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之间一场没打起来的战役,却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2000年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模式的开拓者,汉武帝的「武功」固然罕有其匹,但他发动的战争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耗空,形成了巨大的财政亏空,百姓怨声载道、流离失所。
为此,西汉建立起一套复杂的国家财政体系,这套体系影响了中国封建政权两千年。而这一切的开端,源于汉匈战争早期一场普通战役。
▲汉武帝
公元前133年,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几乎发生了一场战役。战役双方分别是汉军和匈奴单于。与后来两者连绵不绝的战争相比,马邑之战平淡得不堪一提,双方甚至没有交手。
但马邑之战却成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它彻底破坏了汉匈之间的信任,双方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战争又打破了汉初文景之治近乎完美的健康财政,迫使汉武帝不得不对采取垄断经济某些方面的干预政策,这套体系又为未来两千年大一统国家治理提供了一贯的思路。
马邑之战:空耗物资,无功而返
我们来了解下这场神秘的战争。
西汉早期,刘邦为了稳控政权,发动了与匈奴的战争,结果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自此之后,汉朝统治者对匈奴都保持谨慎和平的姿态,利用和亲手段来安抚匈奴,避免再次陷入战争。
▲刘邦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中重臣对和亲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经历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代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公元前134年,匈奴单于再次要求和亲,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次良机,于是召集群臣商讨政策。战和双方有两个典型代表,主和方是御史大夫韩安国,主战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贯是燕地,与匈奴接壤,他本人也担任过边吏,参与过对南方蛮越的军事行动,是一个坚定的主战者。他认为匈奴单于喜新厌旧,和亲后往往背信弃义,不断在周边制造争端,所以不如拒绝和亲,用武力将其彻底降服。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匈奴军队勇猛,如果打仗,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并且匈奴的土地贫瘠荒芜,即便打胜了,也没有多大好处,不如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予以维持。双方话语分量同等重要,这一次主和方占据了上风,汉武帝许诺与匈奴和亲,汉匈和平局面又维持了一年。
第二年,一个生活在马邑的富豪聂壹求见大行令王恢,他认为,现在刚刚和亲,匈奴对汉朝的警惕性低,此时恰是攻击匈奴的最佳时机。
王恢把聂壹的意见向汉武帝禀报,于是宫廷里又展开了一次大讨论。汉武帝定了基调,他说朝廷不仅与匈奴和亲,还赠送他们大量的礼物,但是匈奴态度傲慢,屡造事端,有人建议用武力攻打,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主要的争论仍然在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之间进行,双方唇枪舌战,各陈观点,据理力争三个回合不相上下,直到王恢第四次发言后,皇帝才拍板决定使用武力。
▲汉骑兵
聂壹回去后,偷偷逃到匈奴单于处,获取其信任后,向单于建议:他有把握砍下马邑令守的人头,将匈奴放入城中,夺取城池。
单于轻信了聂壹的话。聂壹将一名死囚的人头砍下挂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误以为这就是马邑令守的人头,单于亲自率领十万骑兵前往马邑进军。与此同时,汉朝派遣了三十万汉军,埋伏于马邑周边。
如果行动能够顺利进行,预计可以全歼匈奴单于的十万人马,由此对其造成致命打击。可是,军事行动并没有按照汉军期望的进行。
▲匈奴人
匈奴单于在进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好的苗头,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首先,匈奴进攻马邑并没有长期占领的打算,而是以烧杀抢掠为主,在进军的路上,匈奴已经开始以其游牧民族的一贯风格开始劫掠。
匈奴人惊奇地发现,虽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劫掠,但是却没有看到一个牧羊人。当他们经过一个小烽燧时,单于临时下令占领这个烽燧,此时恰巧有一个小汉官在,在匈奴的逼问下,他供出了汉军的计策。单于大呼上当,引军撤离。
▲匈奴人
汉军连忙去追,可惜没追上。唯一有机会与敌人作战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队,他率领了三万人马负责拦截。就在准备杀向敌人时,他得知匈奴主力已撤回,他认为自己的军队不足与匈奴抗衡,也撤军了。
这次战役动用了西汉三十万军队,消耗了大量物资,汉武帝大怒,王恢以自杀谢罪。
从文景之治到财政崩溃
马邑之战对敌人没有产生实质性杀伤,为什么还说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呢?此次战役标志着西汉时代汉匈的决裂。此后,匈奴再也不相信汉朝,双方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战之中,和平年代一去不复返。
▲汉骑兵
长期穷兵黩武导致武帝时期财政崩溃。为了解决危机,汉武帝不得不放弃了汉初宽松的税收制度,另辟财源。于是,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建立起来了。
西汉初期,中国经济处在历史上一个罕见的自由经济时代,其模式很像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经济的理想状态,政府财政和税收遵循小而简单的原则。
税收简单、平等,不过量,财政支出也尽量最小化,只承担必要的行政安全保障,如军队、警察的开支,承担一部分实在没有人做的公共事业,比如修建道路和水坝。
▲西汉军人
在这样的体系里,不需要所谓国家控制的企业,也用不着政府去指导经济。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政府几乎全部从经济事务中退出,放手让社会去发展,不过多干扰民间经济,这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
与前几位皇帝奉行黄老之术、竭力避免战争不同,汉武帝好大喜功,放弃了文帝景帝时的谨慎克制,追求战争带来的征服感,对后世影响很大。
化解之道:国家垄断
那么战争的高昂成本,汉武帝怎样化解?
他尝试过增加农业税和人口税,也试过出卖爵位甚至官位,还依靠行政力量进行货币改革,将金融业收归国有。但货币改革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而造成了市场混乱。要解决财政问题,必须想其他办法。
这时,国家垄断制度已经呼之欲出。如果要获得无限制的收入,就必须把政府变成一家庞大的企业,这家企业要为政府创造利润,这就是官营垄断之源: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垄断自然资源,进而垄断最能影响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来获得收入。
在汉代,自然资源的营利被统称为山海收入。矿石、木材、野兽、鱼类和海洋等资源归私人使用,汉武帝默许了民间开发自然资源,但也在山海地带设立了关卡,让私人按照比例缴纳税收,这笔税被称为山泽税。汉武帝还将盐铁收归国有。政府首先制定严厉的政策,惩罚私自铸铁采盐者,之后,招募工人,由政府供应采盐采铁的工具,组织他们工作。在产盐铁的地方,政府低价采购,再运到外地高价卖出,从中赚取高额差价。
原来政府只管收税和花钱,在经济方面只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而战争的消耗致使政府成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具有压倒性力量的参与者,汉代的财政制度由土地税变为土地税、盐铁收入并重。
▲ 汉步兵
垄断国有企业,在以前的王朝中从未出现过,汉武帝的这一做法,为未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开辟了新的思路,而这一切,全部来源于一场不知名的马邑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