类画都有一个共同点:怪物般的撒旦位于中央,野蛮地吞噬着罪人们。弗拉·安杰利科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撒旦端坐在画面底部的大锅中,咀嚼着受惩罚的灵魂,小鬼不断搅动着锅中满满的尸块。

主动的邪恶

魔鬼在神学上的概念也在这个阶段改变了。在中世纪,他的角色和《旧约》中类似:他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主动出击。随着时间的变化,撒旦演变成了攻击性极强的邪恶势力,以戕害更多的人类灵魂为己任。

希腊神话中的代蒙(daimon)是种曾和人交战的灵体或次级神灵。这个概念是魔鬼新形象的重要部分。从公元3世纪起,一个名为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神秘主义学派吸纳了巫术的成分,试图召唤代蒙,以求回馈。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并不完全兼容,但是与灵体的沟通是二者兼有的。仪式并不能动摇基督教的上帝,促使他完成人类的心愿,祈祷只是虔诚的证明。如果代蒙真的听从了某个人的召唤,那他们肯定是和撒旦为伍的。他们假借帮助之名,欺骗人类,导致人类的堕落。

灵体召唤

魔鬼形象的变身史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手绘本中字母M的装饰画,画中是魔法环。图源:威尼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DAGLI ORTI

通过中世纪的通灵法师用的手册,我们得以一瞥他们的仪式。这些指导性材料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圣经》记载的国王所罗门(Solomon)流传下来的“魔法”。《所罗门之钥》(Key of Solomon, Clavicula Salomonis)一般认为被创作于14世纪,其中包含了召唤恶魔,求恶魔赐予力量的仪式。文中还有亵渎神明的祷告,要求恶魔服从祈祷者的意愿。在“祈祷者”一节中,通灵师的吟唱词内容如下:“来吧,准备好,无论你在宇宙的何处,遵循上帝的声音,遵循至高无上者,遵循创始者的名讳。通过这个信号,我们要你知道你将被召唤前来……服从我们的指令。”这个步骤完成之后,让大师完成他的工作,重新画圈,焚香熏烟。

中世纪,有更多的古代作品被翻译成为拉丁文。经院哲学运动在这时开始,试图让早期教堂的教育与异教中关于科学、哲学甚至是通灵学、召唤灵体和恶魔的学问相结合。通灵师暴露在恶魔面前的行为是自寻天谴。在1326年,教宗若望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发布诏书《在他的瞭望塔上》(Super illius speculaUpon His Watchtower),宣布所有因从事巫术获罪的人会被当作异端裁决,在木桩上烧死。

14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饥荒和战乱遍布,进入了黑暗的时期。对魔鬼的畏惧和魔鬼的影响进一步增加,猎巫运动的大规模爆发就是证明。与通灵师情况不同,教会认为女性才是魔鬼青睐的伙伴;女巫们和魔鬼签订契约,代他行恶。作恶的人不再被认为是受到了魔鬼的诱骗,而是主动地和魔鬼同谋,背叛上帝。到了这个时期,魔鬼不再是个被动的观望者。他成了积极分子,来到人间,偷窃灵魂,招募人手为他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