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这部黑白电影,关于冷战时期的波兰。

体制对立的铁幕决绝又沉重,噤若寒蝉的环境,人情严肃淡薄。

一切恰如维斯瓦河的河水生凉,流经波兰全境,浸透寒意。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冷战》,维斯瓦河

阳光是黑白,没有温度,斯大林的大字报是黑白,庄严肃穆。

街角,男主燃尽最后支烟,吐出的白色烟尘捲裹着等待,升上漆黑的夜。

他到底没能等来所爱,掐熄烟头,走向军事边界,那边是另一个体制,没有回头,背影亦是黑白。

这黑白,跟时代一样冷彻。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冷战》

电影叫《冷战》,今年刚折桂戛纳电影节。

而六年前,也是一部黑白片《艺术家》,则问鼎奥斯卡。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艺术家》

影史百年钩沉,当色彩已成为眼睛的本能,黑白却显得异常耀眼。

直至今日,人们还在拍,也还在看黑白电影。

这如今看来颇具年代感的技术,似乎从未过时。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要谈论黑白电影如何经久不衰,得从彩色电影说起。

大众普遍认为彩色电影是后来的故事,其实,电影刚诞生时,便有了色彩。

只是那会并非基于彩色胶片,而是将黑白胶片上一帧帧手工涂色,彩色电影像是绘画和电影的杂交。

也难怪,业内并不承认这是彩色电影。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896年法国导演迪克森的“假彩色电影”,《安娜贝拉的蛇舞》

由于是人工上色,色彩并不写实,只是噱头,黑白对银幕依然有着绝对统治力。

直到30年代出现了彩色胶片,影史承认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才初露头角。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935年,《浮华世界》,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彩色电影

但《浮华世界》并不像当年《爵士歌手》,给电影带来一场革命,而仅是拉开了银幕彩色和黑白拉锯的序幕。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927年,《爵士歌手》上映,电影迎来革命性改变,从默片走向有声

主要由于新彩色电影技术制作麻烦,成本还高。

193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照明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指出,黑白电影制作时仅需250-400的光照强度,彩色电影则高达800-1000。

据说1939年拍摄《绿野仙踪》时,由于照明设备功率太高且数量过多,影棚内温度高达38度,角色们不得不往道具服里塞水袋降温。

为防设备过热,工作人员还时常用水枪喷射,拍完后,更是有演员抱怨眼睛受到永久性损伤。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939年《绿野仙踪》

此外,同年还有一部《乱世佳人》光制作费就差点让米高梅公司破产。

可见,那会制作彩色电影等同于如今的全程CGI特效,只有大公司才有这个财力物力。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乱世佳人》,米高梅显然赢下了这场豪赌

技术不成熟,成本不可控,彩色电影刚诞生那几年,市面上还是黑白电影的天下。

不过,这些都伴随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逐渐不成问题。

截至40年代末,美国彩色电影的产量已占到市场51%,俨然和黑白电影平分秋色。

只是好景不长。

5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各大电影公司预感它才是未来,纷纷将电影倒卖给电视频道播出。

由于那会只有黑白电视,各大公司又将重心转向了黑白电影,彩色电影再度失宠,市场份额也一度回落到21%。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50年代的银幕主流仍是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和《光荣之路》便是代表,图为《十二怒汉》

直到60年代中期彩电进入千家万户,外加柯达公司对彩色胶片技术做了革命性改良,彩色电影才真正迎来全面爆发。

此后,黑白电影开始走下神坛。

70年代末期,由于忌惮彩色胶片保存时长远不及黑白,好莱坞一群知名导演又掀起了黑白电影的反扑。

想来伍迪·艾伦的《曼哈顿》、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和大卫·林奇的《象人》,也皆出于这段时期。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979年,《曼哈顿》

反扑只是暂时,80年代诞生的数字电影,让黑白胶片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虽终还是彩色电影笑到最后,但放眼影史,黑白电影的确从未过时。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1998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拍处女作《追随》时,只有6000美元预算。

除了自编自导还兼职摄影外,为控制成本,更是将其拍成黑白。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追随》

比起彩色电影,成本永远是黑白片的巨大优势,但这并不是它长期立身影史的缘由。

就像丢了视觉的盲人会强化其它感官,没有色彩语言的黑白片,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光影。

