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战斗经验 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

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保卫战有两次,第一次是1932年的淞沪抗战,第二次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

1937年的这次发生在抗战全面爆发期间,颇受关注,但1932年的“一二八”虽然规模不大,但战果要好得多,在保卫战中表现出色的十九路军留下了一份纪要,可以看出在解读日军的战术方面颇有心得,还给出了反制的良策。

一二八中的十九路军

日军特点

十九路军对于日军的攻防战术的看法:

日军重视步炮协同,也注意与海空军的协同。

日军重视侦察,用飞机在空中拍摄我军阵地,甚至派人进行便衣侦查。

在作战时,日军严格遵守战术规则,不轻易冒险,不依仗肉搏突击。

日军擅长集中火力,集中数十门火炮用榴弹轰击一个地段增大威力,必要时派战机和战车掩护。

日军的机关枪通常是不连续开火,以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日本步兵全部佩戴钢盔,且普遍装备掷弹筒,前哨和侦查部队喜欢携带毒药包。

日军夜间喜欢用小部队骚扰我军,白天方面使用重炮和战机时进行大规模攻势。

在进攻时,日本步兵以机枪为骨干火力,组成多个战斗群,以松散队形攻击。

在退却时,日军队形不乱,每后退百米都会进行抵抗。

在防御时,日军工事重视侧面防御,且有交通壕相连,架设铁丝网且通电。

日军通常修筑备用阵地,位于不易观察的地方比如村后,让中国军队始料不及。

机枪阵地不会高出一般阵地,且不易暴露。

十九路军归纳的日军战术中,强调的部分恐怕正是当时中国军队不熟悉或者不重视的部分。

比如击中火力原则,夜间袭扰,工事按纵深修筑,防御时重视防备穿插。

一二八中的日本陆战队

应对之策

十九路军针对日军的特点,制定的作战方针:

避开日军舰炮射击范围,诱敌深入作战。(上海虽然临海且有江河,但是大型军舰因为吃水深的关系,无法进入浅海和江河)

尽量在夜间行动,以避免日军的航空侦察和空袭。

按照纵深构筑防线,注意伪装,并留下预备队防备日军的穿插攻击。

兵力,工事梯次配置,机枪阵地为防御支撑点,各级指挥官应力求通讯完备灵活。

注意通讯联络畅通,每个师至少两条电话线通总部。

救护体系:各个师野战医院-上海南翔总部收容所-2列救护列车-苏州总医院。

最终“一二八”打得日军无法突破,最终选择休战,十九路军又总结道:

阵地应纵深配置,敌人如果突破一点,我军可从三面还击,节节抵抗。

第一线派少数监视哨即可,以免遭到炮击杀伤。

力求与日军步兵近战,迫使日军炮兵停止射击,抵消其火力优势。

遇到优势日军应该善用夜袭和游动作战。

工事应当增加间隔,交通壕越多越好。

存在不足

关于第一次淞沪抗战的教训,十九路军又总结道:

我军虽然士气高涨且富有牺牲精神,但第一线兵力损失较大。

预备队本应用于出击,却机场用于填补战线。

手榴弹质量不佳或使用不当,所以被部队轻视。

对纵深防御,侧后防御重视不够,交通壕不足。

机枪手习惯在同一个阵地连续开火,在日军炮兵的轰击下徒增伤亡。

步兵常无目的开火,浪费弹药。

救护队太少,战斗部队自己派人后送伤员是损耗兵员的错误做法。

通讯只有电话,手段单一且故障较多。

熟视无睹?
1933年末,被调到福建的十九路军因不满国府的对日妥协,易帜反蒋,也就是福建事变,最终第十九路军被缴械、解散和收编。

那么既然第十九路军的战斗经验教训有用,国民党军队是否因人废言呢?

从1937年的淞沪抗战和抗战中的许多战役来看,恐怕并没有学习领会。

很多部队顶着日军猛烈的舰炮和陆军炮兵火力行动,徒增伤亡。

有些部队毫无防空观念,在前线集合整队训话,被日军战机发现后遭到空袭,损失惨重。

中国军队的战线一次次地从侧翼被突破,比如淞沪战役的总撤退就是因为日军在南面的金山卫达成了突破。

战地记者王小亭在拍摄淞沪战役

被日军在一点突破后,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制,结果往往是一点被突破,战线全线动摇。

很多部队的撤退毫无章法,比如淞沪战役的撤退最后就演化成乱哄哄的溃退。

也许有人注意到,十九路军反复提到机枪的布置方法,这也反应了当时中国军队一个无奈的事实:
缺乏重武器,机枪反而成为重要的支援火力。

而在国内的历次冲突中,大部分武器无法威胁机枪,那么各方军队习惯将机枪阵地长时间布置在高处方便观察和射击。

但是在对日作战中,这一点经验根本好用处,日军普遍配备的掷弹筒和迫击炮能轻易地打掉已经发现的机枪阵地。

那么布置隐蔽良好的机枪阵地,机枪手频繁转移阵地,用长短点射掩护步兵才是适应当时战争水平的方法。

至于梯次布置兵力,反制日军的突破口,夜袭之类的招数,大部分军队更是难以掌握。

后来陈诚反思过:我军在淞沪战役中没有打算采用人海战术,但是实际的作战部署和人海战术已经差不多了。

第59师师长韩汉英说过,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倒是不怕牺牲,一个师又一个师打完了,又整师地调上去打,这在作战效果上其实是有害的。

而淞沪战场上的蕴藻浜反攻,恐怕在“小诸葛”白崇禧决策之时,就没有考虑如果反制或者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试图通过步兵的集团突击来扭转局势,这种战术对付火力贫乏的对手也许奏效,但看起来根本没有考虑日军的特点。
如此部署,使得这次反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这恐怕就是到了1938年武汉战役时,最富庶的沿海地区以及广阔的华东地区全部沦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