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争片《八佰》 国产片有没有机会翻身

8月14日
疫情后首部有市场提振力量的
商业大片《八佰》开始点映

在电影院只能上座50%的前提下
点映首日破1400万
豆瓣开分8.3

小印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朋友圈里一夜之间出现了2种声音:
我们为什么要去看八佰?鼎力支持,一片飘红。
依旧反感八佰。严厉批判,欺世盗名!

所以,好奇心驱使小印去看了后面的点映然后肿着眼泡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
真的太好哭了,呜呜呜。
观影前,跟小伙伴讨论影评,约定要记住从什么场景开始哭回来讨论。小印记住了那个场景:
800中国军人对30万日军,4天4夜,十几轮疯狂进攻,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日军在仓库底下用盾牌防护,做爆破工事,一旦爆破成功,便无险可守。
郑恺饰演的陈树生留下遗书,绑上炸药包,从城楼上一跃而下。
同部士兵,依次列队,一有日军聚集,便有一人大吼自己的家乡姓名,一跃而下。对岸租界的中国人和各国人民,静默无声。
自此而始,泪点频密,便再也没有停过……
观影TIP:备好纸巾!

1、八佰好不好看?

就事论事,这部电影的品质是过关的,具备商业大片的必备修养。群星璀璨,哪怕是小孩,演技都可圈可点。
服装、道具、化妆、美术、置景全程在线,制作团队也是用心了。从内容角度,哪怕掰碎了、揉烂了细讲,这类影片,确实乏善可陈。
剧透并不会对观影产生影响,但秉承着基本的道德素养,小印就先给大家科普下背景和史实吧。
近代日本侵略,从东北沦陷开始,日本人终于跨过半个中国,打到了上海。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面抗战初始阶段中日两国进行的一场大战。

从1937年8月起至11月中国军队退出上海,日本投入兵力达到30余万人,中国军队调集70多个师,约70余万人。
上海如同一个绞肉机、大熔炉,士兵投进去,仿佛只是数字,不是血肉。
何为《八佰》?
1937年10月26日,在淞沪会战后期,败局已定,中国军队除以一部据守铁道沿线附近要点外,逐步退至苏州河南岸。

从10月27日到10月30日这四天四夜里,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奉命率第1营(营长杨瑞符)官兵400余人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坚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击退了敌人十余次进攻,其英勇事迹和爱国气节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孤军在惨烈、无望的境地,发出的呐喊。
记者前来采访时,谢晋元虚报人数800名,以达到威慑敌军的作用,也就有了“八佰壮士”的美名,这就是著名的谢晋元团“八百壮士”孤守四行仓库的壮举。
该部完成任务后,于10月31日晨渡过苏州河,退入公共租界。

事件简单明了,并不意味着空洞无物,只是侧重不同。
《八佰》侧重在两点:一是“情绪”、二是“技术”。
凡是看过的《八佰》的观众,普遍提到一点:太好哭了!!!
这就是情绪,能够激起观众的共情。在影片整体的氛围营造上,镜头的表意为“情绪的实体化”而服务。
一部电影让人笑和哭也许是很容易的,这些都是基本的生理反应,但让观众真正感动则不容易,情绪化的观影体验才能促使观众更多去调动其他朋友来观影,这也是自来水效益真正的内涵。

《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的成功,就是主旋律电影,成功激发大众情绪的典型表达,也是市场对《八佰》高期待的基底。
技术角度,八佰是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导演运镜掌控下,摄影的技术含量超标。
IMAX,是大家只有去电影院才可以感受的视觉福利。实景搭建、高质量底片、实地爆破,喜欢超支的导演从影迷角度是窃喜的。

摄影更让人拍案叫绝,视觉效果拍出了影片的精髓:“最黑的夜,最亮的光”。
最初的惊艳是谢晋元出场的那一幕:在四行仓库顶层,广阔视角的转移,搭配谢团长的台词,租界灯红酒绿、战区断壁残垣,一河之隔,两个世界。
“这边是天堂,那边就是地狱!”
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看到摄影指导,原来是曹郁,不愧是曹郁。大众可能不习惯关注摄影,不清楚曹郁的江湖地位。
代表作:《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妖猫传》
获奖经历:
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摄影奖
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奖
第3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奖

情绪和技术的表达令人惊艳,以逃兵的切入的角度也是新奇,但也并不是没有不足。
战争的描绘激动人心,但租界里的很多情节,让人摸不到头脑。
姚晨饰演的何香凝先生,为什么对战局关注,没有清晰的表述;刘晓庆饰演的赌场老板,也没有明确的交待。

