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学长vs呆萌学弟 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本格推理“学长流”

在本格推理小说中,有一种名为“学长流”的类别。
我觉得如果将有栖川有栖笔下的江神学长,斋藤肇笔下的阵内学长,以及仓知淳笔下的猫丸学长放在一起,就会不禁联想起这个类别了。
“学长流”的类别并非由我提出,早在一九九五年《宛如碧风的风吹过》精装本问世的时候,法月纶太郎在卷尾评论里面就隐隐提到过这种看法。
描写了言语刻薄、放浪不羁的猫丸学长全程吐槽学弟,同时解决了一桩狄克森·卡尔式怪异案件的本书,正是一本属于“学长流”类别的长篇本格推理小说。
法月在注意到《宛如碧风的风吹过》书中的这一要素后,开始提倡作家们多多创作“疯疯癫癫的阿寅”那样放浪不羁式的角色谱系。
的确,仓知淳一直坚持以“学长与学弟”的组合作为解推理解谜类小说的中心人物,我认为他这种别出心裁的风格应该有其特别意义。

所谓的“新本格派”确立后,许多作家会安排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登场。
每当他们使用这种设定创作出福尔摩斯/华生式小说的变种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让“学长”来担任侦探的角色。
此外,名侦探在推理小说中原本就肩负着打破僵局的职责。
在上文提到的法月纶太郎的评论中,就有一句尝试总结仓知淳写作风格的名言——“浑然天成的卡尔”。
只不过,狄克森·卡尔本人会为了解开一桩惊悚万分的案件而创作出嗜酒如命的壮汉基甸·菲尔博士,与鲁莽暴躁的贵族亨利·梅利维尔爵士这两大侦探。
他们不止负责案件的推理,也负责用幽默的举止缓解气氛,令怪异事件不会那么可怕。
而一位言行举止总是无法符合“社会人士”身份的“学长”这般罕见的角色,同样也起到了缓解气氛的作用。

放浪不羁的角色设定也与缓解气氛的作用有关。
无论案件发生在宅邸、村庄,还是发生在公司、都市的某个地方,长篇推理小说多会以一个封闭的社会团体作为舞台开展剧情。
而身在这个“小社会”的“居民”们在舞台中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就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角色们本身的个性很容易被案件的沉重感所束缚。
但想一想,在如此压抑场景中,突然闯入了“学长”这种仅凭称呼就显得大有气场的奇特旅者,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正因为从外部闯入的学长不会陷入“小社会的价值观”中,他才能让那些被先入为主的观念禁锢了思维的其他角色醒悟,也就是发挥其侦探角色应有的作用。

只不过我如此分析,并不是想让“学长”霸占侦探角色的位置。
我认为“学长”还存在更加贴近根源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就是“学长”所带来的令人窘态毕露的感觉。“学长”会毫不留情地命令你跑腿或表演余兴节目,
也会在你烂醉如泥时将你照顾妥帖,会花上一整夜时间倾听你抱怨的那些幼稚的烦恼,也会在你的结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不知暴露出你的哪些羞耻事来。
这应该是大家对“学长”的一般印象之一吧。
反观另一边,“学弟”则是种可怜的存在。
他们由于某些缘故出生得稍微晚了一些,导致防备比较松懈,在与学长相处时容易放下伪装不做防备,以至于最后被学长掌握了自己最为羞耻、最接近自我的部分。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没有设防的,令自己感到窘态毕露的经历,也有着卸下所有伪装与自以为是的,最为自然的状态。
而“学长”角色正是为了勾起我们这些回忆而存在的。

碧风——猫丸学长

像江神学长这样的学长非常绅士,尽管身上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氛,但他仍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总能及时让爱丽丝这个容易陷入幻想的学生醒悟过来。
在这点上,“学长”带有菲尔博士与梅利维尔爵士之间所没有的、因关系亲近带来的羞涩,带着一种会令人躁动不安的亲密情感。
学长站在神秘主义的对立面,他象征着我们能够称之为根基的日常状态。
因此,无论剧情描述人眼前发生了多么怪异的事件,只要有一位学长在身边,就会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有些奇妙的世界里。而猫丸学长所代表的的,正是这种令人困扰的存在。
他旁若无人,神出鬼没,是个乐天派男子,看似没出息地做着稀奇古怪的兼职维持生计,一如既往地放浪不羁。
他明明像隐居的老者一样唠唠叨叨,但那张圆圆的脸蛋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这就是猫丸学长。
他在出道作《星期日晚不想出门》(创元推理文库)以及本书中担任学长侦探的角色后,在《幻兽遁走曲》(同上)中则没有与学弟联手,而是独自一人大展身手。不过等到《午夜传真》(同)与《猫丸学长的空论》(讲谈社文库)出版后,猫丸学长再次掀起了一股学长流的风潮。无可争议,他才是能够代表仓知淳作品的角色。

仓知淳老师作品:《星期日晚不想出门》

本作以一起高空坠尸之谜《空中漫步者的末日》作为开篇,是一部短篇作品集,本书则是一篇结合了不可能犯罪与古怪降灵术的本格长篇小说。
作者之后的三部作品,都是猫丸学长对日常生活中略显蹊跷的谜题给出出人意料解答的短篇集。
乍一看,作者像是在循环往复地将一些很有噱头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谜题,但实际读起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糅合日常与非日常,集柔情与辛辣为一体的,那独特而始终如一的风格,
更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猫丸学长是多么适合在作者的作品世界里担任侦探角色。在仓知淳的作品中既有“暴风雪山庄”式的《星降山庄杀人事件》(讲谈社文库),还有以某类超能力现象为主题的《壶中的天国(上下)》(创元推理文库)。