而这才是黑白片的灵魂。

借助打光技巧,黑和白有了极高的对比度,能有效隐去或是凸显信息,使情节更具张力。

这对叙事为主,画面其次的剧情片百益无害。

《惊魂记》经典的浴室谋杀便受益匪浅,黑白光影下,凶手身份被隐藏,受害人的挣扎更加突出,既保证了悬疑,又不失恐怖。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惊魂记》中的黑与白

同时,光影明暗的交替还能暗示角色内心的变化。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同样是《惊魂记》,该镜头里诺曼的脸被光影分成黑白两块,暗示了角色内心的分裂

而黑泽明的《罗生门》,尤为突出。

树叶割裂光影,在人物脸上投射斑驳的黑白,强化了人物复杂的性格,点明人性不可信的影片主题。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罗生门》

除了上述这些深化情节的功能,黑白光影往往还能抒发电影情绪。

对于战争电影,黑白能赋予真实,给电影以凝重,譬如陆川的《南京!南京!》,黑白里道尽全片的愤怒与控诉。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南京!南京!》

又或是《冷战》,那个年代的压抑和冰冷只有在黑白的烘托中才会呼之欲出。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冷战》,整齐划一的合唱团和背后的斯大林,黑白里满是时代的严肃

再者,某些场景在黑白片中会呈现出特殊的观感,色彩反倒画蛇添足。

最形象的例子是烟雾,本身为白,稍以打光点缀,层次尽显,便是完美。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就像《大爵士乐队》

黑白片里还有最美的抽烟镜头,烟雾萦绕,光影中氤氲,万种情绪瞬间便能达到极致。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也如《控方证人》里的玛琳·黛德丽

此外还有血浆,经黑白处理后,淡化了生理的反感,竟生出一种暴力美学。

昆汀在《杀死比尔》里黑白处理的片段便玩的出溜。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杀死比尔》

正是因为这般,黑白片永远不能称作是彩色电影淘汰的产品。

它更像是和后者对等的类型,银幕上散发独特质感。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正是由于黑白电影这些特性,如今,为提升表现效果,部分彩色电影开始有的放矢地揉入黑白,却也分外和谐。

就这样,黑白片从类型蜕变成表现手法,找到了最恰当的存在方式。

这种应用下,最常见是用黑白来区分两种不同状态。

譬如诺兰第二部长片《记忆碎片》

处女作占尽黑白的便宜,《记忆碎片》资金虽充裕,但诺兰还是选择将电影拍成黑白彩色混搭。

片中,黑白和彩色表示时间线的差异,彩色是倒叙,黑白为顺叙,色彩流转中,草蛇灰线的故事慢慢清晰。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记忆碎片》

而在《美国X档案》里,黑白则是男主的过去,是阴暗的人生,彩色则为洗心革面的现在。

两种色调对比,主角的心境变化显而易见。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美国X档案》

《春光乍泄》中,色彩摇身变成了黎耀辉的心情,分手时是黑白,直到何宝荣回到身边,才有了色彩。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春光乍泄》

既然有彩色电影掺杂黑白,也必然有黑白电影嫁接彩色。

不同于前者,黑白片中的色彩多是指代极强的象征。

观众难以忘记《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女孩,因为在黑白废墟中她红得耀眼,是生命的希望。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可以说红衣小女孩拔高了《辛德勒的名单》总体深度

在充满戏谑的《大佛普拉斯》里,行车记录仪里彩色的世界将黑色幽默式的讽刺推向了极致。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大佛普拉斯》

同样被赋予色彩的,还有科波拉《斗鱼》里的鱼。

那是少年青春的色彩,也是他内心逃离小镇,向往自由的渴望,毕竟,这两者听起来比这黑白阴郁的小镇缤纷多了。

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斗鱼》,少年是色盲,却唯独能看见斗鱼身上的光彩

无论是纯粹黑白回潮,还是各半混搭盛行,无不告诉观众黑白电影从未淡出影史。

其尚能言说,却无法替代的魅力,也正是如今人们还在拍,还在看它的理由。

正如帕维乌拍摄《冷战》。

他始终清楚,要装载下父辈无法释然的爱情和那荒唐时代,也只有这光影错落,黑白分明的每秒24帧。

而《冷战》后,人们似乎又多了一个观看黑白电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