募捐女学生、大学老师、白俄妓女等角色,作为标签塞进了对岸的大世界里,却只让人感觉是群工具人。
最后,断后的逃兵们,留下一个前进的特写。
大部队冒着冷枪冲桥,租界的中国人伸出一只只手,只让人怅然若失,有种虎头蛇尾之感。
但如果你想要感受情绪的激荡、光影之间的视觉享受,《八佰》仍让你不虚此行。

2、八佰的原罪和传奇
影片的品质无可厚非,那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和讨伐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现实中《八佰》这部影片,自身都携带着争议的原罪。
一是被放弃的政治正确,一是被放弃的小镇影院。
影片中那段历史,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战争,具备政治属性。这是一场溃败,撤退的战争是不值得歌颂。

这批军人最终并不是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而是坦然接受命令,完成任务撤到租界,不是体面的壮烈。
这段历史中,无论是史料的缺失,或是记载的凌乱,或许不如电影中渲染的光荣。
互联网上反对的文章为了表达观点、吸引眼球,必须强烈、夸张、让人义愤填膺的阴谋论,将黑暗面渲染得淋漓尽致,既然无法证实,那也无法证伪。
两者相比,小印更愿意相信光明的演义,不希望阴谋论大张旗鼓。

这并不是八佰壮士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早在1938年和1975年,这段历史曾两次被改编成电影,而这次《八佰》一经亮相便获得好评,被称为华语战争片新的里程碑。
同样的故事,只是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全新解读和创作。
时代在进步,当年都可以敞开胸怀接受的,现在就要被笔诛口伐,这是什么道理?

电影中,日军宣称三个小时攻下四行仓库。日本侵略战争中,日本政府中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声音。
三个月的淞沪战争失败了,但粉碎了日本快速结束战争的企图,坚定了中国各方势力抗战的决心;四行仓库坚守了四天四夜,每一天都是用血肉垒砌,完成了掩护撤退、争取国际声音的政治使命。

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场给国际看的表演战又如何?是否提振了中国抗战之士气?
同样,国民党当局对抗战的摇摆、以及期待国际援助的妄念,不能抹杀一线将士牺牲的价值!
影片的开端是龙标,是广电总局对内容的认可和承认;对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对牺牲将士的尊崇纪念,官方也早有定论。
不必上纲上线,过分解读;单纯地看一场电影,有什么不好?
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评判体系,但无论如何,见证一个传奇有什么不好?

3、《八佰》能否让债务缠身的华谊走出危机?
新冠疫情常态化,人们观影热情和心理创伤并没有完全缓解,电影院7月开始营业后,仍需遵守更少场次、50%上座率的政策指导。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电影院开门后第一个商业大片,《八佰》具备提振市场信心和刺激观众观影的双重使命,而亏损也是可以预见的结局。
如同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士兵们,他们为自己挖坟墓,他们也害怕、也怯懦,但最终向着死亡猛冲过去,这样的精神才有感染力,让人产生共鸣。
特殊的时间节点赋予了《八佰》传奇性,如同一体两面,四行仓库里的士兵和八佰这部影片,跨越时空,成就了互为镜像的命运。

八佰的背后,激起业内讨论的是,华谊兄弟公司创新的发行模式。市面上所存在的电影发行模式包括传统分账、买断、保底+分账三种。
大影院可以保证传统分账的正常发行模式,而小影院仍悬着心,等待电影首映前的宣判。
因小影院固有的偷票房顽疾、低票房产出比例,华谊兄弟是否会坚持买断或保底+分账的发行模式提前回笼现金。

若此举成真,小镇影院就成为被放弃的弱者。
若拿不出保底或买断的前期投入,就没有提振影院销量的头部大片;若交了保底,无法预判市场,有可能无法回收成本,对歇业大半年的影院经营雪上加霜。
作为始作俑者,华谊兄弟公司,又何尝好受?
2018年,影视圈的偷税漏税、阴阳合同风波,导致投资巨大的《手机2》《八佰》等电影迟迟无法回收成本,华谊兄弟股价一路下跌,最低为每股3.21元,跌幅一度超过70%。
市值则从巅峰时期的800亿元缩减至如今的105.5亿元,减少超过八成。

王中军无奈重出江湖,执掌公司事务,并有拍卖收藏画作、填补公司资金缺口的报道。
同时,《八佰》能否打响2020电影的第一枪,备受市场关注。对因疫情积压的大片而言,这是他们上线定档的试金石在《八佰》点映破纪录后,《姜子牙》官宣定档。

十月国庆档期,《夺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纷纷下水。
前路艰难,但大家只能往前冲;此时虽战火燎原,只望未来一片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