这两部长篇作品中都没有猫丸学长登场,但书中所展开的世界观都与猫丸系列非常类似,尤其是获得了第一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的后者。
说它们相似,不但是指故事氛围上的相似。如果要将仓知淳归为一名本格推理小说作家,就不能忽略猫丸学长这个标志性角色。
即使同为逻辑型解谜小说,作品之间的谜题与逻辑也会各有各的特征。
它们与作品世界之间的关系,会因作者不同而大相径庭。比如说有的作家力求建立一个极其接近现实,也就是所谓现实主义的世界,而有的作家则擅长描写在无比扭曲的世界中发生的独特解谜故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事件与其解决过程如何与作品世界相契合,故事会以怎样的形式被构造出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千差万别的。
从这点来看,仓知淳本身更加接近于日常系推理。

无需多言,在日常系推理中有以北村薰的《空中飞马》(创元推理文库)为代表的大量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真相。
仓知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推理故事也是如此,他也是主要着眼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时而让人感到温馨,时而尖锐的观察问题。
他的作品与日常系推理的相似之处非常明显。
不过正如法月对他的评价——“浑然天成的卡尔”那样,在温馨派的作品世界中,仓知淳的才能更加体现在他的作品既与脱离现实世界的本格推理小说相亲和,又能涉及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疯狂行为。
准确地说,在将解谜要素作为小说核心的前提下,他弱化了日常与非日常,温馨与疯狂的界线。
而这也让他的作品获得了拥有了独特的味道。

《壶中的天国》

本作设定了一个以沉迷于兴趣世界的人们为主要角色的日常温馨舞台,却在其中混入了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疯狂阴影,最后以揭露隐于背后的意外逻辑为结局。

虽然作品有如此趣旨,但这并非意味着作者的风格突然转型为超能力系,也并非是作者想要表现日常与疯狂无法相容的对立。

恰恰相反,这部小说其实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真相:每一天都积极生活着的人们与疯狂的犯罪者,似乎也会拥有着相似的心境。

《宛如碧风吹过》

这部作品很适合用于了解仓知淳的这种观点。
沉迷于招魂术的富豪老人,超心理学学者与灵媒师进行了激烈的对抗,然而此时却突然发生一起密室杀人案件——在本应没有任何人能够出入的别房里,老人被人用独钴杵打死。
尽管如此,变得疑神疑鬼的众人选择继续召开老人生前所希望的降灵会。
但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会招致第二起杀人案件的发生……这正是正宗的卡尔式情节。
尽管看似使用了相同的手法,但《宛如碧风的风吹过》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截然不同。

看完本书之后,我想请读者们重新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书中发生了怪异事件,但随着谜题的解开,书中的角色们也回归到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当中。
尽管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却并非是指怪异的谜题得到解决后,人们重新回归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当中。
虽然同为“日常”,但实际上日常会根据我们对其接受方式的不同而呈现种类繁多的变化。
一成不变的“日常”是不存在的,我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的世界中。
仓知淳借猫丸学长的刻薄话语揭露本书最大的诡计时,我们才明白支撑诡计的原来正是“日常”的不稳定性和不可估量性。

并且本书还用另一种方式,抢先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后来在《壶中的天国》一书中展现的主题——那就是给予我们生活劲头的,“拘谨”与“疯狂”之间的相似性。
这是极为接近日常系推理本质的构思,有机会我也想尝试用这种方式写作。
日常系推理不是那种安于日常的坚定的“温馨派”,相反,它们反复讲述的是日常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秋意无从明视,风声一瞬惊我心。
这首诗句讲出了日常系推理的真谛。以鼻祖北村薰为代表,类似于“今天的风儿感觉有些异样,啊,原来是秋天到了”之类的小发现散布在他的作品中。
可这绝不是在刻意感伤,而是认为世界有着自己所尚未察觉到的一面,这一面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且自己只有通过一些细微的契机才能够注意到这些变化。
着手于日常的细微事物,从而使读者切身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拓展和变化,这才是日常系推理的长处。
日常系推理小说同样是如此构成的,它们用这种思想来与推理部分呼应,让解决案件与发现“世界”的不稳定性同步进行。

如果将其变奏为仓知淳式风格,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每个人都只以自己所感知到的数据构造出一个“世界”,世界中心蕴含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核心,而人们封闭自心而形成的这些“容器”就这样摆放在一起。
尽管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存在分歧,但每个人却都注意不到那些不同。
如果尝试着将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对调,我们会发现自己也同样看不清世界的全貌。
深入思考下去,疯狂与理智之间的差异,不也可以看作是每个人所在的“容器”之间的差异吗?
真正的日常是不可预知的,世界是在疯狂与温馨两种状态中循环往复的,以上两点正是猫丸学长想要告诉我们的事。
“学长”所带来的充满日常气息的氛围,以及让学弟感到无奈的作用,最终会诞生出人们对“日常”的反思。
而这也将成为一扇拓展意外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