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女主角妆容被吐槽 花木兰让迪士尼亏惨了吗

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电影也是一样,成功的电影有迹可循,失败的电影各有缺憾。
花木兰十分不幸,正是后者。

1、花木兰的吐槽梗
这两天,密集性的吐槽梗。
吐槽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妆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刘亦菲的呆若木鸡演技、五毛钱特效和“哎呦我去”的逻辑线。

比如。
B站上,曾经看过中国妆风靡海外,油管上的评论和各类采访都让人挺起腰板,昂起头。
花木兰汲取精华,加上木兰辞的对镜贴花黄的表述,从宫廷到村庄,形成了独特的、统一的妆容风格,就是:刷白墙、沾黄粉、描上华为荣耀花钿,令人虎躯一震。

网友们:
1楼:知道真相的我们,眼泪流下来。
2楼:再也不敢说中国妆风靡海外了。
3楼:辣眼睛,呕吐
4楼:花木兰的浓妆艳抹确实不符合古代东方美学普遍的含蓄之美。
当然,刘亦菲是好看的,能去看已经是给面子了。
但是,刘亦菲的演技也成为职业生涯中的演技滑铁卢。

被无数人吐槽的面瘫脸

再说文化差异。

比如,吐槽比较狠的,穿着道士服的皇帝,活脱脱是美国丑化华人的大反派傅满洲的翻版,哪家皇帝这个设计?

网友评论:我都没看出来,皇帝竟然是李连杰演的,造型毁人不倦。原来西方人刻板印象中国古代的皇帝是这样的……

巩俐阿姨被涂迷幻的眼妆,出场就是为了挂在花木兰怀里?
而且死前,莫名其妙的突然觉醒自我意识,为花木兰挡箭,明明前面那么厉害,却死得跟玩一样。

还有,一直在说的气,是什么鬼,中国粉丝不能接受。

逻辑线也混成一团。
草原人攻打皇城,派人送挑战贴决斗,皇帝竟然答应了,还亲自带队去建筑工事上阵,这是何等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
花木兰带着七八个人就力挽狂澜,阵亡人数ZERO?千里走单骑,花子龙!
骑兵逃散后个人救全军于水火之中、莫名而来的一场雪崩、一个人救驾了皇上,回忆了下动画好像也是这样,但真人后真的超违和。
战狼都不敢这么拍,以后再也不说自己家的瓜不香了。里面的特效,也是很儿戏。
还有作为精神图腾凤凰来无影去无踪,除了鼓舞花木兰的士气,啥用也没有,特效师是去放风筝了么?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历史混乱梗。

花木兰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结果开头平地草原起土楼。然而,土楼是福建的建筑……

顺便科普一下,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魏晋南北朝那时候根本没土楼。

还有最后朝堂封赏时,在大殿上男女混杂,后宫瞬间干政了?这都是什么鬼……
祭祖的画面也是坑,祠堂外挂着大红灯笼,点着蜡烛,肃穆严肃呢,担心诈尸系,联想到冥婚。
感觉吐槽梗能说一整篇文章……

2、花木兰亏惨了么?

当然,我们不是来单独呈现吐槽的。
我们想分析的,是花木兰背后的套路。
大家都知道,《花木兰》是今年好莱坞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
光制作成本就高达2亿美元(从特效来看,并不知道花哪了……)。
按照惯例,这类顶级大片在公映宣传期,还额外要烧掉上亿美元的宣发成本。
这意味着影片总成本高达3亿美元。

中国的票仓表现低迷,北美发行模式更变更为网络付费播放。
在这种惨淡情况下,花木兰能回本么?
化用国内网络中的戏言:不要传播花木兰的资源!!!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这这这……看来靠中国人赚钱,真是没戏了。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剖析过:“如今人们对电影的评价更多的是看它们的票房收入,而不是它们的制作手法是否巧妙。”

迪士尼的公主系列虽然口碑一直不佳,但真人化仍旧一直走下去,主要原因是商业模式上有完整的逻辑。
如果坚持院线上映,好莱坞大片的片方能从其全球票房总额中拿回40%-45%,按此推算《花木兰》全球票房至少要7亿美元才可能回本。
去年,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并不算大,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近期美国、欧洲现在都不能正常上映,即使是坚持院线上映,票房也会大幅度缩水,保本重任全都压到了中国市场。
现实也证明了,光靠中国回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因如此,迪士尼想出了一招险棋:一半市场上流媒体,一半市场进院线。
花木兰如今在全球的成绩,无疑也证明这是一招好棋。
事实上,国内外对花木兰的观感也并不相同。
虽然在迪士尼公主简单的故事结构中,将背景和人物放在中国古代,将西方人民的中国印象杂糅进去,只能让人想到奢侈品走秀中,出现的牡丹刺绣和大红大紫的配色,让国人哭笑不得的各类奇怪图案。

