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对于美帝最先进战机F-22“猛禽”战斗机来说,今年堪称“多事之秋”。4月初遭遇起飞事故,来了个“前列腺着陆”之后。10月10号同样又因起落架故障出了次“洋相”,同一天飓风“迈克尔”还将廷德尔空军基地中的“猛禽”,毫不留情的吹成了“上校鸡块”。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天灾中的“机窝”防护问题...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机窝”里的“机块”

虽然,滞留的战机中有17架F-22连同自家的小弟“鹰”和“隼”都让飓风给“一锅炖”了。但美帝空军却一再表明:战力没有受损。但此话也不假,因为滞留基地的F-22本身就是飞不起来的故障飞机,这次飓风一吹没准还能减少几架故障机,提高战机完好率,提前完成国防部长的任务,真是一举多得。(此前一年,F-22完好率大约为49%,而此次飓风至少能将之提升至50%以上)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航拍照片:受损后的延德尔空军基地,建筑一片狼藉

看到美军延德尔基地的遭遇,再联想到前有关岛基地海啸战机遭水泡,后有卢克基地F-35正面迎击沙尘暴。可以看见在自然之力的强大破坏力之前,纵使是最强力的战争机器也都像摆着一样,毫无招架之力。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想办法应对自然灾害。

天灾之下的战机保护

如大家所知,战机升空之后遭遇像飓风这样的天灾是很难应对的,因此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也主要都是集中在地面的。包括:重要基地的前期选址建造和维护高度的预警机制灾害转移自救机制、以及完备的事后处理机制。这一点上,各国都选择了类似的处理思路。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今年5月卢克基地遭遇沙尘暴,多架F-35为此受灾

具体到美国而言,百年以来其本土几乎就没遭遇到像样的打击,因此很多空军基地和机场的选址都是在临海的市郊(如吹飓风的延德尔基地)或者是沙漠(吹沙尘暴的卢克空军基地),基本是按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选址的,虽然广袤便捷但也存在着天灾和战略性风险。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留守基地的F-15执勤机被直接吹翻,变成了一只“仰天而望”的鹰

在冷战之时,山姆大叔还能靠着“假想敌”苏联的威胁,来强化武装和训练。待到苏联一解体,“山姆大叔”也开始在军事上有点撂挑子的感觉,逐渐的走起了下坡路。毕竟,没了威胁就没了紧张感,想向国会老爷伸手要钱也不容易了),最终也导致了这几年各种事故频发(例如一年里面T-38高教机摔4回,F-22各种“前列腺”受损等等),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今年4月,一架F22就因起飞事故来了个“前列腺滑行”

当然,上面的美帝算是“负面代表”的一种,正面的我们可以从俄罗斯瑞典上找到答案。苏联时期为了防御美国及其仆从国的军事进攻,在各种战略性军事基地的选址上都甚至考虑到了一次核打击之后的反击和生存情况。而瑞典作为冷战中直面苏联钢铁洪流的国家,狭长的国土防御难度极大,在军事基地的选址上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苏联的混凝土永备机库,也就是电影《战争之王》里放AK步枪的那种,优势就是坚固,足够应对核打击,缺点就是太贵了

所以上述两国在战略性军事基地的选址上,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在避开各种恶劣天气和地震带的地区修建,依靠挖空山体地下工事来作为基地的永备机库,这样以来在战时可以保护自身军事实力,也可以增强对天灾的应对能力。二战期间,瑞典甚至将自己的战机生产线也整体搬到了地下工事当中。这样的前期投入虽然高,但是对于具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战略纵深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最保险的选择。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二战期间,瑞典甚至直接将萨博战机生产线也挪到了地下工事里确保产能

但是,再牢固的军事基地也并非坚不可摧,所以在应对自然灾害时,一般会做到提前评估和预警,能避开的还是会避开的。比如这次美帝遭灾的飓风“迈克尔”,在其尚未登录的2天前,美国空军就下达了强制转移命令,延德尔基地的地勤人员加班加点的对战机进行维护,让能飞的战机都在次日上午提前飞离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事件之前美帝实际上已经进行了“疏散”

一般来讲,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就不会出什么大事。但这次美帝实数运气不好,趴窝的战机太多,又都是些金贵的“猛禽”。而来袭的飓风“迈克尔”在登陆前的短时间内又迅速升级成了四级飓风,吹了延德尔基地一个措手不及,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由此来看,美国本土的机库在面对飓风这样的天灾时,显的还是力不从心。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今年5月,15架F-22和5架T-38A也躲进机库抗风,只不过那时的“阿尔贝托”只是个亚热带风暴连一级飓风水准都没达到

国内战机的天灾防护

说完国外战机天灾来袭时的应对策略,我们回头看看国内是怎样做到的。与武器装备一样,国内机场的灾害预警机制也源自苏联,虽然又逐渐转向西方思路,但是本质上也是殊途同归。在机场的选址和建造方面,国内的大型军用机场很多仍保留有永备机库,这些永备机库均为混凝土结构,深藏在地下和山体之间,坚固程度甚至可以应对第一波次的核打击,足以应对大部分的风灾和地震。高价值战机在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就会转移其中避难,以此最大程度的降低受损的风险可能。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我国的早期战机洞库,挖空山体依山而建,隐蔽性和牢固性极强,缺点就是成本太高了

天灾来临之前,根据侦测到的天气情况启动预警机制,绝大部分战机会根据命令进行紧急维护之后转移,以保全设备的安全。剩余不能转移的故障机和执勤机则进入机场的机库或者是机堡来就地避灾,当然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当然像是歼-20这样的高价值战机,空军是不会让其轻易涉险,基本上都会选择在灾害来临之前想方设法进行转移,即便不能起飞的也会拖入机棚进行妥善处理。

天灾面前美国“猛禽”让风吹成了“鸡块”,其它国家都是如何防御的?

耕战频道曾出现的歼-10战斗机加固机堡,能抗炸弹和常规钻地弹,对付一些普通的台风自然也能过得去

至于灾后,各国的做法就非常统一了:该修修、该补补,对于严重损坏的战机即便不能修复,也会通过“器官捐献”的方式让他们的零件在其他战机上发挥余热。毕竟就现阶段而言,对于这样的区域性自然灾害,无论是军用设施还是民用房屋,都难保万无一失。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策略,之后学习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