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妈妈”“女老公”:年青人饭圈文化中的性别错位

“天下苦饭圈久矣。”这句话既是饭圈文化在网络范围内扩张、入侵招致的不满,也是普罗大众与年轻一代“追星族”之间的隔阂。

饭圈文化作为近几年互联网和娱乐产业发展的伴生物,是当代网络流行文化的一大策源地,也是年轻人娱乐文化的前沿,每年从中诞生的“梗”层出不穷,“男妈妈”“女老公(粉丝称女偶像为老公,即使她非常女性化)”“男老婆(男粉丝称女偶像为老公同时自称老婆)”等也位列其中,并不断扩大、普及。
面对这种“怪象”,粉丝等饭圈人士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在外人看来则是带有一丝荒诞的搞笑与新奇: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样“男不男女不女”了?饭圈真是奇葩!那么,这究竟是古已有之的“人之本性”,还是“世风日下”的荒唐闹剧呢?
一. 究其源头:何谓“饭圈”“饭圈”本身就是偶像崇拜的产物,而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
原始氏族时期,图腾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认为“在属于同一个部落的图腾下的所有男人和妇人都深信自己系源自于相同的祖先并具有共同的血缘,他们之间由于一种共同的义务和对图腾的共同信仰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图腾塑造了一个凌驾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上的共同体的概念,进而诞生了一种借由共同信仰连接、维系的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后来便逐渐演变为区分不同部落族群的界定。
到了当代,偶像,准确说是粉丝们所追求的偶像的人设,便是一种现代化的“图腾”,不同的粉丝群体则如同曾经的不同部族。人设化的偶像作为一种乌托邦性质的存在,成为了粉丝们理想的寄托和慰藉;追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构筑了一个虚拟的天堂,在这里,粉丝们可以通过“崇拜”短暂逃避那些不尽人意,达到与“恶劣”现实隔离的目的,而这种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成为隔离本身,即一个个“饭圈”。
在这个圈子里,偶像是喜爱与狂热的核心,是神坛上的神职人员,接受着来自粉丝的崇拜与诉求,崇高而不可玷污。

二. 女偶像为何是“老公”不是“老婆”同样是表达崇拜,基督教徒会称上帝为Father,但这时的Father并非真正的现实意义上的Father,而仅仅是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
同理,在饭圈文化中,当粉丝称呼女偶像为“老公”时,也并非真正把偶像当做老公。这里的“老公”不再单纯具有文字意义,而是一个对倾慕、喜爱对象的代称,一如“宝贝”“亲爱的”……但又不仅仅是代称之一: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粉丝称女偶像为老公的,是对“老婆怪”,尤其是男性“老婆怪”的鄙夷和嫌弃。
在这种情况下,偶像和粉丝的称呼之间发生了一种性别置换,女偶像变成了大家的“老公”,而男粉丝渐渐成了众“老婆”之一。假如“老公”“老婆”都仅仅是表达喜爱的代称,又为何会遭遇差别对待?想必其中必有超越其本身的内涵引燃了人们的情绪。

正如说到克伦威尔便会想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到罪犯就会想到监狱,当我们说到“老公”“老婆”时,其作为一种象征和暗示,也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家庭,而“家庭”反过来也赋予了两个称呼额外的含义。
恩格斯早已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分析道:“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男性逐渐在权力争夺中占据上风,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亦即现代意义上的家庭产生,随之而来的便是“母权制被推翻……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
这样的家长制家庭和父权社会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占据主流,而一夫一妻制家庭作为文明时代诞生伊始的一大标志,其数千年以来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形象也在暗中为“老公”“老婆”两个中性的称呼词语烙下了尊卑的印记。
因此,当粉丝喊“老婆”时,也难以不沾染上这样一种色彩——暗示权力差带来的压制,以及压制下女性的从属地位,而这又恰好违背了身为“图腾”的偶像的本身属性——她应是高高在上的,而不是为谁所属的;应当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大男子”,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小女子”。
同理,“男妈妈”也是顺应这一印象而诞生的。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同样承担着孩子的抚育责任,我们歌颂母爱也歌颂父爱,可为什么男性在表达对偶像的宠爱的情感时,鲜少直接自称“爸爸”,而是迂回地成为“男妈妈”呢?因为“爸爸”和“妈妈”两个词语背后的内涵不同。

尽管它们在释义上仅分别代指有子女的男性和女性,但在父权社会长期以来建构的语言环境中,它们所代表的的形象早已极大延伸、固化——“爸爸”是一家之主,掌管着父权,对其他家庭成员有着支配权力,在父权的文化建构中总是展现一种强硬的形象;“妈妈”则是“贤内助”,处于次要的、辅助的地位,是关怀、温顺的象征。此时,“爸爸”不仅失去了其本应有的“照顾孩子”的含义,甚至进一步成为了“压迫”的符号——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剥削和压榨,而是处于权力地位的上位。
正是因为这种隐藏的不平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让别人“叫爸爸”来占便宜,而不是称为“妈妈”;受托方会称委托方为“金主爸爸”,而非“金主妈妈”;饭圈中的男粉丝会变成偶像的“男妈妈”,而不是他们的“爸爸”——偶像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存在。由此可见,“老公”和“男妈妈”背后,是长期以来男女地位的结构性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我们社会默认的潜意识。这种饭圈文化也并不荒唐,它同样脱胎于所处的文化土壤,并非年轻人脱离社会环境“创造”的无本之木。

三. 根深蒂固的“传统”有趣的一点是,作为传统“男权文化”体现的“女老公”“男妈妈”饭圈文化,却能与最为强烈的女权意识和平共处。微博2018年用户数据报告写道:“2018年娱乐明星微博的粉丝总人次增至1:67亿人次,2017年度同比增长39亿人次。娱乐明星微博粉丝总计128亿人次;娱乐明星微博粉丝总计167亿人次。……90后人数突出,00后增速明显;多数为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单身、年轻、高知识女性。”年轻的城市中产女性,是“觉醒”意识最强的群体,却也是我国偶像(无论男女)产业消费的主力军、饭圈文化最活跃的构建者。

这种矛盾反映了社会思潮变革中的纠结与反复,也说明了深刻的现实:法律上的平等并非胜利的终点。虽然我们早在上个世纪便在《婚姻法》中破除了“男娶女嫁”“夫为妻纲”的封建习俗,虽然男女平等观念已宣传多年并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虽然很多人感觉性别议题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充分、甚至过剩的讨论,但群体的记忆是绵长的,长期以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甚至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我国的男女平权事业,既应包括对女性权利的伸张,更应包括对整个弱势群体,包括普通男性的保护,平权事业是男女双方的事业,他不仅解决女性受压迫的问题,更要破除旧有男权社会对普通男性的束缚。他需要男女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理解。

最后,前路依然遥远。
不过,我们也在一点点前进。