但是,即便《花木兰》在中国惨不忍睹,然而在海外流媒体平台,评分甚至超过了同档期上映的《信条》。
《信条》至今在中国电影院上线10天,票房3.5亿,烂番茄媒体新鲜度74%,而《花木兰》为78%,可见文化之间隔着沟。

在Disney+覆盖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洲多国。
从今年4月开始,已经有十几部好莱坞电影试水直接上线点播,但《花木兰》30美元的点播价格仍然是市面上最贵的。
按最新数据,Disney+在全球已经有6000万用户,与其他点播平台点击抽成不同,这笔收入几乎全数会进入迪士尼腰包。
换句话说,只要付费率超过10%,光靠点播收入《花木兰》就有可能收回制作成本。
不得不说,好莱坞是最懂商业化和工业化的电影工厂,改编的作品只需要符合全球市场可以接受的故事模板。

更何况,迪士尼集团的电影攻略本就是为了主题乐园服务。
在迪士尼的商业闭环中,电影回收成本只是第一步,主题乐园的公主品牌,以及玩具开发、衍生品授权方面更是广阔的市场。

在今年线下主题乐园受到重创的情况下,新的流媒体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无论从用户拉新还是成本回收的角度,《花木兰》已经大获全胜。
毕竟,即便骂上天也很欢乐,人家也收获了眼球,不是么?
这是你没想到的吧?

3、迪士尼的套路,到底还行不行?

花木兰定项、拍摄和投入市场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好莱坞的经典打法。
随着漫威、DC等宇宙,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以IP为基础的超级大片成为追逐商业化的好莱坞的一剂良药。
迪士尼最有力量的IP——迪士尼公主自然也不甘示弱。

迪士尼动画电影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真人化很早就提上日程。
2014年真人版《沉睡魔咒》系列、2015年真人版《灰姑娘》、2017年真人版《美女与野兽》、2019年真人版《阿拉丁》《沉睡魔咒2》……
越来越快的公主真人化步伐似乎在昭示着迪士尼扩充IP的野心,但是从票房和评价上来看,真人化的公主电影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

《灰姑娘》由莉莉·詹姆斯主演,豆瓣评分6.9。
在众多吐槽声中,最多的是对空洞华丽的特效和惨白无力的剧情不满。

《美女与野兽》在真人版中的表现力似乎并不足够……

中国这几部电影的票房平均在3亿左右,最高的《美女与野兽》也只有6亿票房,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侧面,真人化公主的IP情怀能让人买账,却难以形成漫威、DC、速度与激情系列数十亿票房的观影热潮。

从全球市场角度,这几部投资1-2亿美元成本的真人版电影,票房基本在7-12亿美金。
再加上流媒体的内容长尾作用,只能保证回本,但利润的增量一直是难以突破高点。
我们可以看出观众老爷不好伺候:完美复制是只有情怀,缺乏新意和表现力;大幅度改编,则容易跑偏。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迪士尼公主系列的故事本身。
这个系列的初衷本是公主与王子的梦幻爱情故事,故事结构简单单调,对于孩子而言的动画电影,令人追捧。
但当童话进入现实,却充满了违和感,这是迪士尼公主难以回避的痛点。

好莱坞电影在一个多世纪的全球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题材电影越来越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电影票仓在全球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美国大片中融合中国元素近十年也逐步完成了试水。从超级大片中中国演员的客串;
美国超级大片开始尝试讲一个中国故事,来突击中国市场这个增量。

所以,超级英雄系列中,出现了中国的英雄《尚气》。
迪士尼的公主真人化的目标也终于放到了《花木兰》身上。
奈飞的改编内容也瞄准了刘慈欣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的科幻作品《三体》。
中国故事进入好莱坞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后,天灾人祸,这个愿望落空了。

一年多的期待,让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并没有因此而消退。
然而,国内的口碑可算是全线崩盘。

只能说是高开低走,一地狼藉。
花木兰不是第一个口碑崩盘的迪士尼真人公主系列,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败的作品。

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依旧会保持着内容畸形、商业健康的状态,不断走下去。好莱坞的中国故事也将如此。
不过,如果真正想赚到中国人腰包的钱,还是认真研究一下中国文化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