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才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到底有多重要?
一座大桥、三座城市、十四载建设、百年工程,港珠澳大桥无疑为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孕育出了新的想象空间。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外媒冠以“中国奇迹”之称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作为新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设计寿命120年。在该大桥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多项世界首创技术,如其深海隧道部分,就是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堪称世界最精准的“深海之吻”。除此之外,大桥主梁钢板用量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也因此,其质量卓越,承载力达到3000吨,能够抵御16级台风、抵抗8级地震、30万吨巨轮撞击。
然而,这样一座大桥的建设实属不易,从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再到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期间历时超过14年。更鲜为人知的是,从大桥建设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35年。
1983年,投资兴建过虎门大桥、广深高速的港商胡应湘向珠海市政府大力推介伶仃洋大桥方案,该方案规划建设一座从香港屯门区龙鼓滩烂角咀起始,经过内伶仃岛、淇澳岛,最终到达珠海金鼎的跨海大桥。意识到要想发展快,就得有座桥的珠海对这一方案欣然同意。时任珠海市市委书记梁广大大力支持这一方案,前往北京汇报。并表示,只要香港政府同意,不用他们出一分钱。
然而,当时的香港仍在港英政府的控制下,这一方案最终流产,只有珠海花了7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段引桥。直到1998年后,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打击的香港,才开始意识到一座跨海大桥的重要性,开始主张建桥。经历了大桥究竟采用“单Y”方案还是“双Y”方案之争后,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终于正式动工。
一招定输赢,一桥则可以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无疑是广深港高铁通车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又一大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不仅三地间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45分钟,整个珠江三角洲西部都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圈。
但是,作为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耗资超1100亿,在巨大的成本面前,有人开始质疑港珠澳大桥能否回收成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专家就对此做出过简单的计算:假设大桥静态回收期为50年,每年运营维护成本等为1.5%,那么每年需收取36.8亿元过路费。根据目前公布的港珠澳大桥车型分类及收费标准,平均每辆车/次收费大约为150元,一年365天计算,需要每天有6.72万车次通行。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大桥每日通行车次将达到2.9万量。也就是说,静态计算下,港珠澳大桥想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但貌貌认为,这一计算结果大大低估了环境的变化。
尽管目前,处于对港、澳地区道路承受能力和防范走私的考虑,只有拿到粤港两地车车牌、港籍单牌车辆(拥有澳门配额)、办理一次性配额申请的车辆,或粤港澳三地政府商议可经港珠澳大桥的车辆可以进入大桥。但我们要看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和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两地牌门槛也必然会降低。香港立法会就曾表示,三地政府会批出300个跨境巴士配额,每日可提供600对班次来往香港和澳门、大陆;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还计划了不限密度的巴士接驳各个口岸,以及250个跨境出租车配额。
当然,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绝不仅是为了收费。道路的基本作用是交通运输,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大有裨益,粤港澳地区的运输网络将更趋完善,必能进一步带动大湾区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不但能够直接促进珠海与香港物流业协同发展,缓解香港仓库紧张、人力成本较高的局面,带动珠海成为珠西、粤西一代货物集散分拨中心。还可以间接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短期内可促进港澳地区溢出效应、满足对港澳地区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长远来看还能够加强港澳合作、合理调节珠江东西两岸产业结构。
一座大桥、三座城市、十四载建设、百年工程,港珠澳大桥无疑为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孕育出了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