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4岁的台湾老艺术家陈彼得,背着吉他,走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
老人家用真挚的感情和沧桑饱满的歌喉把《青玉案·元夕》唱了出来,用沧桑的歌喉深刻解读这首词的意境,感动全场。
这首辛弃疾的经典作品,描写了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极尽渲染之辞。只是敌未去,国未复,何来安宁?何来繁华?一切只是表象。
辛弃疾,南宋时期山东人,从小看着家乡遭到异族铁蹄的蹂躏,立志报国驱虏,苦读兵法,操练武艺,等待报国的机会。
绍兴三十一年,金大举南侵。辛弃疾随即召聚了2000人投入义军,并以数十骑袭击万人敌营,大获全胜,声名鹊起。
故事往往耐人寻味,你能猜中了开头,却永远也不知道结尾。
英雄少年辛弃疾凯旋而归,满腔热血化作一股力量,为了北伐抗金,恢复国土,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然而,当他回归南朝时,却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宦海浮沉,失去了战马和利剑,便失去了在战场驰骋杀敌的机会,他黯然泪下。
壮志未酬,剑哪能轻易归鞘?他以才华为铠甲,将羊毫化作利剑,在朝堂上化作一股清流,洗涤一切藏污纳垢之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辛弃疾连续向朝堂上表奏章,时有《美芹十论》、《九议》名噪京城。可南宋朝廷避重就轻,只欣赏其才华横溢的文笔,对文中内容却只字不提。
一个装睡的人,任你怎么呼唤都无法唤醒。你上你的奏章,朝廷只欣赏文笔,成为辛弃疾的工作常态。
青春年华转眼即逝,他在官场起起落落,不尽人意。官场40年,他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37次频繁调动。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上高楼,眼前的美丽河山,在辛弃疾眼里只剩下愁苦。在绵绵不绝的断鸿声里,看着来往的江南游子,不得志的心情难以言喻。
原本应该在战场上杀敌的利器“吴钩”,现在却被闲置,只能借打栏杆来排遣心中的无限苦闷。
报国无门空自怨。
既然居庙堂之高,无法安身立命,那就处江湖之远,抒心中之志。
从此以笔为剑,以酒为血,以梦为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辛弃疾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他的词作之中。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辛弃疾一首《摸鱼儿》,哀叹春天即将逝去,呼唤朝廷北伐抗金复国,不要错过了这个好时机,字里行间充满着悲愁和煎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缅怀当年沙场点兵的豪情。驰骋疆场,成就功名,依稀就在昨天。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犹如梦中,可怜白发生,现实与梦想之间让人徒增伤悲。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上北固亭,登高望远,不禁感叹自己的报国无门,缅怀起当年的英雄,于是写下传唱千古的诗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孙仲谋的英雄事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羡慕孙仲谋金戈铁马,快意恩仇的一生。同时也感慨他自己的壮志未酬,更令人悲痛。
一词作罢,心中的悲愁依旧无法挥洒,又挥笔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我的君主不是孙仲谋呢?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唯有诗词来寄寓。
68岁那年,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然而,英雄已迟暮,无力回天,只能无语凝噎。
辛弃疾在赴任的路上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更是绝望的一生。壮志难酬,却不忘初心,他将满腔爱国的激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寓于诗词之中,谱写一曲曲华章。
在“经典咏流传”上,陈彼得用一首深情的现代诗来缅怀辛弃疾: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