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记者被肢解:比人性更残忍的,是大国间的利益之争
这次被害的记者虽然遭遇值得同情,但其身份背景还是颇为复杂的,他本人既是本拉登密友,又是穆兄会成员。
这个事件是欧美之间中东主导权之争的小插曲,其真正的背景是美欧之间的货币地位竞争。
石油货币体系的确立,绝对不是靠口号堆彻、权术权谋可以建立起来的。
最近几天,沙特记者哈苏吉被害一事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最先爆出这一杀人事件的土耳其及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10月23日(也就是今天)将披露哈苏吉遇害的“完整细节”。
事件被爆出后,沙特政府最早是一口否认与他们有关,其后在多方压力之下又改口承认哈苏吉在自家领事馆遇害。同样陷入被动的还有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此事的表态上,他尽显纠结,被外界指称是摇摆不定。倒是欧盟主要国家的反应非常一致,纷纷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呛声讨伐。
但实际上,各方在事件中的不同反应,以及给出的各种堂皇理由,说到底还是围绕中东局势的大国博弈。
众所周知,特朗普上台以来,大幅调整内外政策,向很多国家挥起了大棒,对象不仅包括中俄这样的竞争对手,他甚至连很多美国的昔日盟友都不放过。
比方说,早前他就扔出过“欧盟是敌人”这样的外交炸弹,尽管这颗炸弹是在贸易问题上的表态,但也足见其本人和本届美国政府对欧盟的警惕。
不过,在美国,特朗普也不是第一个将欧盟视作“敌人”的总统。美欧之间的“爱恨情仇”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二者明里暗里较量的背后,真正的核心是货币的国际地位。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搞垮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全球“一哥”的地位从英国正式移交到美国,这立刻体现在货币地位的争夺上。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提出要搞一种超主权货币“班可”,就是想避免美元一家独大。美国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针锋相对地推出了怀特计划,要以美国为基准货币展开国际货币体系。
显然,坐拥全球75%黄金储备的美国比英国更有实力主导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汇兑本位体制建立,基本落实了美国力推的怀特计划。在这套体制安排下,除了英镑在名义上保留了特殊地位外,采用本金位的货币只有美元一家,包括西欧列强在内的其他货币全部都得同美元挂钩。
这次英美易位后,英国尽管有落差感,却很快通过英美特殊关系获得了抚慰。真正失落的是法国为首的欧陆强国——美元时代也就意味着国际经济和政治中心移到了华盛顿,法兰西们的地位更为边缘化了,个个想必都是窝着气。
靠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效运转,“法兰西们”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便立刻搞起事来了,他们将搞事目标瞄准了美元。1962年,戴高乐政府就威胁要以美元兑换美国持有的黄金——“你美元不是和黄金挂钩吗?把黄金给我兑出来”,这是抓住了金汇兑本位的死穴。只要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美元独大就是不可能的。自此,以法国为首的欧陆列强挖墙脚、薅羊毛,十年挤兑后终于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掏空。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汇兑本位正式崩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安排的“一篮子货币”方案,西欧主要国家的货币入篮,与美元同为正式的国际储备货币,名义上强化了货币地位。欧洲各国一度流行拒收美元的风潮,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没高兴几天,美国政府旋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主的石油美元体系。当时世界第一的产油大国沙特带头和美国进行了利益交换——美国保证沙特的安全,而沙特同意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
沙特不仅甘当头羊,还不遗余力地为美国推广这套模式,“石油美元”很快就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标配”。而美国和沙特的盟友关系,就是石油美元体系的重要基础。
通过与石油交易挂钩,美元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削弱,反而摆脱了金本位的桎梏,“自我放飞”不再受制于人。法兰西们虽然提高了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份额,但是美元独大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好在美国大哥的新玩法也没有亏待西欧小弟。因为地缘关系,集中到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美元大量流向了欧洲的金融系统,西欧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受益仅次于美国。加之冷战背景下,美国还要负担西欧防务。
