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危机和老龄化 中国的两难抉择
最近几年,社会舆论常常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危机和老龄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和探讨。
几十年来,我们常常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用来预测中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人口危机。
日本:整个社会在“等死”最近几年,日本的人口危机和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2019年日本全国的人口数量减少了50万人,这是该国人口连续十几年负增长,同时也是实施人口调查以来,人口减少幅度最多的一次。
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不仅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还严重拖累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首先是抚养比过高问题,导致了年轻人的压力过大。目前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而15岁至64岁的青壮年占人口比例是59.7%,这里面扣除还在读书的年轻人之后,能参加工作的人口大概只有56%。这也意味着每两个日本上班族,就要负责一个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开支。
如果再考虑到日本还有12.3%的人口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折算下来日本的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比例大概是56:44,如果再考虑到日本有近三成女性是不出来工作的,实际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比例高达1:1,也即是说每一个工作的人要负责供养一个不工作的人。其次是年轻人压力过大导致生育率降低,加剧了恶性循环。由于经济负担沉重,工资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外,没有多少结余,所以现在日本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大幅降低,即便是生育也大多只想生育一个小孩。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更极端的年轻人,甚至选择了不婚不育。
这样的结果就是日本的新生儿数量连年下跌,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2019年日本的新生儿数量仅为86万,不仅创下了120年来的最低水平,甚至不及上世纪70年代初“婴儿潮”时期的一半水平。有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人口负增长速度,到2040年日本的人口总量将下降至1.1亿人,并且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将上升至35.3%;到2050年日本人口总量将下降至1亿人,并且65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将上升至40%。
最后是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剧了经济不景气。由于日本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大趋势,大家都心照不宣,明白养老金体系迟早有一天会崩溃的,所以现在年轻人早早就在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打算。简单来说就是减少消费、不想创业,然后拼命存钱,用于买理财买保险,以便留作退休后的生活开支。如此一来,现在整个日本社会早已暮气沉沉,企业也没有什么大规模投资和建设的动力,提前进入一种“等死”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低欲望社会”。
中国:面临一个两难抉择从日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可怕之处。
所以许多人也会疑惑,既然有日本血淋淋的例子摆在面前,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尽早全面开放生育和鼓励生育呢?实际上并不是中国政府不知道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可怕,而是我们还面临着人口基数过多的难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比如说有多少耕地,就决定了会有多少粮食产出,然后这些粮食就决定了能够养活多少人口。
在物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人口数量过多,那么平均下来每个人能够分到的资源就变少了,生活质量也必然会随之降低。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4亿,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20%左右,但是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仅占全世界的7%左右,也即是说,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中国的粮食平均亩产比全世界许多国家要高,但是在生物技术没有大突破的前提下,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接近极限了。
按照目前的现状,中国虽然能够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但是却没办法实现油脂和蛋白质的自给自足,因为每年还需要进口9500万吨大豆。
假如要依靠国内自己种植的话,这9500万吨大豆,大概需要占用8亿亩耕地。而目前我国的耕地开垦面积已经到达极限了,根本拿不出更多的耕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能有人会讲,大豆要不是非吃不可,我们少吃点大豆不就行了吗?
其实这些进口的大豆都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榨油,榨出来的豆油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来源,而剩下的豆粕是喂牲畜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虽然喂牲畜也可以用玉米,但是玉米里面的蛋白质含量太低了,如果光喂玉米长肉很慢,所以必须添加富含蛋白质的豆粕才行。
假如说没有这些进口的大豆,现在中国民众虽然能够吃饱饭,但是却吃不起肉,饮食水平将等同于倒退回几十年前。
有人可能会说,大豆不能自给自足,通过进口不就得了吗,日本连粮食都得依靠进口,不也照样活得好好的?
其实这个虽然有道理,但是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现在印度、非洲、南美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很快,以后全世界的粮食肯定会更加紧张的。
另外就算中国跟日本的国情不一样,日本只是一个1亿多人口的国家,粮食进口比较容易解决,而中国14亿人口,大国必须立足于能够自给自足才行。此外现在除了大量进口大豆之外,中国的原油、铁矿石、铜等许多资源都依赖于进口,这些资源并不是国内没有,主要是因为人口过多,人均不足,所以才需要大量进口。
根据之前专家做出的推算,按照我国的自然禀赋,中国人口总量保持在8亿左右是最适宜的,届时许多资源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民众的生活质量也能更高,这也是我们当年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目的。
所以现在中国等于是面临一个两难抉择:是要忍受几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让人口总量降到适宜水平,以利于长远更好的发展,还是要避免为了几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牺牲掉长远未来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关于这个问题,老范觉得应该两者兼顾,就是既要控制人口总量,但是也要放缓负增长的速度,也即是把一两代人完成的时期,分期由几代人来完成。从长远来看的话,只要基础科学没有获得大的突破,未来全球粮食产量都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还是有必要的。
这里老范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讲个故事:
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的古尸骨,对中国各个朝代的平均寿命和平均身高做了估算,结果显示清朝的平均寿命和平均身高竟然不及秦汉、隋唐时期。
按理来说,清朝的生产力和医学水平要比秦汉和隋唐高很多,平均寿命和平均身高应该更高才对,为什么结果反而更低了呢?
其实就是因为人口过多,导致人均粮食和蛋白质摄入减少,劳作强度增大。西汉最鼎盛的时候,全国的人口数量大约是6000万人,耕地面积约为8亿汉亩,换算成现在是5.6亿亩左右,基本上每人能够分到10亩耕地。
而清朝最鼎盛的乾隆年间,全国的人口数量大约是3亿人,耕地面积约为10亿亩,换算成现在是9亿亩左右,基本上人均只能够分到3亩耕地。
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所以粮食亩产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据历史学家考证,西汉时期北方的粮食亩产大约是200多斤,而清朝的时候大约是300多斤。
考虑到汉朝的耕地基本在北方,而清朝时期还有许多耕地在南方,这边种植水稻的粮食产量会更高一些,但是总体上算下来清朝的人均粮食也不及西汉的一半。如此一来,西汉时期民众不需要把全部耕地拿来种田就可以收获足够的粮食,所以能够把一部分耕地拿来休耕保养肥力,而清朝时期却必须没办法休耕,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收集人畜粪便来搞沤肥。
另外清朝的国土面积虽然比西汉大很多,但是由于东北、蒙古、西北、青藏高原这些地方基本也是不种粮食的,主要耕地和人口都是集中在关内,所以清朝9亿亩耕地意味着几乎把关内所有平原都开垦掉了。
如此一来,汉朝时期还可以保留一些牧地用于养牛养羊,而清朝时期除了养耕牛和少量的猪之外,根本没办法养更多的牲畜,因为缺乏饲料的来源。正是由于牲畜数量减少了,清朝民众能够获得的蛋白质摄入,还不如汉朝时候多,所以营养不良导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和平均身高都出现了负增长。
而建国以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和平均身高都出现大幅的增长,除了医疗水平的进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肥和优良品种作物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全球贸易从国外进口大豆,提高了人均粮食产量和蛋白质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