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不见的手把重庆公交车推入了长江!
10月28日重庆市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的长江二桥相撞,公交车坠入江中十几人全部死亡。事后调查人员发现由于乘客刘某因坐过站与司机冉某相互殴打,导致车辆失控造成了这一重大悲剧。
这件事已经传的全国皆知,表达什么观点的都有。最直接的当然是批评这打架的乘客和司机不守规则,如果不是他们这么互殴,交车也不会冲入江中,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悲剧。还有的朋友想的更多,比如司机驾驶室为什么和乘坐区没有隔开,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防止乘客危害公共安全?市政道路交通设施是否安全达标,为什么桥上护栏被轻易撞断?有关部门平时对乘客违法行为的监管是否过于宽松,为什么没有加大力度打击这种行为?这些观点也都十分有道理,都是以后应该改进的方向。
有些媒体指出了乘客和司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打架互殴,说明了社会戾气太重,提醒人们应该克制,应该避免轻率任性,应该避免被戾气扰乱心智。也有的人看出了更深层面的东西,比如社会道德滑坡,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大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恶行不敢勇敢制止、不愿意管闲事惹麻烦。两人争执从前面几站就已经开始,但其他乘客仅仅轻描淡写地劝两句,始终没有人上来劝阻或者制止。
说到社会戾气和道德滑坡,这算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了,但仍然没有触及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到底什么东西导致这么重的戾气和人们道德滑坡。
社会戾气重的根源
说到社会戾气,这个社会如果倒退回几十年前,那个时候虽然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发达的科技,但很少见到今天这么随意砍杀幼儿园孩童的事件,也很少听说有人随意打骂司机导致交通事故的。我们拿上海这个大城市来说,解放前那里抢劫、杀人、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但解放后到了六十年代,治安案件一度下降到每年只有几起,而且是偷盗这类比较轻的案件。但八十年代以来,这类案件数量又开始激增,其速度远远超过我们想象。很显然这些恶性事件的激增,伴随着中国重新走向资本-市场社会这一历史进程。
在改开之前,人们生活在有机的集体社会之中。城市里的工作单位、农村的生产队既是工作的地方,同时还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和集体,它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还负责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在那里人们除了是同事关系,相互之间还是兄弟姐妹叔伯姑婶,个人有了感情问题、精神挫折往往可以通过向集体倾诉得到解决,起码可以得到安慰。
改开后伴随社会转型,原有的集体被瓦解了,这个新的社会体系丧失了原来的抚慰机制,使得人们精神上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市场体系越发展,人们之间就越隔绝和疏冷,就越变成纯粹的金钱利益关系。人有了精神或者感情问题,就越难以从亲朋或同事中获得安慰。有了心理问题,人们可以花钱寻求心理医生来安慰,或者去宗教等专门提供慰藉的地方,但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宗教组织,它们都覆盖不了这么广大的人群。
这个资本-市场社会体系,又是以人们原子化的个体竞争来架构整个社会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往往对立:社会各阶层之间有对抗性关系,同一阶层内部也是充满激烈竞争。这样一种有你没我的社会关系越发展,人们之间因为利益冲突就变得戾气越重。其结果就是上层社会充满阴谋诡计,没有一天可以安心生活;底层社会则赤膊相向,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就大打出手。生存压力变得非常之大,社会丧失了整体性的抚慰机制,原子化的竞争又催生了如此多的戾气,他人即是地狱,于是我们就都坐在了火药桶上。
道德滑坡的原因在哪里
有人说什么人性本恶,这种廉价的谴责无助于分析问题,实际上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还是有个过程的。在六十年代初期,人们的道德风尚一度非常好,当年学雷锋热潮的时期曾经催生多少让人难忘的好人好事。六亿神州尽尧舜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总归代表了那时候的大趋势。即使在八十年代初期,老人们说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了,一车人会上前痛打他,然后把他扭送到公安局派出所。时间不过几十年,如今在车上看到小偷了,还有多少人敢上去揭发和制止?遇到别人有危难了,见义勇为的到底还有多少呢?
道德滑坡的根源还是离不开资本式的生产关系的发育和壮大。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这个资本-市场的社会体系是以原子化的个体竞争来架构社会的。资本谋取利润最大化的机制,影响到道德层面必然是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必然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这种生产关系还会对整个社会进行重塑,强制贯彻这一逻辑。人们看到违反这一逻辑的人,往往会变得一无所有,顺从这个逻辑的可能变得富贵显赫,当然会不择手段地去谋取自身利益。对于那些不但没有利益可图反而惹来麻烦的事情,当然会唯恐避之不及。这样一来,“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代私有制下就有的道德观,在今天就会加倍膨胀起来,肆无忌惮的蔓延到各个角落。
很多人如今也在提倡利他主义,也在宣传一些博爱精神。但我们要说的是,这种倡导本身就是这个冷漠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另一面:资本化的生产关系会导致这种原子化的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于是这个社会就需要一点利他主义作为粘合剂,好稍微进行统合一下。然而这种利他主义根本上依然无法改变道德滑坡的大趋势——这就好比一个燃烧的大锅里煮着沸腾的水,劝善不过是试图往锅里添加点凉水,好让水止住沸腾。当这个生产关系不断在锅下面添柴的时候,此时利他主义者加这点凉水能起多大作用呢?没有改变这个利己主义肆虐的社会根源之前,多少利他主义的劝导也是不会有很大作用的。
如今伴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低迷,历史仿佛又走到了拐点。面对越来越紧张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异化的人际关系,我们似乎应该重温一下罗莎.卢森堡那句著名的话:“要么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要么走向野蛮!”我们到底应该要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还是要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