欧盟的双重标准
按理说,法兰西们应该对新游戏规则感到满意,那就积极配合吧?不,老牌列强的马基雅维利政治中没有“安份”这个词。
即便冷战期间中东博弈的主角是美俄两大超级国家,西欧介入的空间有限,但同样挡不住法兰西们的小动作不断。
比如伊朗伊斯兰革命就得到法国的助力不少,霍梅尼长期被法国庇护,隔空喊话、遥控指挥,搞得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巴列维王朝鸡飞狗跳。这么一来,便为日后欧盟和伊朗的深厚关系打下了根基。
冷战结束后,酝酿已久的欧洲一体化加快。法德主导的欧洲整合明显是为了在后冷战时代成为世界一极的努力。而1999年欧元发行,在货币领域的实力整合宣告结束。如果能够形成一个与石油美元规模媲美的“石油欧元体系”,那就大功告成了。美欧在中东的影响力之争也就浮上了水面。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03年,小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争夺的核心是萨达姆政权的存续。表面上,欧盟竭力反对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联合国授权的合法性之争。
可是,以萨达姆政权的所作所为,按照欧盟历来军事干预的意识形态标准,还缺少合法的理由?拘泥于纯技术问题的“是否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绝非欧盟主要国家的正常表现。法德带领欧盟,为了萨达姆政权不惜与美国公开交恶,其实就是不希望美国加强对中东的影响。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小布什政府和欧盟关系良好,甚至在“911”之后更为紧密。海湾战争造成的裂痕,终小布什之任再也没能缓和。即使小布什在战后力图推进中东民主计划,欧盟的反应也是极其冷淡的。
同样是在中东搞民主为口号,接任小布什的奥巴马就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称赞。哪怕对欧盟形成巨大冲击的难民潮直接源于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欧盟舆论也小心翼翼地绕过了奥巴马,一致批评“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后果”,这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其实,欧盟的真实逻辑是:加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政策必定遭到欧盟阻击,而相反的政策总是受到欧盟的推崇。因为不打开中东石油的缺口,“石油欧元体系”就是幻想。
奥巴马为欧盟在中东扩大影响力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其中最重要的遗产就是美国和伊朗关系缓和。如果按照这个轨道走下去,没有美国制裁的束缚,伊朗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将会大大提升,而在伊朗和欧盟之间的“石油欧元”就会膨胀。这很可能成为“石油欧元体系”的奠基石。
“你不放过伊朗,我就敲打沙特”
没曾想,特朗普上台后,美伊关系大幅倒退,这对欧盟扩展“石油欧元”的美梦打击巨大。
特朗普的思路很明确,减少在中东开支庞大的军事开支,但是不削弱在中东的影响力。于是他选择巩固与沙特之间的关系,强化沙特政权,因为这样做是保持海湾国家继续支持石油美元体系的支柱。
另一方面,他增强美以同盟,给以色列这个中东”万人敌“以更大的活动空间。为此,打压伊朗是必须的,因为两大战略盟友都有这个需要;而且,出于提防其他石油货币体系的考虑,也得控制住伊朗。
如果特朗普的计划全部实现,那么欧盟的石油欧元只能维持在无足轻重的水平。欧盟必须反制,这次沙特一出事,欧盟迅速高调谴责、强势介入,就是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不放过伊朗,我就敲打沙特”。
至于这次被害的记者虽然遭遇值得同情,但其身份背景还是颇为复杂的,他本人既是本拉登密友,又是穆兄会成员。与其说他是异见者,还不如说是沙特王室宫斗参与者。
哈苏吉被肢解这件事虽然轰动一时,但笔者判断,很难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
美国方面,特朗普及其主要支持者并不是欧盟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拥趸,赤裸裸的实用主义路线不大会受欧盟“嘴炮”的干扰。而且,沙特在美国政坛深耕多年,就算特朗普有意制裁,也很难实现。
沙特方面,在所谓人权领域早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处理这类事件,沙特言驾轻就熟,能赖就赖,赖不了就出替罪羊,然后就硬杠。只要美国不出手,绝对扛得住。
最根本的问题是,欧盟没有真正干预的实力。军事上,欧盟的无力化已经到了空前高度,德国空军力量几乎归零,法国在叙利亚战争中表现拙劣,近年来欧盟在军事领域传出的都是坏消息。
外交上借人权问题对沙特发难?恐怕也不行。须知,中东这个神奇的地方,真用欧盟那套人权标准去套只会搞到“没朋友”,其中还包括自家兄弟伊朗。
更主要的是,一旦同沙特交恶,经济上也有风险;要是沙特这些海湾土豪,把欧洲金融系统里的石油美元抽走,其后果欧盟方面同样难以承受。
总之,沙特杀害记者事件是欧美之间中东主导权之争的小插曲,其真正的背景是美欧之间的货币地位竞争。欧盟虽然擅长以意识形态话语引导事态向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但石油货币体系的确立,绝对不是靠口号堆彻、权术权谋,就可以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