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盟”飞船事故借鉴和出路
2018年10月11日,搭载“联盟”号飞船的“联盟”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失败,两名宇航员得以幸存,密封舱紧急降落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东北约450公里处的草地上。这是俄罗斯1983年以来首次发生搭载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出现事故。
先说点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这次事故没有导致箭毁人亡,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再次验证了“联盟”火箭和飞船的逃逸系统的可靠性。美国的“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上升和返回时机毁人亡,损失之大可想而知,这对于俄罗斯来讲是不幸中的万幸。可这次重大事故延误了原来的航天计划,导致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不得不再驻留半年之多,其他科研实验不得不被推迟,同时也会让俄罗斯的保险公司为此承担巨额赔偿。
从中国载人航天的角度来讲,“长征2F”运载火箭以及接班的“长征7号”运载火箭及“神舟”飞船都具备三段式逃逸系统,而中国这套系统确实也参考和借鉴了俄罗斯的逃逸系统设计理念,因此,这次“联盟”号事件对中国航天人来讲,既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样本。
俄罗斯航天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俄罗斯火箭于半空发生故障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两名宇航员将再次执行航天任务,暂定明年春天前往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会利用这段时间查找事故原因,并改进火箭现有的技术状态,确保明年再次载人航天发射取得成功。但毫无疑问的是,这起重大事故给俄罗斯航天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必须要深刻剖析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来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俄罗斯《独立报》说,上世纪80年代是苏联航天火箭发射最为频繁的时期,但当时的事故率仅有3%。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俄罗斯航天发射次数大幅减少,但事故率却在上升,达到了5%。从2010年到2018年,俄罗斯航天发射次数继续减少,但事故率却上升到了7.8%。除了联盟号运载火箭外,俄罗斯另一款主要运载火箭“质子”号也事故频发,从2011年至今,“质子”号火箭总共发生了13起事故。
曾担任苏霍伊设计局工程师的卢卡舍维奇说,从质量监督到生产流程,航天部门的制造文化严重衰退。诚然,俄罗斯航天正在走下坡路,出现的问题也颇多,有说是因为严重腐败导致管理混乱,也有说是航天企业大幅改组不善导致效率低下,还有说是俄罗斯航天人工资太低导致积极性不高,等等,究其本质是一系列综合因素连锁反应导致俄罗斯航天陷入了困境。此外,航天技术是最典型的军民融合技术代表,但俄罗斯从苏联时期就想着手做的军民融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做好,尽管普京亲自挂帅提倡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但太多部门利益纠葛和经济不景气导致军民融合工作一直没有做好。
需要肯定的是,俄罗斯还在吃苏联的老本。航天领域一直是俄罗斯的最大骄傲和拳头产品,承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及航天产品出口一直是俄罗斯航天的重要创汇来源,但不否认的是,从苏联解体前期开始,俄罗斯的航天能力就已经大打折扣了,几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被搁置、废弃、拍卖,载人航天和货运飞船的运载火箭依旧是“联盟”号及其改进型,卫星发射平台依旧是以“质子”号为主,甚至用淘汰的SS-18和SS-19洲际导弹改装为运载火箭廉价发射卫星,这些基本上都是苏联留下的航天遗产,,而俄罗斯独立打造的“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和规模庞大的东方发射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甚至有俄罗斯媒体指出,美国目前在航天领域不断创新,中国与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俄罗斯航天业正在丧失竞争力。但俄罗斯飞船的客户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还在力挺俄罗斯,该局局长布里登斯廷表示对联盟号火箭充满信心,美国宇航员会再次搭乘它们航天。客观来讲,俄罗斯的航天实力依旧是不容小觑,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从俄罗斯航天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很多,一是如何做好航天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后继有人;二是如何摆脱航天经费困境是头等大事;三是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四是如何做好航天军民融合意义重大;五是如何与中国联合开展航天活动是实现互利双赢的关键。
从中国航天的角度来考虑,一是载人航天没有小事,如何从“联盟”飞船事故吸取教训值得考究;二是中国运载火箭处在转型期,技术问题比较突出,“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带来的教训亟待优化;三是中国航天发展面临“井喷”阶段,管理矛盾会集中,质量问题会突出,这些都需要管理的“归零”;四是航天人才的流失必须得到重视,毕竟航天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做好拴心留人太重要了。
航天要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创新能力的拓展,还是生产中的质量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抓住生产核心要素,俄罗斯航天失去的,中国一定牢牢抓住,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全身心服务于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